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朝风云(四六)侯景为何不守诺拥立萧正德,而是继续尊萧衍为帝

两朝风云(四六)侯景为何不守诺拥立萧正德,而是继续尊萧衍为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795 更新时间:2024/1/22 23:02:12

在侯景之乱中南梁由盛转衰,南朝国力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在这场波及整个南朝国土的动乱之中,几乎所有的南梁萧氏宗族和门阀士族都被牵扯其中。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各种政治和军事斗争,使得南梁国力大损,达到了濒临崩溃的程度。尤其是侯景攻入建康皇城之后,更是控制了整个南梁朝廷,兵力也高达十万之众,成为了南梁事实上的统治者。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侯景既没有兑现拥立萧正德为皇帝的承诺,也没有废掉梁武帝萧衍,甚至自己都没有称帝的打算,这让很多看史书的人感到不解。

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来看,追求至高无上的皇权是每个军阀最高的理想。尤其是在南北朝这种乱世之中,各方军阀和门阀士族为了争权夺利无所不用其极,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战争。而这些战争的胜利者但凡有机会控制皇帝和朝政,没有不废立皇帝谋朝篡位的。这样的情况在当时成为常态,也是南北朝时期割据势力遍布,短命王朝频繁出现的根源。可侯景作为先叛魏后叛梁的大军阀,在控制了南梁朝廷后,居然没有直接废掉梁武帝萧衍,甚至连太子萧纲都没有动,这就很不符合他贪婪的本性了。

很多历史课本上说侯景没有废掉萧衍和萧纲,是他被皇帝和太子的威仪所震慑,面见皇帝时都是战战兢兢的,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设身处地的来想,这种说法完全是滑天下之大稽,史官在给萧衍和萧纲这对窝囊至极的父子贴金呢。侯景先叛魏后叛梁,面对南梁数十万大军的围攻尚且不变色,控制皇宫后还怕什么虚无缥缈的皇权威仪?侯景是羯族出身,早年在尔朱荣手下,后来又跟了高欢,背叛的名将皇帝可不少,所谓的皇权威仪在他眼里根本不值一提。所以这种说法不过是南梁史官自我安慰而已,根本与事实无关。

可以确定的是,侯景在攻占皇城和控制朝廷后,的确没有废除萧衍和萧纲,还因为没遵守拥立萧正德的承诺而与之发生了嫌隙。从史书记载来看,侯景在控制朝廷后独断专行,干了不少天怒人怨的事情。比如自封为大都督、逼娶溧阳公主,还自封为“宇宙大将军”,在这过程中侯景与萧衍和发生过多次冲突。侯景采取的是蛮横的强迫手段,但对于反对的萧衍却没有采取任何激烈的手段。这使得萧衍至死也没有被废除皇帝位,而是在宫中年老体弱又缺少食物的情况下被饿死。而这种手段与侯景一贯残酷的风格来看,还是比较温和的。

侯景能够在这场动乱初期大获全胜,攻占建康控制了南梁朝廷,这与南梁权贵们争权夺利的内讧是分不开的。前文讲过,萧衍本来是利用侯景来削弱门阀士族的实力的,谁知道门阀士族居然祸水东引,使侯景把矛头对准了萧衍的心腹朱异。在此过程中门阀士族统领的军队在面对侯景时出工不出力,而且互相拆台挖坑,使得梁军在侯景面前不堪一击,才造成了建康被围攻的危局。这里面很多门阀士族的官员当了两面派,暗中纵容侯景,才使得局势不可收拾。其中萧衍的侄子萧正德便是典型代表,也是对侯景攻破建康立下大功的人。

萧正德本来是萧衍的侄子,萧衍六弟临川靖惠王萧宏的第三子。因为萧衍早年无子,将萧正德过继到名下收养,于是他成为萧衍的养子。后来萧衍的长子萧统出生,萧正德便被送回了本宗,萧统也就成了南梁的皇太子。因为这个事情萧正德对萧衍颇有怨言,曾经叛逃到北魏。后来萧正德在北魏被南齐宗室萧宝夤所排挤,使他在北魏得不到礼遇,不得已又返回南梁。萧衍看在两人的亲戚关系上,没有怪罪萧正德,还恢复了他的封爵,任命为征虏将军。尽管如此萧正德也不念萧衍的好,时刻都在密谋造反。

侯景起兵造反的初期也找了很多人合作,但与北魏朝廷密切相关的门阀士族都不搭理他,甚至把他造反的信息上报给了萧衍。后来侯景找了萧正德,两人一拍即合,达成了内外勾结的合作协议。按照这个协议,萧正德帮侯景攻破建康,侯景则在掌权后拥立萧正德为皇帝。可让萧正德意外的是,侯景在掌握北魏朝廷后并没有兑现承诺。他亲自见了萧衍和萧纲,却没有提废立的事情。事先拥立的萧正德也被丢到了一旁,还被降为大司马。即便是后来萧衍被饿死后,侯景也拥立了太子萧纲,这让萧正德的皇帝梦落了空。

史书上所说的皇权威仪是完全不成立的,萧衍和萧纲真有这种威仪,侯景还敢带着军队在建康内外城打了好几年?从史书的记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侯景没有废除萧衍和萧纲,是有着多重考虑的,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可以说侯景的这种选择是非常聪明的,暂时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在侯景起兵之初,萧衍并没有将其当成一回事,认为他只有几千人,根本不可能威胁到南梁的统治。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几乎将南梁连根拔起,这是让萧衍始料未及的。这个结果真的就说明侯景军队的强大,和南梁军队的懦弱了么?实际上这根本说明不了问题,而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现象。

实际上南梁军队打不过侯景区区几千人,并不是军队战斗力不行,而是军队的领导者们各怀鬼胎。这些领导者中要么是门阀士族的官员,要么是萧氏宗族的皇亲国戚,他们奉萧衍的诏令勤王,实际上却阳奉阴违。这些人与侯景打打停停,利用战争互相拆台,目的就是为了争权夺利。尤其是萧氏宗族的王爷们,为了争夺皇位,在围剿侯景的过程中出工不出力,就想着等萧衍和萧纲死后能名正言顺的抢皇位。在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军事上的选择必然服从于政治的需求,所以才出现了梁军对侯景一触即溃的惨象。

从史书上看梁军并不弱,后来平定侯景之乱的王僧辩陈霸先所率领的就是梁军。那时候侯景早已不是背叛指出的区区八千人,而是有着十万大军的阵容,控制了南梁朝廷,可谓是权倾天下。在这种情况下王僧辩和陈霸先还能击败侯景,可见侯景的真正实力并非想象中那么强。

在刚刚进入建康时侯景的力量更加薄弱,除了几千亲信的军队,剩下的就是围攻建康过程中招降的南梁军队,这比起后来更加不堪一击。这样虚弱的军队尽管趁着南梁宗族和门阀的内斗夺取了建康,控制了朝廷,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可这种权力在没有强大军队的支持下,都是虚无缥缈的。

建康城外仍旧围着勤王的数十万大军,这些大军的领导者表面上看是听命于萧衍,实际上都在打着夺取皇权和朝廷的主意。如果萧衍和萧纲不死,这些人都不会轻举妄动,谁也不想背上背叛的骂名,被其他勤王军队所围攻,进而失去夺取皇位的资格。他们也都不想率先攻击侯景,因为侯景又皇帝和太子作为人质,谁先动手反而在政治上吃亏,成为几十万军队的众矢之的。可以说当时建康城外就是这样微妙的平衡,维持这个平衡的便是萧衍本人。只要萧衍一天不死,这个平衡便一天不会被打破。

侯景当时实力不足,必须要借助萧衍的皇帝声望来平衡建康内外的政治局势。他需要时间重新整理军队,分化瓦解城外的勤王联军,为自己更进一步作准备。如果他贸然废除萧衍或者萧纲,必然会打破这个平衡,让自己回到被围攻的态势。而没有了萧衍和萧纲作为人质,外面的勤王军队就不会客气,反而会为争夺皇权拿他祭旗,这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拥立萧正德是同样的效果,从政治上来看与谋朝篡位无异,也就给了城外军队动手的理由。所以为了以后的利益,侯景必须保持萧衍和萧纲的在位状态,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时间。

从这点可以看出,侯景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种残忍的莽夫,而是有着极大野心的枭雄。他政治上看得很明白,也对军事和政治态势有着极深的了解,所以才做出了稳住萧衍萧纲,牺牲萧正德的选择。这也为后来他废除萧纲,谋朝篡位争取到了机会。但是他忽略了自己不是南梁人,在南梁没有根基的现实。他即便通过打击镇压门阀士族军队将自己的军队壮大,但实力上也远不如门阀士族。当门阀士族放弃了内斗开始集合力量的时候,侯景就开始陷入了南朝内战的漩涡之中,面对王僧辩和陈霸先这种南朝名将,他的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

标签: 侯景萧正德萧衍陈霸先北魏梁武帝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二四)萧鸾由士族推上皇位,其子萧宝卷为何屠杀士族?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萧鸾,士族,皇帝,萧宝卷,齐明帝,南北朝,两朝风云

    前文见过萧鸾之所以能够废杀萧昭业,夺取南齐皇帝的宝座,是靠着门阀士族的支持完成的。可是在萧鸾去世后,他的次子萧宝卷即位,却开始了大肆屠杀门阀士族官员的操作。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暴君,他在位期间残暴地屠杀朝廷重臣,引发了南齐元勋重臣们接连不断的叛乱,最终导致了南齐亡国。而被他屠杀的这些重臣

  • 北魏英主孝文帝与齐明帝萧鸾的对峙:南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齐明帝,北魏孝文帝,萧鸾,北魏,冯太后,萧衍

    前言乱世之中割据政权频繁发生,你争我夺,相互攻伐,但是不得不说,乱世之中建立的政权其实没有多少长寿的,大部分都是短命王朝,就算能传四五代,国祚之和其实也不长,更有很多二代,三代而亡的政权比比皆是,开国之君往往都是经历了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战场厮杀,所以驭人之术相当厉害,而二代之后很容易断档,这个时代有个

  • 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萧宝夤,作为家族唯一的希望,为何混迹于北魏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萧鸾,北魏,萧衍,齐明帝,萧宝夤,萧宝卷,萧道成,南北朝

    很多人会觉得南北朝里的南朝,有两个王朝关系十分亲密,那就是萧齐王朝和萧梁王朝。因为这两个王朝的皇帝都姓萧,所以有人会觉得他们系出一脉。其实他们两家,虽说系出一脉,明面上都是汉初丞相萧何的后裔。可到了萧道成和萧衍这一代的时候,几乎已经出了五服,说实话,压根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你还能记得你爷爷的爷

  • 齐明帝萧鸾:皇家刽子手,亲戚终结者,杀人杀到不给自己留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齐明帝,萧鸾,宋明帝,皇位,萧道成,皇帝

    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有儿子,而且儿子还不少,但这位皇帝最为疼爱的,不是儿孙,而是自己的侄子,萧鸾。皇帝虽然不能把皇位传给萧鸾,但高官厚禄安排一波,问题还是不大的。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皇帝拜萧鸾为征虏将军,地位十分显赫。萧道成一死,儿子萧赜即位,对自己的这位叔伯兄弟更是礼遇有加,不仅福利待遇安排

  • 南北风云——萧鸾图谋不轨,萧衍崭露头角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萧衍,萧鸾,霍光,太守,刘宋,宦官,诗人,齐明帝,梁武帝,南北朝

    萧昭业的胡作非为无疑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事实上问题也很快开始显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隆昌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正月,萧昭业的七叔,雍州刺史晋安王萧子懋首先看到了潜在的问题,便开始暗中筹措,以便发生不测之事时能自我保全。他在打造兵器的同时又想拉拢当时驻扎在襄阳的陈显达。陈显达也不傻,自

  • 南北风云——野心尽现,萧鸾篡位登基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萧鸾,皇帝,萧锋,皇位,萧道成,萧昭文

    延兴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在清除掉几位颇具实力的壮年藩王后,萧鸾的野心已经越发膨胀,皇位已经成为了他的最终目标。可是旁支出身的他的自知自己威望不足,于是就想到了一些旁门左道的方法。萧鸾肩胛处有一颗红色的痣,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萧鸾手下却对他建议以此做文章给别人看。晋寿太守王洪范

  • 南北风云——萧道成子孙成事不足,萧鸾清楚实力派宗室

    历史解密编辑:Piconderoga7标签:萧鸾,皇帝,萧赜,萧道成,齐明帝,南北朝,书法家

    隆昌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七月丁酉日(二十五日),在萧鸾的一手策划下,萧赜孙子、萧长懋次子、萧昭业之弟新安王萧昭文成为了南齐的新皇帝,在大赦天下后改年号为延兴。谁都明白15岁的萧昭文不过是萧鸾的一个傀儡,大权都掌握在了萧鸾手中,他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萧鸾

  • 南朝齐废帝萧昭业的故事,风华外美却喜淫乱,登基仅一年就被废杀

    历史解密编辑:海的倒影标签:萧昭业,武帝,文帝,萧赜,太子,南朝,齐废帝,军事政策,国防政策,南北朝,军事制度

    南朝齐郁林王萧昭业,字元尚,小名法身,父亲是齐武帝萧赜的嫡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母亲是王宝明,萧昭业是齐武帝萧赜的嫡长孙。萧昭业10岁时,因祖父武帝萧赜继位,被封为南郡王,食邑二千户。14岁时冠于东宫崇政殿,赐扶二人。两年后有司奏给班剑二十人,鼓吹一部,高选友、学,礼绝群王。20岁时,父亲文惠太子萧

  • 南齐权力斗争,萧鸾废帝,紧张地鞋子掉了三次,萧昭业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青家東山标签:萧鸾,萧衍,皇帝,南齐,萧昭业,萧道成,何皇后,齐明帝,南北朝,权力斗争

    萧昭业登上帝位,成为齐国皇帝,改元隆昌。从萧昭业登基开始,南齐步入刘宋后尘,大肆屠杀宗室,内乱不止。萧昭业继位之后,寻欢取乐,为所欲为,每天在后宫厮混,不论尊卑长幼,都恣意笑谑。因见世祖的妃嫔都年华已逝,便把心思放在父亲生前的几个宠姬身上,这些妃嫔有的正值妙龄之年,有的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其中有一霍

  • 两朝风云(二三)萧昭业并非因贪图享乐被废,而是士族与庶族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士族,皇帝,昏君,门阀,萧昭业,南北朝,两朝风云

    在南朝史上被废的皇帝不少,很多都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刘宋时期就先后有刘义符、刘子业和刘昱因各种原因被废杀,成为史书中昏君的代名词。南齐第一位被废杀的皇帝叫萧昭业,他是齐武帝萧赜的孙子,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子。他在登基一年后被西昌侯萧鸾废杀,成为南齐史上第一位昏君。史书上说萧昭业被废杀的原因是贪图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