历史上,因为刘裕在光复两都后,就停止了继续扩张的步伐。所以后世很多人就喜欢说,如果刘裕继续征讨河北,可能早就统一天下。但其实呢,刘裕能征服后秦,但与他能征服夏国、北魏,那是两个概念。
因为,北魏帝国的军政中心一直都在长城一线,当时它最主要的威胁是北方的柔然和夏国,所以北魏对南方一直都采取守势。
北魏早在十多年前,就征服了后燕帝国。但在此后近十多年时间里,也没有大举征服黄河以南地区,相反一直以黄河为界,并没有大举越过黄河的意思。
在这种背景下,南燕才能在黄河以南立国,后秦也才可以长久的占据洛阳、许昌等中原军政中心;当然,这也是刘裕可以北伐南燕和后秦成功的原因,因为当时北魏帝国,并没有让南部边界大举南移的战略企图。
但是,如果刘裕长久地占据长安和洛阳,先不说他去进攻河北,光他的长安就得先面对赫连勃勃的骚扰,如果刘裕与赫连勃勃开战,那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疲于奔命的战争。因为赫连勃勃绝不是姚泓,当时的夏国也不是当时的后秦可以相比。
刘裕
刘裕在江南并不是可以一手遮天的,如果在距帝国都城几千里外的地方,与一个野蛮的、韧劲十足国家旷日持久的打仗,这可以想象吗?就算刘裕想打这种仗,随刘裕而来的将士们,也不会支持刘裕这样做的。
至于所谓的征服河北,就更不切实际。对此,可以从拓跋焘后来极尽狂傲的话可以看出来:“今闻彼欲自来,设能至中山及桑干川,随意而行,来亦不迎,去亦不送。若厌其区宇者,可来平城居,我亦往扬州,相与易。彼年已五十,未尝出户,虽自力而来,如三岁婴儿,与我鲜卑生长马上者果如何哉!”
事实上,刘裕当时最现实的选择,也许就是亲自坐镇长安,把西北经营好了。因为后秦虽然灭亡了,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东晋已在西北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因为这块地方已让胡人统治了近百年的时间,在胡汉通婚平常而平常的背景下,当时纯正的汉人恐怕已非常罕见。
更可怕还在于,基于东晋的统治思想,本身就是无法把西北利益集团融入东晋帝国。
从门第论来说,当时的西北利益集团好像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名门望族;关键是从过江早晚来说,西北就算有豪门望族,但因为他们已接受胡人近百年的统治,在东晋帝国本身就是低人一等。
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利益集团,怎么可能真心与东晋帝国合作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个历史小故事中看出来。
西晋灭亡后,杜预的子孙一直在西北的政权任职。刘裕征服后秦,杜骥、杜坦兄弟跟着刘裕回到江南。有一次刘义隆曾和杜坦谈论金日磾,刘义隆叹息说:“金日磾忠孝淳深,汉朝莫及,恨今世无复如此辈人。”杜坦就很不客气地说:“日磾之美,诚如圣诏。假使生乎今世,养马不暇,岂办见知。”刘义隆不高兴地说:“卿何量朝廷之薄也。”杜坦说:“请以臣言之。臣本中华高族,亡曾祖晋氏丧乱,播迁凉土,世叶相承,不殒其旧。直以南渡不早,便以荒伧赐隔。日磾胡人,身为牧圉,便超入内侍,齿列名贤。圣朝虽复拔才,臣恐未必能也。”听完这番话,“上默然。”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来,不论基于汉民族的角度,怎样宣传西北利益集团拥护晋帝国的统治,但依然无法掩盖那里只是一块刚刚征服不久的土地。
而且,东晋帝国对西北地区的人民,始终拥有着一种征服者的姿态,对他们的既得利益也不会给予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以杜氏那种汉人的名门望族,尚且免不了受江南利益集团歧视;那些胡人的名门望族自然就不需要多说。至于那些缺乏家族背景的普通民众,就更不用多说。
在这种背景下,刘裕不要说以西北为基地,继续扩大北伐的成果,他就是想把这些征服的地区真正融入东晋帝国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
刘裕
随后,因为刘穆之的去世,刘裕甚至连长久地留在长安都无法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刘裕在西北还一片混乱之时,就决定返回江南。
很多人通常把刘裕返回江南的原因,归于刘穆之的突然去世。但就是从最常见的史书上看,刘穆之之死,也是刘裕返回江南的次要原因。
刘裕返回江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北伐大军从上到下,普遍都有了想回江南的念头。因为大家对继续征伐夏国、北魏,都也没有什么信心。
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说这种战争本身就缺乏什么希望,就算这种战争真有什么希望,那跋涉几千里而来的江南将士,恐怕也大都会把生命留在异国它乡。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当时刘裕全军从上到下都没有继续北伐的信心、决心,刘裕如果强迫这种军队继续北伐,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而刘穆之的死,只不过让刘裕加速了返回江南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