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朝风云(三四)元恪为何重用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

两朝风云(三四)元恪为何重用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1013 更新时间:2023/12/8 12:54:24

如果说北魏的灭亡是从六镇起义开始的,那北魏的衰弱便是从宣武帝元恪开始的。正是由于宣武帝重用国舅高肇,纵容其把持朝政,诛杀宗王,才拉开了北魏门阀士族内斗的序幕,激化了朝廷和六镇的矛盾,导致国家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对于高肇利用自己信任把持朝政和诛杀宗王,元恪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不但没有制止,还纵容其所为,甚至为高肇把持朝政大开绿灯,使朝廷内部的矛盾到了不可控的地步。他的去世使这个矛盾集体爆发,于是引发了一系列朝政动荡。那么问题来了,元恪明知纵容高肇于国有害,那他为何还要这么做呢?

从北魏历史来看,元恪这么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便拉开了汉化改革的序幕。这次汉化改革使得北魏国力发展到巅峰,再次压过了南朝,史称“孝文中兴”。可是拓跋宏的汉化改革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对汉族文化的全盘吸收。

这种做法虽然帮助鲜卑族和其它北方少数民族快速地融入了汉族,学习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让国力突飞猛进,但也吸收了不少汉族文化中的糟粕,为国家发展埋下隐患。其中自魏晋以来汉族士大夫集团建立的门阀政治制度,便是汉族文化糟粕中影响力最大的,也是对国家危害最大的。

前文讲过门阀政治制度的危害,及其造成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时间内短命王朝频出的原因,这里不再赘述。这种危害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时也被继承了下来,并深深地刻在了改革后的北魏制度当中。拓跋宏时期建立了北魏的门阀制度,将鲜卑族八大姓氏和汉族四大姓氏作为顶级门阀,下面的各级门阀依次排列,享有不同的政治特权。如此一来门阀之间的斗争无法避免,而斗争的扩大化直接影响到皇权对国家的统治。元恪即位后,门阀势力在朝廷处于垄断地位,为了强化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他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当时的门阀势力中,以元禧等宗王为代表的顾命大臣势力最大,下面便是鲜卑门阀和汉族门阀的势力。这样的势力结成联盟,把持了朝政和国家资源,使得刚登基的元恪无法亲政,皇帝之位徒有虚名。因此他采取了夺回皇权的措施,一方面是联合皇族以外的鲜卑族门阀,另一方面是在汉族门阀中寻求支持。在这个过程中鲜卑族门阀的代表便是八大家族中的于氏,其中被重用的便是禁军统领于烈和于忠父子,而汉族门阀的代表则是外戚高肇。元恪对高肇的信任还超过了于烈父子,将其作为除掉皇族宗王势力的重要帮手。

高肇严格说来并不是中原门阀士族,但由于是外戚的缘故,而得到元恪毫无保留的信任。高肇其实是高丽人,据说祖上是渤海高氏的高顾,为了躲避魏晋时期的战乱才逃到高丽,成为了高丽高氏的代表。现代有学者考据出,高丽高氏和渤海高氏并非一家,所以高肇其实是冒充了渤海高氏的名声才进入了北魏门阀士族圈子。渤海高氏在中国历史上名声很响,虽然不在北魏四大汉族门阀之内,但也有着天下高氏出渤海的说法,地位非常显赫。因为这个原因,拓跋宏便娶了高肇之妹高照容为妃,生下了次子元恪。

因此从私人关系上讲,高肇是元恪的舅舅,受到了元恪的信任。可是从历史材料来看,元恪纵容的高肇的原因远不止此,他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元恪信任高肇的基础基于舅父之家的亲密,这与他的母亲高照容早逝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由于元恪不是拓跋宏唯一的皇太子,所以在当太子之前于高丽高氏是走得很近的,这使得两家关系极好。在嫡长子元恂因反对汉化和引发叛乱被拓跋宏废杀之后,元恪才以次子的身份成为皇太子。可是他不像元恂有着鲜卑保守就贵族的支持,也不像元禧等宗王与门阀士族走得很近,所以政治上只能依靠高氏。

即位后,元恪面临宗王势力和门阀士族联合把持朝政的困局,只能选择从低层次门阀打开缺口。他选择的于烈父子在鲜卑族八大家族中并不是上等家族,势力上比较受到排挤。高肇所在的高丽高氏明面上虽然与渤海高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实际上大家都不承认,在汉族门阀圈中也是被歧视的状态。这两个家族在宗王势力把持朝政的背景下捞不到政治利益,便先后投入到元恪的阵营,这为元恪打击宗王势力和夺回皇权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们在元恪亲政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所以成为元恪执政的股肱之臣。

除了家族势力上与鲜卑和汉族的上等门阀对立以外,高肇受到元恪宠信的还有个原因便是来自于高丽。高丽不是中原王朝的传统的势力范围,被认为是蛮夷之地。虽然高丽高氏给家族贴上了渤海高氏分支的标签,但在门阀圈子中人家还是把他们当作蛮夷来对待。这种排斥和打压让这个家族生存非常困难,不得不依靠皇权才能在洛阳站住脚跟。而高肇家族在中原又没有广泛联姻的基础,与别的门阀家族来往很少,所以政治结构比较单纯。元恪重用高肇,既可以打击鲜卑和汉族门阀势力,也不用担心高肇与别的门阀家族结党营私。

为了强化高丽高氏的影响力,元恪纵容高肇逼死了来自于氏的皇后,改立高肇的侄女高英为皇后。这使得高丽高氏在朝廷中独树一帜,势力上力压各大门阀家族。有了高丽高氏的帮助,反对的宗王势力都被清除,元详等主要宗王还给构陷罪名并处死。元恪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打压了宗王势力、鲜卑和汉族门阀士族,从中夺回了北魏的皇权。史书上常常以高肇为权臣奸臣,实际上高肇是元恪的工具人。高肇把持朝政,打压冤杀宗王等事情,都是在元恪的指使下完成的。元恪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自然会对高肇进行无限制的纵容。

元恪的这种操作暂时稳定了北魏的朝政局面,却也为国家埋下大患。他活着的时候宗王势力和门阀士族不敢挑战皇权,自然无法反抗高肇把持朝政的行为。可是元恪去世后,高肇以高丽高氏的薄弱势力根本无法与宗王、中原门阀对抗,这成为国家内乱的直接原因。高丽高氏虽然在元恪执政时期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但这个家族毕竟是外来户,在中原根基很浅,这是其致命缺陷所在。没有了皇权的支持,别说和宗王势力斗,随便一个中原门阀都能灭了他们。从这个角度看,元恪的中央集权是极不稳定的,天生就无法长期统治国家。

一旦高氏被灭,那为了抢夺高氏的地位,各大门阀家族自然大打出手,这就使得国家内乱的风险加剧。正是因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北魏在元恪去世后迅速陷入乱局之中,混乱的朝政根本无法控制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再爆发六镇起义,这对国家的伤害就更大了,也让北魏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综上所述,元恪纵容高肇夺取皇权的操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让高肇去把持朝政,甚至去统领鲜卑和汉族的门阀士族是大错特错的。高肇既没有这个能力,高丽高氏也没有相匹配的资源和威望。他们掌控政权只能成为各大家族争相哄抢的目标,也会成为国家动乱之源,让北魏走上灭亡的道路。

标签: 朝政元恪高肇北魏宗王高丽

更多文章

  • 北魏元愉之乱:宣武帝的猜忌,高肇的掌权所引起的宗室叛乱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元愉,高肇,宣武帝,北魏,元勰

    自天监六年北魏与南梁钟离之战后,北魏朝局除了高肇权势的加强外,另外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元愉被赶出了朝廷。元愉是宣武帝元恪的次弟,原来担任中书监,钟离之战后的八月,他被调任冀州刺史。至于为什么宣武帝突然将元愉调出朝廷,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宣武帝对诸弟心有猜忌。2.宣武帝与元愉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

  • 铁血北朝104:京兆王元愉之死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元愉,宇文泰,元修,元宝炬,北魏,尔朱荣

    眼看败局已定,元愉心灰意冷,也没兴趣进军洛阳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带着皇后李氏和四个儿子等十几人悄悄出城跑路。城外的暗哨立即发出信号,平叛军紧追不舍,将元愉一行人全部擒获,一场如同闹剧一般的叛乱就这样分分钟被粉碎。元愉落网的捷报连夜送入京师,宣武帝松了一口气,下令将元愉等人押送京师

  • 铁血北朝103:元愉称帝,一场草草收场的闹剧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元愉,皇帝,高肇,皇后,冀州,宣武帝,南北朝,铁血北朝

    顺皇后于氏是宣武帝的第一任皇后,出身名门,她是领军将军于烈弟弟于劲的女儿,入宫时年仅14岁,在于氏家族的强力支持下,顺利登上皇后宝座。毕竟领军将军于烈是宣武帝的铁杆亲信,这层关系太铁了,铁到宣武帝都不好意思拒绝于氏当皇后,于烈掌握京师兵权,是军方实力派大佬,宣武帝也惹不起。于氏死后被追谥顺皇后,因此

  • 魏孝明帝元诩:一个冷门的少年天子,一个被亲生母亲杀害的倒霉蛋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孝明帝,元诩,太后,北魏孝文帝,北魏,元恪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十三日。北魏都城,洛阳。洛阳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此起彼伏,人声嘈杂,不绝于市。当然了,北魏是游牧民族政权,鲜卑人是从来不过新年的。但自从魏孝文帝元宏开始推行汉化改革开始,这个曾经充满旷野豪情的马背民族就逐渐失去了当年的野性,反而从方方面面越来越像中原汉人。孝文帝

  • 青岛农商行行长助理范元钊已当8年多 年薪77.09万比几个副行长低很多

    历史解密编辑:运营商财经网标签:青岛,范元钊,农商行,信贷员

    运营商财经网 实习生 王艳/文据悉,新上任3个月的青岛农商行董事长王锡峰已经带领该行制定了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运营商财经网将目光聚焦于青岛农商行,其中,另一位高管引起了运营商财经网的注意。他就是行长助理兼任城阳支行行长的范元钊。公开资料显示,范元钊出生于1967年8月,今年56岁了,现任青岛农商行

  • 毒杀孝武帝元修后,宇文泰为何没有及时登基,而是让元宝炬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宇文泰,皇帝,武帝,元修,元宝炬,高欢,宰相,孝武帝,魏孝武帝,南北朝

    说起元宝炬,可能他算的上是最为悲剧的一位开国皇帝了。他的前任,也就是他的堂兄孝武帝元修,在受到权臣高欢的逼迫后,居然带着满朝文武一起往北逃难,一直逃到了宇文泰所在的长安城。那个时候的宇文泰才不过二十多岁,谁都不会想到,最后结束大魏命运的人,居然是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宇文泰打出了勤王的旗号,这才吸引了孝

  • 从囚徒到天子,赐死心爱皇后、被逼和亲的西魏悲情皇帝—元宝炬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西魏,元宝炬,皇帝,宇文泰,皇后,北魏

    延昌四年冬,北魏皇都洛阳城内,天寒地坼,皇城式乾殿内,北魏宣武帝元恪艰难地喘着粗气,正感受着生命的流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放了五个人,这五个人是自己的堂兄妹,先前因为他们父王造反的缘故被牵连下狱,父皇一辈子也没有原谅赦他们,自己已经快要走了,难道还要将这仇恨留给下一代?人生短促,执念甚苦,何

  • 香港元朗发生谋杀案 警方:已锁定疑凶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大公报-大公网标签:疑凶,警区,凶徒,谋杀案,重案组,香港元朗,女留学生

    警方元朗警区刑事部署理警司戴玉麟交代事件。(直播截图)香港元朗本月20日晚间发生谋杀案,一名54岁女子死亡,警方在现场检获电锯、牛肉刀等,案件交由元朗警区重案组调查。据悉,刘姓女死者与丈夫“球叔”为包租公婆,生活美满无忧,两人每日晚饭后会出门散步,惟当日刘妇“煲电视剧”迟出门,未与丈夫同行,惨遭杀害

  • 香港警方锁定元朗谋杀案凶手身份:与被害人相识,已逃离出境

    历史解密编辑:zjy的圈圈标签:女留学生,香港,警区,案发地,元朗谋杀案,重案组

    日前,香港元朗发生一宗谋杀案,死者为一名54岁女子,身上多处受伤。警方在现场检获带血的电锯、三十厘米长刀及手套等物品,案件引发关注。5月22日下午,元朗警区刑事部署理警司戴玉麟交代案情时指出,香港警方已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相信与被害人相识,现已逃离香港。目前警方仍在就作案动机、是否有人协助或教唆犯案

  • 香港元朗电锯杀人案取得突破性进展:疑凶为死者继子,已潜逃欧洲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工程报标签:刘妇,疑凶,凶徒,香港元朗,当地警方,电锯杀人案

    5月22日,香港元朗恐怖电锯杀人案取得突破性进展,警方召开记者会指出疑凶与女死者相识及有纠纷,相信并非随机犯案,检获的电锯及牛肉刀疑是造成女死者伤口的凶器,尚待法医检验证实致命伤是哪个部位的伤口,及哪些伤痕由电锯造成。有媒体报道称,疑凶是女死者的继子,两人积怨30年,疑凶涉嫌杀人当晚已乘坐航班潜逃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