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02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1
卢照邻出仕的年限大约是在高宗朝初年。
此时大唐王朝已有太平盛世气象。长安作为帝国的权力中心,理所当然成为全国人才的集中地,卢照邻学有所成后也跟随时代潮流做了一名“京漂”。
唐朝的科举制度与后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嬗变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隋唐科举制,实则是兼具了举荐和文试两种方式的。
再者,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不糊名的,也就是说在拿到一份卷子的时候主考官第一时间内能知道考生的姓名甚至籍贯。加深主考官对自己的印象,对于能否入榜就变得很重要。将自己的作品送请有地位、有学问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揄扬或教益,此风古以有之。到了唐代,文士们更是利用这种风俗来为争取进士及第服务,并使之成为一种风尚,名为行卷。
卢照邻自然不能免俗,而且他得到了当时的重臣来济的赏识。
来济是隋朝大将来护儿的小儿子,在宇文化及缢杀杨广一事中,来护儿不屈于叛军,几乎被灭门。来济和哥哥来恒因为年岁太小而获得生机,他笃志好学,于高祖一朝举进士。卢照邻投靠他的时候,他因为正直明鉴而深受太宗信重,受命编撰《晋书》。
2
来济可以说是卢照邻的恩师,在他的有力举荐下,卢照邻声名鹊起一时风头无两。得以遇到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邓王李元裕。
邓王是高祖第十七个儿子,母亲出身于博陵崔氏。母子二人可以说是宫廷生活的高手,崔氏入宫时为宝林,武德六年册封为嫔,唐太宗继位后册封为太妃,帮助唐太宗管理大安宫事务。要知道大安宫实际是李渊禅位后居住的宫殿,可见这位崔太妃不仅能力出众,并且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邓王李元裕也用一辈子的时间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闲散王爷。
李渊有22个儿子,在贯穿初唐百年的宫廷血雨腥风中,真正能够寿终正寝的不足8个,而同时能够做到子息俱全的却只有李元懿、李元庆,以及最小的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五位。
李元裕是老十七,李世民玄武门政变的时候他才3岁,根本不会有什么威胁。他14岁的时候被封为邓王,那个时候父亲李渊已经去世2年了,所以他也能够顺利地带着母亲崔太妃就藩。或者出于自保,他敛去锋芒一生追求名士之风,善谈名理、收藏典籍。更为厉害的是他能做到终身不娶,无妻无子。
3
李元裕十分欣赏卢照邻,延请卢照邻去王府中任职,还曾经说过“他就是我的司马相如”之类的恩赏之语。或许是为了这一份知遇之恩,卢照邻在邓王府典签任上一干就是十年。
南朝的时候,典签名为掌管文书,实操州镇全权,有“签帅”之称。但在唐朝,各王府的典签没有任何的品级和实权,就是实实在在的只掌文书,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没有前途的职务。很难想象一个写出“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的意气青年,会如此甘愿蹉跎十年。
可事实上,卢照邻不仅甘愿平淡,还十分享受这典签岁月,其中种种情志,通过其早期作品便可窥一二。
4
《卢照邻集》中现存诗作98首,以五言律诗数量为最,共有29题31首,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前期创作的。
对比卢照邻早年和晚期的作品,无论是诗风还是诗题都全然不同。在初唐诗坛,卢照邻以其慷慨激昂称道,诗风刚健奔放,但他的早期作品却清新、壮丽,全非后期的沉郁、悲壮。
这种清新、壮丽的语言风格也是诗人前期心志高昂、生活顺遂的具体体现。
如《春晚山庄率题》其一中的“莺啼非选树,鱼戏不惊纶”,《至陈仓晓晴望京邑》中的“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元日述怀》中“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常如此,年年物候新”等皆清新阔朗。又如《刘生》诗中的“翠羽装剑鞘,黄金镂马缨”,《战城南》中的“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十五夜观灯》 中的“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又是别样的壮丽情怀。
5
他早期的一首《十五夜观灯》更是构思巧妙的写景之作,作品韵脚致密、对仗工整,是那个时期比较完整的律诗佳作。
中国人的元宵夜因为有了小儿女的缱绻,向来有浪漫的绮思,最著名的诗句莫过于辛弃疾的一阙“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说不尽的霓光璀璨、情思万千。可是在卢照邻的十五月夜里,更多的是盛世王朝的流光溢彩。
《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他这一首诗将元宵佳节的热闹繁华写得大气磅礴,尤其是三、四两句着实精彩,绚丽的灯光远远看去像一条彩练,将茫茫大地一分为二。繁密的灯光遥遥点缀到天际,仿似接了天上的星星下凡尘,而高楼上悬挂的明灯更像一轮又一轮高悬空中的圆月。当然,更美丽的风景是映照在九枝明灯前的动人笑颜。
如若诗人情志郁结,想必也写不出这样的华彩辞章。
可见,虽然只是小小的王府典签,对于未来,卢照邻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