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唐战将王忠嗣:半生征战、功盖千秋,却还是栽在了小人手里

大唐战将王忠嗣:半生征战、功盖千秋,却还是栽在了小人手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漂江孤影 访问量:3108 更新时间:2024/1/9 22:51:19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他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对万国来唐的盛况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曾经对唐朝的臣服和唐朝的强大国力。

回看历史,唐太宗也被称为“天可汗”,初唐和盛唐时期的异族使节频频来华朝觐,然而,在这些异族朝觐的背后,是唐朝将领们的努力,因为他们的骁勇善战,才会使这些少数民族向大唐王朝臣服,王忠嗣将军便是其中之一。

王忠嗣将军

王忠嗣将军少时生活在宫中,连名字也是唐玄宗所赐;年轻时扎根军营,一生与契丹、吐蕃等异族作战,打了无数胜仗,让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不敢来犯,对大唐有着不世之功。王忠嗣是开元盛世时代中少有的清醒者,他看到了势力日渐壮大的安禄山十分危险,却无力劝阻唐玄宗,即便他是大唐的栋梁之才。

然而,他的这些功劳却成了宰相李林甫弹劾他的借口,诬陷他与太子李亨勾结以取代唐玄宗职位,最后他在被贬后抑郁而终。

宰相李林甫

王忠嗣,又叫王训,是唐朝名将王海宾之子,忠嗣其实是唐玄宗所赐之名,希望他能够忠于大唐,像父亲一样骁勇善战,王忠嗣后来用一生证明了自己对唐朝的忠心。关于王忠嗣的家乡,新旧唐书的记载颇为不同,《新唐书》记载他是华州郑人,《旧唐书》则记载他是太原祁人。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于开元二年在与吐蕃的作战中战死,被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十分惜才,还没有晚年的轻狂自傲,所以唐玄宗将年仅九岁的王训接入宫中,授任尚辇奉御,成为唐玄宗的养子。据记载,王忠嗣一见到唐玄宗时就伏地大哭,唐玄宗不仅没有责怪他的行为无状,反而还安慰他,对其进行栽培,决定假以时日就对其赐官拜将。

唐玄宗

长于深宫的王忠嗣为人机警且沉默寡言,是个胸有大志的人。《旧唐书》赞之:“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作为武将王海宾的子嗣,王忠嗣自幼熟读兵书,对三国之事尤为熟悉,唐玄宗因此十分喜欢与王忠嗣谈论兵法,王忠嗣的应对往往十分沉着,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和赞赏。《旧唐书》载有:“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

唐玄宗一直就十分喜爱王忠嗣,原因有三:一是因为王忠嗣是名将王海宾之子,王海宾为国捐躯,唐玄宗自然对其子王忠嗣更加怜惜;二是因为王忠嗣熟读兵法,勇猛异常,非常符合唐玄宗要打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将领资格。

三是因为王忠嗣一生为唐玄宗打了很多胜仗,为大唐建立了不世之功。虽然唐玄宗惜才,但当王忠嗣威胁到其统治时,他也无法予以原谅,王忠嗣遭李林甫等人诬陷与太子李亨有谋逆之心,唐玄宗将其贬为汉阳太守。

战场上的大唐将士

王忠嗣所御之敌,既包括战场上的吐蕃、契丹军队,也包括朝堂中不忠心于唐玄宗的敌人,吐蕃和契丹在唐玄宗时期屡屡进犯大唐边境,王忠嗣正是在与吐蕃人和契丹人的作战中而声名远扬的,他对大唐有破敌之功,还为大唐栽培了诸如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

1、与吐蕃作战

宋代的宋祁盛赞王忠嗣:“以忠嗣之才,占必破,攻必克,······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王忠嗣自幼勇猛,但唐玄宗起初十分惜才,担心王忠嗣年轻气盛且心心念念着要为父亲报仇雪恨,又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会像其父一样战死沙场。所以在王忠嗣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没有获得实际的带兵权,仅在代州任职,率领少数的骑兵在边地巡视。

王忠嗣

开元二十一年,王忠嗣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王忠嗣在边地一直是萧嵩的部下,虽然获得了萧嵩的赏识,但却未得重任,一天,王忠嗣突然率领一队人马冲入在郁标川练兵的吐蕃军队中,由于王忠嗣事前有谋略且作战十分勇敢,因此斩杀数千人,还缴获了大批羊马。

郁标川一役胜利后,唐玄宗自此便看到了王忠嗣是个有勇有谋之人,并多次为他加官进爵,王忠嗣也因此战而威名远扬,那一年,他才二十七岁。

除了萧嵩的赏识,王忠嗣的贵人还包括河西节度使杜希望。开元年间,杜希望听说了王忠嗣的英勇果敢,于是在自己准备进攻吐蕃的时候,上书请求唐玄宗派王忠嗣前往河西帮助自己,很快王忠嗣被唐玄宗调往河西,担任左威卫郎将,专门负责兵马的调动。

与吐蕃战争

在新城之役中,王忠嗣同样身先士卒,与当年赵子龙单骑入敌军颇为相似。此战中,王忠嗣之功在于打乱了吐蕃的阵型,在他的带领下,唐朝军队获胜归朝,唐玄宗表彰王忠嗣,还为其加官进爵。

2、与契丹作战

公元738年,王忠嗣开始与契丹作战。契丹族居于唐朝边境的北方,属游牧民族,经常骚扰唐朝边境,一些边境小城因此常遭掳掠,百姓叫苦不迭。公元742年,王忠嗣受命北伐,与契丹人在桑干河附近作战,虽然契丹人的骑兵非常厉害,但是王忠嗣为了削弱契丹人的此项优势,采用密集的弓箭射杀契丹人的马匹,结果契丹人仓皇而逃。

与契丹之战

在王忠嗣的行军生涯中,与吐蕃人之间的战役次数最多,所以他对吐蕃人了解较多,对契丹人却不甚了解,但是恰好此时契丹人内部爆发了内乱,所以王忠嗣使用计策,派人潜入契丹军队,离间契丹君臣。因为契丹统治阶级的矛盾在作战中加深,所以各部无法合力对付唐朝军队,经过三次作战,唐朝军队终于在王忠嗣的率领下打败了契丹军队。

3、道出安禄山之贼心

王忠嗣虽然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但他也具备文官所拥有的智慧,正是这些智慧果断帮助王忠嗣接连打败吐蕃人和契丹人的进攻。王忠嗣虽然久经沙场,不甚关注朝堂之事,但是早年在宫中的生活,锻炼了他识人辨才的能力,所以他早就对安禄山的不臣之心有所察觉。

安禄山

王忠嗣曾经向唐玄宗进言,称安禄山不是可以信任之人,此时的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十分受宠,所以王忠嗣此言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反而将之视为玩笑话。

后来,安禄山兼领数镇节度使后,果然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后,群臣惊慌,才想起王忠嗣昔日之言,不过为时已晚,大唐王朝终究还是被安禄山拉入了战火之中。

安史之乱

王忠嗣的征战历史上少有失败,开元二十八年时,36岁的王忠嗣就担任了四镇节度使,手中握有大唐王朝最优秀的将领,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此等实力与后来的安禄山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怪乎当时有人惊叹:“配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然而,“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王忠嗣的赫赫战功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李林甫等人开始弹劾王忠嗣,而且还以唐玄宗最敏感的太子问题做文章,污蔑王忠嗣曾与太子勾结,并愿意尊奉太子。

太子李亨

听此一言,唐玄宗非常生气,当即命令三司进行调查,并审讯王忠嗣,革除王忠嗣所领之职,由部下安禄山、哥舒翰等人分别领任。在王忠嗣被调查期间,哥舒翰等人纷纷上书,说明王忠嗣的无辜与其功绩,最后,唐太宗才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天宝七年,唐玄宗又将王忠嗣任命为汉东郡太守,但丝毫没有要将其调回朝廷,继续率兵打仗之意,王忠嗣对于自己没能战死沙场,反而陷入了朝堂上的小人之争十分懊恼。敌得过吐蕃、契丹,却敌不过奸佞小人,久而久之,他便郁结于心。一年后,公元749年,王忠嗣就带着遗憾离开人世。那一年,他才四十五岁,有很多敌人没有消灭,有很多反叛者还没有浮出水面。

被贬后的王忠嗣

有学者曾说,如果王忠嗣未因谗言而死,那么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否将会成为疑问,因为以王忠嗣当时的实力和他对唐玄宗的忠心程度,安禄山这样的反叛者也是不敢贸然行动的,必定是要三思而后行的。

然而,历史从来不讲究如果,王忠嗣确实是因为谗言被贬,也是因被贬而郁结于心,最终暴病而亡。回看王忠嗣的一生,少时被接入宫中后就深得唐玄宗的喜爱,随军出征获连战连捷后更是获得唐玄宗的赏识,结果唐玄宗却因朝堂之争而将其弃之汉阳。

王海宾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其子王忠嗣却死于朝堂之争,这对一个久经沙场的将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好在他没有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而是流芳百世,这也是对战功赫赫的他的一种安慰。

更多文章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远非女儿口中那么残暴

    历史解密编辑:半夏微澜史标签:王忠嗣,突厥,节度使,唐军,吐蕃

    随着剧情的推进,《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大佬一个个开始登场,包括圣人、严太真、陈玄礼将军等都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但是有一位在剧中多次提到的人物还没有亮相,此人就是一直跟在元载身边的那位将门虎女——王韫秀口中的“阿爷”王宗汜将军了。我们知道这个王宗汜其实也就是盛唐时期的名将王忠嗣。在剧中王韫秀口中,王忠嗣

  • 唐玄宗朝名将:王忠嗣、张守珪、哥舒翰、李光弼,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唐玄宗,王忠嗣,张守珪,哥舒翰,李光弼

    唐玄宗朝名将: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陈玄礼、李嗣业、封常清、张守珪、仆固怀恩。10、陈玄礼,唐玄宗的心腹大将,骁勇善战,忠心耿耿,与赵云、典韦、许褚类似。710年,陈玄礼追随唐玄宗起兵,率先冲入宫中,讨伐韦后、安乐公主,对李隆基继位有拥戴之功。755年,陈玄礼出面,杀死杨国忠,让杨

  • 石堡城一战,谗言加身,大唐将星王忠嗣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王忠嗣,石堡城,节度使,唐玄宗,李林甫,哥舒翰

    大唐名将好像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在他们光辉的人生中总有一点瑕疵,而这点瑕疵就是他们陨落的标志。如薛仁贵,一生勇猛,可是经过与吐蕃大非川之战后就辉煌不再,虽然之后又曾被任用,但是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不败将军了。王忠嗣也一样,石堡城战之后,谗言加身,最后抑郁而终。王忠嗣的父亲是王海宾,在与吐蕃战争中殉国,这是

  • 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八)——盛年而折的王忠嗣(上)

    历史解密编辑: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标签:王忠嗣,通俗西藏史,唐玄宗,吐蕃,契丹,节度使,西藏史,国防部长,国防部门,中国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从今天开始咱们来讲唐蕃战争的天宝时代,不过老布想换个讲法,以前咱们都是捋着时间线讲,天宝这段时间我想围绕着人和具体事件讲。那么在天宝的十五年里,有啥特别值得

  • 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九)——盛年而折的王忠嗣(下)

    历史解密编辑: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标签:王忠嗣,通俗西藏史,李光弼,唐玄宗,唐军,哥舒翰,西藏史,国防部门,中国军事制度,五代十国,唐朝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上集咱们聊了王忠嗣的前半生,这集咱来聊聊他的后半生。到了天宝元年(742年)的时候,王忠嗣已经兼任了河东、朔方两镇的节度使。唐朝设立这两个军区,主要面对的就

  • 清初四僧之弘仁以梅自喻,开创“新安画派”,山水得倪瓒精髓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弘仁,倪瓒,石涛,八大山人,画派,新安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四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僧”即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石涛和八大山人是明宗室后裔,石溪和弘仁则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画抒发爱国情怀,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今天多艺堂为大家介绍一下“四僧”中的弘仁。弘仁(1610-166

  • 景南乡:上门理发暖人心 文化进家弘仁孝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景南乡,景宁,自治县,理发,丽水市,畲族

    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的文化礼堂里,志愿者们正带着理发工具,为老人免费理发。同时,仔细询问残疾老人的身体状况,详细了解生活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们平时工作这么忙还记得我们,给我们免费理发,理完发人都精神了许多,感谢大家的贴心服务!”刚理完头发的刘奶奶笑着说道。景南乡位于景宁畲

  • 赏画 | 弘仁《山水册》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弘仁,山水册,倪瓒,画家,梅花

    弘仁《山水册》11开加跋尺寸:21.8X14.2cm弘仁(1610—1664),俗名江韬,字六奇,号渐江,又号无智、渐江学人、孤啸主人,人称梅花古衲。明末画家。诸生,明亡后出家为僧。擅山水,初学宋人,晚法倪瓒,尤好绘黄山松石。精山水外,间写梅花和双勾竹,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新安四

  • 清 弘仁 | 《弘仁陶庵图轴》是送友人汪尧德的写生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闻是文化标签:弘仁,汪尧德,弘仁陶庵图轴,写生,林泉

    《弘仁陶庵图轴》是清代本幅是作者送友人汪尧德的写生之作。汪尧德(162-1685年),字子陶,号陶庵、子翁居士,歙县潜口人(见《康熙歙县志》)。 早年客居松江,与、晚年家居年,以书画自娱。此图是弘仁与友人罗逸(字远游,歙县人)游经过潜口时所绘汪尧德隐居之所。其屋舍傍山而筑,临溪而建,一片离尘幽美之景

  • 弘仁(渐江)山水画合集 全147幅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国画标签:弘仁,画家,顺治,倪瓒,山水画,书法作品

    弘仁在顺治十三年(1656)客居丰南吴闲止的丰溪书舍,为他画了《春雨图》轴,以后经常客游丰南,与收藏家吴羲(字伯炎)、吴粲如(伯炎兄)、吴鸿渐(字与进)、吴慈落(字莲士)等人结为朋友,观摩他们收藏的宋元名画,同时为他们创作了不少佳作。例如顺治十七年(1660)冬,他在休宁为吴鸿渐画《山水》轴,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