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有儿子,而且儿子还不少,但这位皇帝最为疼爱的,不是儿孙,而是自己的侄子,萧鸾。皇帝虽然不能把皇位传给萧鸾,但高官厚禄安排一波,问题还是不大的。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皇帝拜萧鸾为征虏将军,地位十分显赫。萧道成一死,儿子萧赜即位,对自己的这位叔伯兄弟更是礼遇有加,不仅福利待遇安排得妥妥的,临终之前,还把萧鸾提为了尚书令。尚书令,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由秦汉初创,兴于魏晋南北朝,专门负责替皇帝草拟文书,传达政令。尚书令品阶不大,但权力倒是不小,相当于是天子的话事人。这活儿安排给萧鸾,当然不是白干,目的是让萧鸾在自己驾崩之后,可以尽心尽力地辅佐自己的皇长孙,萧昭业。萧昭业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本来皇位轮不到他,应该是他的父亲,太子萧长懋即位。萧长懋知书达理,儒雅仁善,很有明君之风,但可惜身有恶疾,居然死在了皇帝前头。长子一死,齐武帝萧赜十分悲痛,皇帝爱屋及乌,也不考虑自己的其它儿子了,转回身就把皇位传给了萧长懋的长子,自己的皇长孙,萧昭业。不过皇帝十分明白,皇位自己虽然是传给萧昭业了,但萧昭业能不能干得好,那另当别论。江山无限美好,自己无比留恋,但一代新人替旧人,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然结束了。武帝临死之前,把萧鸾找了过来。
人之将死,其形可悯,其言也善,皇帝拖着残躯卧在床榻之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抓住萧鸾的手,表示老哥我这就要去下边报到了,南齐的未来我可就交给我那个不成器的孙子萧昭业了,别人呢,我也指望不上,你是他的爷爷,你可一定要用心辅佐他啊。萧鸾是个厚道人,此情此景,也难免潸然泪下,不住的表示,兄弟,你就放心吧,你孙子我肯定帮你照顾好,你就安心的去吧!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齐武帝萧赜病逝,时年五十四岁。年轻的萧昭业秉承祖辈父辈的遗志,即位登基了。长话短说,萧昭业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是个昏君。皇帝之昏庸,主要有两点,生性淫乱,挥霍无度。皇帝生平不爱杀人,不爱对付大臣,唯一的恶习,就是喜欢泡妞和花钱。帝王不正身自好,反而自甘下贱,跟自己亲戚家的妻妾子女通奸,这不仅有损国体,倘若传扬出去,更惹得天下人贻笑大方。除了每天在后宫里泡着之外,皇帝还有一个毛病,就是花钱如流水。齐武帝萧赜不算是个盛世明君,但当皇帝当的也是八九不离十,还算可以。先帝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了十一年,为南齐国库创收了将近一亿万两的财富。十一年啊朋友们,跨度不算太短。帝王赚钱也是血汗钱啊,都是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攒出来的。古语有云: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米粟来得不容易,那铜板就来的容易么?当然也不容易。但萧昭业不管那个,当了皇帝就开始花钱,不到一年,把武帝萧赜十一年挣的钱花了个一毛不剩。钱一花完,南齐出现财政赤字,官员发不出工资,工商业更没有现银流通,国家财政基本上就算瘫痪了。对于这种事情的发生,尚书令萧鸾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这个大孙子十分失望,认为他辜负了先帝对他的期望。而另一方面,即便自己对帝王失望,可是在先帝灵前,自己信誓旦旦的立下了承诺,无论新帝如何,都要誓死追随,绝无二心。萧鸾很矛盾,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但他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皇帝如此劣迹斑斑,昏庸误国,难道自己还要跟着他混么?跟他混到国破家亡,跟他混到南齐覆灭,跟他混到和这个王朝一起陪葬?这样的大臣有么?有,不仅有,古往今来还不少。大约公元前1046年的时候,武王伐纣,覆灭商朝,代商建周。周朝一建立,有两位商朝的老臣,一位叫伯夷,一位叫叔齐,明知道纣王帝辛昏庸无道,商朝灭亡是定势,是咎由自取,却仍然不愿降周,面对周朝的招揽,他们断然拒绝,老哥俩手拉手,心连心,一起隐居到了深山里。在山上,两位老人认为天下既已归周,天下间的米粟自然也归了周朝,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意思就是,老子生是商朝人,死是商朝鬼,不稀罕吃你们周朝的饭!“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卷六一·伯夷传》故事虽短,但伯夷,叔齐两位老者为人臣的忠心却让人十分动容。
不过很显然, 萧鸾并不是一个这样的人。前文说了,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有报效国家之心,也会因国家危难而痛心疾首。但他正直而不迂腐,绝对不会跟着昏庸无能的萧昭业一条路走到黑。萧昭业啊萧昭业!帝王正道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要来!隆昌元年,公元494年,萧昭业昏庸治国,萧鸾忍无可忍,遂发动兵变,诛杀萧昭业于建康皇宫延德殿上。萧昭业死了。老实说,死得不冤。别的不说,要是真让这位爷再当两年皇帝,保不齐南齐就提前灭亡了。萧昭业死了,萧鸾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南朝齐的军国大权。连皇帝都敢杀,谁敢不服他?如此说来,萧鸾既掌握了绝对权力,又是南齐皇室的身份,完全可以代萧昭业为帝。但我们又要绕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上。萧鸾并不迂腐,所以他不会跟着萧昭业一起背黑锅。但在不迂腐的前提之下,萧鸾还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在萧鸾的心里,皇帝固然重要,但王朝本身更加重要。在帝王和国家面前,萧鸾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国家。所以一旦南齐王朝出现威胁,哪怕这个制造出威胁的人是帝王,萧鸾也会毫不犹豫地除掉他。在除掉萧昭业的过程中,萧鸾扮演的角色,的确是一个弑君悖主的乱臣贼子。
可一旦杀死了萧昭业,威胁解除,那么萧鸾就会摆脱乱臣贼子的身份,成为一个正常人,所以他绝对不会借势自己当皇帝,因为这并不是他最一开始的目的。杀掉皇帝并非是为了篡权夺位,而是为了救国,我想这对很多人来说,实在是难以理解的。萧鸾并不需要别人理解他。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必然不会被人所理解,这世上的很多人也同样不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感同身受。萧昭业已经死在了自己的屠刀之下,自己的任务已然完成了。于是,萧鸾拥立了萧昭业的弟弟,萧昭文做了新皇帝。但也就是在这一刻,萧鸾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说在拥立萧昭文之前,萧鸾还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正人君子,那么在拥立萧昭文之后,他的心里已经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小九九了。原因在于,新帝萧昭文当皇帝当的也不怎么样。诛灭萧昭业的原因是因为萧鸾想要换个能干的新领导,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领导萧昭文仍旧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囊饭袋。萧鸾头都大了。
我这么折腾一顿,弄了个白搭工,什么都没变,合着您还不如您那残暴无道的哥哥呢。到这个时候,萧鸾的心态可就彻底绷不住了。换了个领导是这个德行,再换领导还是这个德行,罢了,罢了,看来我萧鸾并非打工人,我才是做领导的命!建武元年,公元494年,萧鸾再废萧昭文。这回萧鸾可不含糊了,前脚废了萧昭文,后脚自己就登基了。(齐明帝)齐明帝这个皇帝,可谓是一言难尽。在南朝南齐政权之前,是南朝刘宋政权,巧的是,刘宋政权里也有一位谥号为“明”的皇帝,即宋明帝刘彧。更巧的是,南齐的这位齐明帝打小儿就是刘宋政权宋明帝刘彧的粉丝。所以萧鸾登基之后,无论治国理政,处处效仿宋明帝。那我要向读者朋友们提问了,刘宋朝的大多数皇帝,包括宋明帝刘彧,执政最显著的风格是什么呢?答案是四个字:自翦宗枝。
由于大部分皇帝继承皇位的方式都来自于兵变夺权而非自然继承,所以他们在当上皇帝之后,都十分忌惮自己的这帮亲戚朋友们会有样学样,万一这帮人再兵变夺权,把自己再弄下来可怎么办?于是,齐明帝萧鸾的杀戮之路开始了。从齐武帝萧赜传下来的这一脉南齐皇室,基本上就算是让皇帝杀了个干干净净。皇帝以为,自己屠戮宗室,可以使自己的皇位稳固无忧,但他却没有想到过这么一个道理:杀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国家丧乱,非权力之乱,而是人心之乱。欲要治国,先治人心。可萧鸾不会治心,他只会砍头。一个人反对你,你可以杀掉一个人。十个人反对你,你可以杀掉十个人。一百个人对你有威胁,你可以除掉一百个人。一千个人对你有妨碍,你可以诛灭一千个人。可一万个人都站起来反对你呢?倘若一座城池的人都振臂一呼,要跟你作对呢?退一步讲,就算是你杀得了成千上万的人,你灭得了一座又一座的城池,乃至你可以尽诛天下人。可到了那时,你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吗?恐怕不是了。
齐明帝萧鸾在朝堂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却始终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他杀戮宗室,极大地削弱了南齐朝的统治基础,结果他本人驾崩后数年时间,南齐就灭亡了。当然了,皇帝萧鸾本人并不知道这些事儿。此刻,他正挥舞着屠刀,正十分兴奋地将南齐王朝送上,最后的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