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将好像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在他们光辉的人生中总有一点瑕疵,而这点瑕疵就是他们陨落的标志。如薛仁贵,一生勇猛,可是经过与吐蕃大非川之战后就辉煌不再,虽然之后又曾被任用,但是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不败将军了。王忠嗣也一样,石堡城战之后,谗言加身,最后抑郁而终。
王忠嗣的父亲是王海宾,在与吐蕃战争中殉国,这是王忠嗣才九岁,玄宗将他养在宫中。将门虎子 , 少年王忠嗣的勇敢精神 , 丝毫不亚其父 。在随兵部尚书萧篙镇 河西 ( 治凉州 , 今甘肃武威 ) 时 , 就曾有过一次惊人之举 。萧篙准备回朝 , 王忠嗣认为自己 未立寸功无颜见天子 。
于是 , 他不顾唐玄宗针对他而特下的“ 以其年少 , 有复仇志 , 诏不得特将” 的禁令 , 率精锐数百偷袭吐蕃。 碰巧正逢吐蕃首领举行大阅兵 , 手下 的人见状纷纷要求撤退 , 但是王忠嗣却不肯,他提刀就上,砍杀了一千多人。
王忠嗣不但勇猛过人 , 而且用兵打仗果敢慎战。 他在战争实践中注重了解敌情 , 见有间可乘 , 方兴师出兵 , 故每战必胜。 天宝元年 ( 公元742年) , 突厥发生内讧 , 乌苏米施可汗被拥为首领 。 唐玄宗遣使令其归顺 , 遭到拒绝。 于是让任朔方节度使的王忠嗣奉命率大军进驻破口 , 进行战略性威慑 。 乌苏米施可汗迫于军事上的压力和对王 忠嗣的惧怕 , 表面上请求归降 , 实际上却迟迟不见行动。 王忠嗣觉察到这一情况后 , 就在对方内部施行反间计 , 结果乌苏米施可汗受到部下袭击而逃走。 王忠嗣这才从容出兵 . “ 取其右厢以归 。 ”
此后 , 王忠嗣得到唐玄宗倚重 , 到天宝四年 ( 公元 7 45 年) , 已掌有朔方 、 河 东两节度使帅印。 从朔方到云中数千里的北部边境 , 都由王忠嗣率兵镇守。 次年 ,皇甫惟明因韦坚案遭到贬黜,王忠嗣又接替唐将皇甫惟明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样王忠嗣就一人配四将印,这在唐代是没有出现过的。天宝初年,唐朝才设置了九个节度使,王忠嗣就占了四个,这让朝中的李林甫不安。
李林甫是一个权相,他排挤人,无论是谁跟他争夺相位,他都会早早地把对方抹杀在萌芽中。王忠嗣也一样,如今他配四将印,如果他将来入相,按照现在如日中天的威望,一旦入相那对自己就是一个威胁。王忠嗣从小是太子李亨的好朋友,况且王忠嗣并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武夫,他深知政治的残酷性。于是李林甫就盯上了王忠嗣,但是王忠嗣战功显赫,治军严谨,不贪污,不克扣军饷,在军中还很有威望,几乎没有毛病这怎么能扳倒他呢?
天宝六年,终于让李林甫找到了王忠嗣的软肋。石堡城在今天的青海省湟源县西南,是河西走廊的要塞,是吐蕃进攻唐朝的必经之地,从高宗时代,这里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你来我回,几次易手又夺回来。开元十七年,朔方节度使李纬通过一场奇袭夺得这里,之后唐军在这里将近十三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又被吐蕃重新占领。
这几年玄宗无时无刻不想夺回石堡城,于是在天宝六年,给王忠嗣下达命令让他夺回石堡城。 王忠嗣久在边境,对石堡城的情况了如指掌。 他力陈石堡城易守难攻 , 若硬攻 . 则损失必重 , 主张静待时机。 意愿受阻的唐玄宗很不高兴。这时贪功的董延光为主 帅,王忠嗣侧翼配合进攻石堡城 。 结果,董延光正面进攻不下,却把败因归咎于王 忠嗣配合不力 。 而唐玄宗因为王忠嗣在进攻石堡城一事上固执己见 , 已感到极为恼火。
李林甫吃准了唐玄宗的心理,认为除掉王忠嗣的时机到了 。 他指使其爪牙济阳别驾 魏林诬告王忠嗣图谋不轨 , 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时就曾扬言 : “ 早与一忠三同养宫中 . 吾欲尊奉太子 。 ”唐玄宗虽不相信王忠嗣会谋反 . 但还是将其召回 , 经三 司审讯后 . 定为死 罪 。
多亏原部将哥舒翰奋力搭救 , 向唐玄宗“ 力除忠嗣之冤 ,且请以己官爵赎忠嗣之罪 。 ” 言泪俱下 , 辞极恳切 。 唐玄宗受到感动 , 将其免赦流放 , 贬为汉阳郡太守 。 王 忠嗣满腔忠心却蒙受不白之冤 , 身居显位却突然被流放僻地 。 天宝八年 , 王忠嗣在抑郁的心境中暴病而亡,年仅45 岁 。
多亏原部将哥舒翰奋力搭救 , 向唐玄宗“ 力除忠嗣之冤 ,且请以己官爵赎忠嗣之罪 。 ” 言泪俱下 , 辞极恳切 。 唐玄 宗受到感动 , 将其免赦流放 , 贬为汉阳郡太守 。 王忠嗣满腔忠心却蒙受不白之冤 , 身居显位却突然被流放僻地 。
天宝八年,王忠嗣在地方太守的任上暴卒,时年四十五岁,天宝初年的一颗将星陨落,身为大将没有死在战场却死在了流言中,无疑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