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朝风云(三三)元禧是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他为何派人行刺元恪

两朝风云(三三)元禧是元恪的首辅顾命大臣,他为何派人行刺元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1953 更新时间:2023/12/8 12:43:14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临终前,北魏开始了进行汉化后的第一次政权更迭。在这次政权更迭中,拓跋宏给自己的继任者皇太子元恪任命了六位顾命大臣,以保证他能顺利地接掌政权。可是在元恪即位后不久便与顾命大臣们发生冲突,不仅解除了顾命大臣的权力,还引发了咸阳王元禧的谋反,使得北魏政局出现了动荡。从史书上看,元禧谋反被杀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但是对于元禧谋反的原因却写得糊里糊涂。虽然主流历史圈对这个案子有着各种解读,但很多疑点让人难以信服,所以本章节也能对此案进行一些探讨。

对于元禧谋反原因的说法,在历朝历代的学者中讨论很多,得出的结论也是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比较普遍,认为元禧谋反是为了与外戚高肇争权,失败后谋反被杀。这种说法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上都存在,实际上确实囫囵吞枣的瞎解读。北魏宣武帝元恪执政期间的确存在宠信外戚高肇的现象,也利用高肇的手除去了不少北魏宗室的王爷,其中就包括彭城王元勰,可是在元禧谋反案上却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高肇。实际上元禧谋反是在元恪即位初年,此事朝中主要矛盾是元恪与六位顾命大臣争权的矛盾,与高肇并没有直接关系。

元恪重用高肇是在夺回朝廷大权之后,又平息了元禧谋反案,却与宗室的其他王爷产生矛盾的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元禧的谋反,使得元恪对鲜卑族的宗室王爷们大加猜忌,才重用了外戚高肇,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灭杀宗室王爷的案子。而元禧谋反案发生在重用高肇之前,所以这个案子与高肇无关,更谈不上反对外戚专权的说法。所以很多历史教科书把元禧谋反与后来的宗室王爷被杀等同起来看,这完全是混淆视听的。从历史材料的记载来看,元禧谋反与外戚专权没有任何关系,其发生的原因应该是顾命大臣集团与新皇帝争权的结果。

咸阳王元禧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弟弟,也是被任命的顾命大臣首辅。在拓跋宏临终时仿照汉人朝廷的规矩任命了六名顾命大臣,其中四名为他的弟弟,元禧因为年纪最大便出任了首辅之职务。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个任命是存在很大隐患的,而这个隐患也成为元禧谋反案的诱因。

在拓跋宏执政的时代,北魏进行了汉化改革,并完成了迁都洛阳的壮举,从鲜卑族的外族政权,成长成为中原王朝。在这个过程中拓跋宏除了得到汉族门阀士族的支持外,他的几个弟弟在政务和军事方面的帮助也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些弟弟中,拓跋宏最为宠信的并非元禧,而是彭城王元勰。

在拓跋宏去世前,元勰是最受重用的宗室王爷,达到了总揽军国政务的地步。就连拓跋宏病重临终之前,元勰都是衣不解带的侍奉左右,昼夜不停的操持着。本来拓跋宏是打算让元勰来做首辅顾命大臣的,但是元勰却一再拒绝,最后拓跋宏只能把这个位置交给元禧。从历史记载来看,元勰的退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没有彻底的解决顾命大臣任命带来的隐患。一方面元勰是认识到顾命大臣的位置是烫手山芋,就连周公旦都难免被人诟病,他坐上去也是惹火烧身。另一方面他是拓跋宏的弟弟中年龄最小的,上位后难以让元禧、元详等人信服。

由于元勰的退让,拓跋宏就让元禧当了顾命大臣的首辅,北海王元详为次辅,构成新的顾命大臣班子。但这个班子并不和谐,元禧和元详也没有元勰的觉悟,反而借着顾命大臣的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甚至把触角伸到了禁军之中,这就让刚刚登基即位的元恪非常不满。然后元恪在禁军首领于烈父子的帮助下夺回了朝政大权,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顾命大臣的特权。而元禧作为首辅顾命大臣也被加官为太保,领太尉,但被夺去了兵权。此后元恪得以亲政开始任用自己信任的大臣,而外戚也开始在北魏朝廷中掌权。

元恪亲政掌权后便开始清算几位皇叔们的过往,而元禧作为曾经的首辅顾命的大臣,他在掌权时黑历史颇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元恪虽然亲政,但顾命大臣们在朝中还是有很大的权力,他的这个操作从本质上看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元禧并不甘心放弃手中的权力,所以和元恪之间矛盾最深,最后发展到派人行刺的地步。由于在行刺失败后又被人告发,元恪便下诏将元禧赐死,并抄没其家产赏赐给自己的亲信大臣。这个案子虽然以元恪的胜利而告终了,但却使得他与宗族王爷之间严重不和,也为后来的杀戮埋下隐患。

从元禧谋反案的过程来看,最为直接的原因便是元恪与顾命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可是从北魏历史的角度来看,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前文讲过,顾命大臣制度本身是有缺陷的,是老皇帝为了新皇帝能顺利登基即位而搞出来的临时执政班子。这样的班子掌握的朝廷大权往往会被大臣们把持垄断,进而引发各种内乱。南朝刘宋、南齐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而北朝这是第一次搞顾命大臣,自然也逃不开这个历史周期律。拓跋宏虽然是北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但对于汉族制度中这种缺陷并没有充分认知,所以给后人埋下祸患。

在拓跋宏去世时元恪年纪已经接近十七岁了,这样的年纪设顾命大臣在汉族朝廷都是非常危险的,更何况是在鲜卑族的朝廷中设。从北魏的历史来看,十六岁之前亲政的皇帝比比皆是,除了拓跋宏本人是二十三岁亲政外,其他皇帝亲政时间都没有晚于十六岁。所以十七岁的元恪在父亲去世后无法亲政,还需要面对六位顾命大臣的架空,这是他不能忍受的。因此元恪和顾命大臣之间的矛盾在拓跋宏去世的那一刻已经存在了,而不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在顾命大臣把持朝政的一两年时间里,元恪对以元禧为首的顾命大臣班子是非常不满的。

虽然汉学知识渊博的元勰知道其中的隐患,并且用主动退让来向拓跋宏表示了反对。但是拓跋宏并没有听从元勰的劝告,坚持把这个制度搞了下来。他甚至还效仿刘备白帝城托孤,向元禧等人许诺,允许他们在皇帝执政出问题时取而代之。这种操作其实更加危险,也让顾命大臣们更加受到元恪的猜忌。可以说不论是从中央集权的角度,还是维护自己皇位的角度,元恪都不可能让几个担任顾命大臣的皇叔活下去,这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皇帝想要摆脱这种局面是可以理解的,也就决定了元恪和顾命大臣们不死不休的结局。

从北魏的历史看,拓跋宏坚持实行顾命大臣制度还是有道理的。他主要是担心在自己去世后汉化政策无法延续,鲜卑保守的旧贵族卷土重来。这将会使得北魏再次退出中原,回到北方边疆,也非常不利于北魏的远期发展。六位顾命大臣中的四位宗王都是支持汉化政策的,所以拓跋宏想要用顾命大臣来逼迫元恪坚持汉化政策。可从元恪本人的执政风格来看,他和哥哥元恂不一样。他不但不反对汉化,而且支持中央集权,可以说比拓跋宏还要走极端。但这种走极端的方式也让北魏朝廷出现动荡,使得朝廷乱象频出,威胁到了国家的根基。

标签: 元禧元恪北魏拓跋大臣宗室

更多文章

  • 两朝风云(三四)元恪为何重用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朝政,元恪,高肇,北魏,宗王,高丽

    如果说北魏的灭亡是从六镇起义开始的,那北魏的衰弱便是从宣武帝元恪开始的。正是由于宣武帝重用国舅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才拉开了北魏门阀士族内斗的序幕,激化了朝廷和六镇的矛盾,导致国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对于高肇利用自己信任把持朝政和诛杀宗王,元恪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但没有制止,还纵容其所为,

  • 北魏元愉之乱:宣武帝的猜忌,高肇的掌权所引起的宗室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元愉,高肇,宣武帝,北魏,元勰

    自天监六年北魏与南梁钟离之战后,北魏朝局除了高肇权势的加强外,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元愉被赶出了朝廷。元愉是宣武帝元恪的次弟,原来担任中书监,钟离之战后的八月,他被调任冀州刺史。至于为什么宣武帝突然将元愉调出朝廷,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宣武帝对诸弟心有猜忌。2.宣武帝与元愉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

  • 铁血北朝104:京兆王元愉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元愉,宇文泰,元修,元宝炬,北魏,尔朱荣

    眼看败局已定,元愉心灰意冷,也没兴趣进军洛阳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带着皇后李氏和四个儿子等十几人悄悄出城跑路。城外的暗哨立即发出信号,平叛军紧追不舍,将元愉一行人全部擒获,一场如同闹剧一般的叛乱就这样分分钟被粉碎。元愉落网的捷报连夜送入京师,宣武帝松了一口气,下令将元愉等人押送京师

  • 铁血北朝103:元愉称帝,一场草草收场的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元愉,皇帝,高肇,皇后,冀州,宣武帝,南北朝,铁血北朝

    顺皇后于氏是宣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出身名门,她是领军将军于烈弟弟于劲的女儿,入宫时年仅14岁,在于氏家族的强力支持下,顺利登上皇后宝座。毕竟领军将军于烈是宣武帝的铁杆亲信,这层关系太铁了,铁到宣武帝都不好意思拒绝于氏当皇后,于烈掌握京师兵权,是军方实力派大佬,宣武帝也惹不起。于氏死后被追谥顺皇后,因此

  • 魏孝明帝元诩:一个冷门的少年天子,一个被亲生母亲杀害的倒霉蛋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孝明帝,元诩,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元恪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十三日。北魏都城,洛阳。洛阳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此起彼伏,人声嘈杂,不绝于市。当然了,北魏是游牧民族政权,鲜卑人是从来不过新年的。但自从魏孝文帝元宏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开始,这个曾经充满旷野豪情的马背民族就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野性,反而从方方面面越来越像中原汉人。孝文帝

  • 青岛农商行行长助理范元钊已当8年多 年薪77.09万比几个副行长低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运营商财经网标签:青岛,范元钊,农商行,信贷员

    运营商财经网 实习生 王艳/文据悉,新上任3个月的青岛农商行董事长王锡峰已经带领该行制定了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运营商财经网将目光聚焦于青岛农商行,其中,另一位高管引起了运营商财经网的注意。他就是行长助理兼任城阳支行行长的范元钊。公开资料显示,范元钊出生于1967年8月,今年56岁了,现任青岛农商行

  • 毒杀孝武帝元修后,宇文泰为何没有及时登基,而是让元宝炬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宇文泰,皇帝,武帝,元修,元宝炬,高欢,宰相,孝武帝,魏孝武帝,南北朝

    说起元宝炬,可能他算的上是最为悲剧的一位开国皇帝了。他的前任,也就是他的堂兄孝武帝元修,在受到权臣高欢的逼迫后,居然带着满朝文武一起往北逃难,一直逃到了宇文泰所在的长安城。那个时候的宇文泰才不过二十多岁,谁都不会想到,最后结束大魏命运的人,居然是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宇文泰打出了勤王的旗号,这才吸引了孝

  • 从囚徒到天子,赐死心爱皇后、被逼和亲的西魏悲情皇帝—元宝炬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西魏,元宝炬,皇帝,宇文泰,皇后,北魏

    延昌四年冬,北魏皇都洛阳城内,天寒地坼,皇城式乾殿内,北魏宣武帝元恪艰难地喘着粗气,正感受着生命的流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放了五个人,这五个人是自己的堂兄妹,先前因为他们父王造反的缘故被牵连下狱,父皇一辈子也没有原谅赦他们,自己已经快要走了,难道还要将这仇恨留给下一代?人生短促,执念甚苦,何

  • 香港元朗发生谋杀案 警方:已锁定疑凶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大公报-大公网标签:疑凶,警区,凶徒,谋杀案,重案组,香港元朗,女留学生

    警方元朗警区刑事部署理警司戴玉麟交代事件。(直播截图)香港元朗本月20日晚间发生谋杀案,一名54岁女子死亡,警方在现场检获电锯、牛肉刀等,案件交由元朗警区重案组调查。据悉,刘姓女死者与丈夫“球叔”为包租公婆,生活美满无忧,两人每日晚饭后会出门散步,惟当日刘妇“煲电视剧”迟出门,未与丈夫同行,惨遭杀害

  • 香港警方锁定元朗谋杀案凶手身份:与被害人相识,已逃离出境

    历史解密编辑:zjy的圈圈标签:女留学生,香港,警区,案发地,元朗谋杀案,重案组

    日前,香港元朗发生一宗谋杀案,死者为一名54岁女子,身上多处受伤。警方在现场检获带血的电锯、三十厘米长刀及手套等物品,案件引发关注。5月22日下午,元朗警区刑事部署理警司戴玉麟交代案情时指出,香港警方已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相信与被害人相识,现已逃离香港。目前警方仍在就作案动机、是否有人协助或教唆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