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赋》萧綦是谁?
出身寒微、东晋历史第一个异姓王、获封豫章公、匡扶晋室……
诸多标签下的萧綦,正是宋武帝刘裕。
在电视剧中,萧綦已经获封豫章王,他此前的努力剧里并没有交代,但在历史上,恰恰是刘裕之前的付出,才让他获得了丰厚回报。
从一介默默无闻的小兵,到最后开创刘宋王朝的帝王,刘裕的时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虽然时间遥远,但他的人生哲学却散发着光芒。
凡人出头靠打拼
刘裕出身寒微,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30岁的刘裕经过社会的毒打,已经饱含风霜。
他体验过农民砍柴的辛苦,也曾和三教九流一同在赌桌豪赌,他虽然没读过正经书,但他却读懂了社会这个大学堂。
当时战乱频发,刘裕这样的官吏家庭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上,可想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想要活下去,唯有竭尽全力。
于是在应招北府军后,每一次的冲锋陷阵,刘裕都首当其冲,不要命地冲。
刚从军那阵,刘裕曾经带着几百骑兵探路,中途突然遇到了孙恩的几千起义军。如果不是他奋力厮杀,如果不是那天夜黑风高,他找机会纵身跳河,恐怕刘裕早和许多无名小卒一样,死了都没人知道你是谁。
刘裕在北府军的威名,就是这么一次次用命换出来的,这是一个平凡人做出成绩的唯一出路。
顺应时代洪流
但是,敢于拼命,说好听点叫勇猛,说难听点叫莽夫。刘裕绝不是一介莽夫,因为他懂得顺应时代的洪流。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趋势,现代人常说,猪站在风口上也能飞,那么刘裕生活的时代趋势是什么?
那就是世家门阀和司马皇权即将覆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现在我们回看历史,觉得这句话没什么,但在当时,这是靠无数人的献血实践出来的,而最先看懂的,就是刘裕。
我为什么说只有刘裕看懂了,这并不是夸他,而是事实。比如对比刘裕的上级刘牢之,他就是因为思想禁锢丢掉了一个名垂千古的机会。
刘牢之是北府军的领袖,北府军的威名在历史上都能排得上号,掌握这样一支军队,可以说就掌握了半个天下。
但是刘牢之却在三番五次的折腾中,不但失去了兵权,还丢掉了性命,这是为什么?
刘牢之武将出身,曾经大败苻坚和慕容氏的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占头功。他虽然打仗很厉害,但却总看不清局势。这里的局势,不是战场上的局势,而是没有硝烟的朝局。
刘牢之掌握北府军后,先是拥立门阀王恭对抗皇族司马元显;王恭死后,他又拥立司马元显对抗世家桓玄;等到桓玄诏安刘牢之后,他又想反叛桓玄投靠朝廷,结果被桓玄杀掉了。
刘牢之三次叛变,不但被他手下人耻笑,也成为了天下人笑柄,但刘牢之本身并不好笑,因为他的选择就是千万个你我的选择。
东晋世家和司马氏轮番掌权的时代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刘牢之之所以多次叛变,正是在他们两者中摇摆不定。
当他沉浸在如何二选一时,殊不知上天给了他第三种选择,而这就是历史的转折点。
可惜,刘牢之致死也没能参透,但刘裕却参透了“天机”。
刘裕看到司马氏和世家门阀的衰落,看到了新时代的希望,他的目标是取代旧朝,而刘牢之还在想如何在旧朝中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决定高度。
戒骄戒躁戒贪
公元404年,裕彻底掌握北府军后,成功推翻了第一个绊脚石——门阀桓玄,这标志着东晋历史上门阀政治的终结。
不过,刘裕并未着急称帝,而是又用了6年多的时间平定外患。当他获得的功勋越多,司马氏的威望就越低,最终彻底瓦解。
在刘裕掌权当太尉期间,司马氏对他进行了十分隐秘的进攻。
比如他出兵在外,建康城就会无故发生动乱;司马氏还另外捧出了一个司马休之,让其担任荆州刺史,用来对抗刘裕的势力。
种种迹象表面,司马氏一直在阻碍刘裕,这就不难怪刘裕为什么要在最后杀光司马氏,因为他们总在背地搞小动作。
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刘裕登基后,在此之前他的手段都十分温和,充分展现了戒骄、戒躁、戒贪的良好品格。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这是刘裕超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