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家诗》112《黄鹤楼》崔颢

《千家诗》112《黄鹤楼》崔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 访问量:3713 更新时间:2024/1/20 3:02:01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郦师来蒙,不亦乐乎?”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黄鹤楼》,不仅在古代就风头一时无两,到了现代风头可谓更劲啊,它在各种唐诗排行榜中都名列魁首,而且他还和著名的诗仙李白有一段历史渊源。这就是崔颢的那首千古名作《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于唐诗来讲,若只为见其脉络的话,很多名作可以略过不谈,但唯有这首作品却是绝不能略过的。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经说,李白曾经登黄鹤楼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就是说李白初登黄鹤楼,极目千里,但见云天开阔,花草无际,绿树如茵,尤其是俯瞰长江滔滔东去,不禁触景生情啊,诗怀躁动。亟待抒发之际,突然见到崔颢所题的这首《黄鹤楼》,李白玩味良久,扼腕顿足,叹曰:“两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怅然搁笔而去。当然,像明代大才子杨慎杨升庵这些人曾对这件事提出过质疑,但是李白要跟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较劲,还专门写过这个《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首律诗,那两首诗基本上是比照着崔颢的《黄鹤楼》安排的,这一点在学术界是得到公认的。

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标举这首《黄鹤楼》是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明人更称它是千秋第一绝唱。说第一也就算了,《沧浪诗话》中明确说它是唐人的七律第一。那么这样一来就很明确它的诗体就是七言律诗了。可是问题来了,按照七言律诗的格式、规范对照的话,问题就出现了。你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个“黄鹤”,这个词在四句里连用三遍,不断地重复,律诗很少如此。而且像第三句这个“黄鹤一去不复返”,七个字里头除了“黄鹤”的“黄”字,剩下的几个字按古代的音韵,剩下的六个字都是仄声,这在律诗里头是大忌呀,而平仄对于律诗来讲非常关键。另外还有像“白云千载空悠悠”,最后三个字——“空悠悠”,是三个平声结尾,三平调在这个律诗里头也是大忌。但是我们回头看这首诗的后四句,也就是这个颈联和尾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又是很标准的律诗的样子。

既然只有后四句像七律,前四句根本就不是律诗的样子,为什么严羽《沧浪诗话》称它是唐人的“七律第一”呢?晚清的文学家和教育家许印芳他的分析就特别透彻,他说崔颢的《黄鹤楼》啊,其实是一首变体律诗,是一首古律参半的拗体七律。前半首是古体,后半首是七律。正是因为把古体和律体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才见出古调高格,所以达到一种极致,所以后人因此再难超越了。

那么这首诗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种特殊的写法,这就要说到崔颢这首《黄鹤楼》的内容情感指向。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愁之感,因为最后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是我们的疑问是“乡愁”这个主题太大了,说实话,中国的古体诗很多到最后都引到乡愁,即使他的重点可能本来不在乡愁上,比如我们学过的王湾的那首名作——《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么大的气象,但是最后还是引往乡愁,即所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又有一种观点说崔颢的《黄鹤楼》是表达仕宦不得志,人生志向难以施展,所以登高望远,满目愁绪,遂有“鹦鹉洲”之悲叹。这就用到这个典故啦,“鹦鹉洲”的得名出自祢衡客死江夏的典故。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著名的祢衡击鼓骂曹,而曹操就借刀杀人,祢衡最终被黄祖所杀,死的时候年仅26岁,因为祢衡有著名的《鹦鹉赋》,所以他安葬的地方就叫做“鹦鹉洲”。有人就认为崔颢既然写到“芳草萋萋鹦鹉洲”,当然是要借用祢衡怀才不遇的悲剧去表现自己人生不得志的忧愤。

那这么说呢,郦老师认为也不一定能够站得住脚,因为《黄鹤楼》的创作时间,你看,既然有李白的登楼搁笔之说,那就应该在李白出川之后、第一次到黄鹤楼之前,也就是说,我们推算时间应该在开元13年,公元725年前后,最晚不能晚于这个时间,对吧?否则李白见不到。而开元11年崔颢刚刚高中了进士,况且据《唐才子传》的记载,这个时候崔颢已经诗名卓著,是和王维齐名的。《唐才子传》,还有像《新唐书》、《旧唐书》这些史料都记载说,崔颢个人爱好喜欢赌博,喜欢喝酒,喜欢美色,向往游侠的孟浪(生活。所以虽然当时诗名很盛,但大多数人,据说当时人对他这个放浪形骇皆不以为然。

那么这样一个生性跳脱,甚至有放诞不羁的崔颢,他在黄鹤楼上所见、所感到底是些什么呢?他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是什么?登高望远,随着登楼的过程,举目四望,忽然间胸怀阔大,恨不得自己也要乘风而去呀!可是做得到吗?当然做不到。所以“黄鹤一去不复返”,徒留“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就生发出岁月流逝不再来,仙人已去而不可见的遗憾啊!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古今无异啊。相比之下还是金圣叹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前四句用的是古体,才能一下子就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尤其是时间的局限。“白云千载空悠悠”而毫无拘束之感,而“黄鹤一去不复返”,你看我们前面说了,除了第一个字“黄”是平声,后面的“鹤”、“一”在古代也是一个入声字,也是仄声,“去、不、复、返” 连用六个仄声。更有“白云千载空悠悠”居然以三平调煞尾,但是我们念起来,你感觉一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念起来怎么样?一点儿都不觉得牵强,一点儿都不觉得别扭,反而觉得这14个字就好像是一个长句,一气呵成,一气贯连。为什么呢?因为诗人把时空,尤其是时间的长河勾连了起来,那种情感一泻千里而下。

说实话,我们在这个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宇宙里,时间最为神秘,时间也最为永恒。随着时间的延展和收束,诗人的思绪飘渺犹如羽化登仙,飞旋而起,所以这样的古体首联颔联。接下来就到颈联了,颈联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律诗中非常典型的对句。为什么呢?因为他开始写到空间了,从天际收回目光,从时间的长河里收回了思绪,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江面的反衬下,对面晴川园的碧树历历在目,而鹦鹉洲上的芳草萋萋采采,繁茂无比。《诗经·蒹葭》中说“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所以“苍苍,萋萋,采采”其实都是草木繁盛之貌。因此虽然写到鹦鹉洲,但说“芳草萋萋鹦鹉洲”,这“萋萋”两字一用就可以证明崔颢未必是以祢衡的命运自喻的。其实啊,无论是面对怎样的时空,在时空的背面永远是诗人那颗鲜活的灵魂。

诗的最后一定要回到诗人的心灵上来,所以“日暮乡关何处是”啊,日暮时分一切都在回到他们归宿里去。但诗人只能看到鹦鹉洲,只能看到汉阳园,而看不到他的故乡汴州。身在黄鹤楼上,现在日暮时分,崔颢自然而然地举目远望,本能的隔着重重的阴暗望向故乡,引出愁情。所以从近景的汉阳树、鹦鹉洲越望越远,远处连着乡关,而乡关又是望不到的,只好再回到烟波江上,愁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而出,于是便有了“烟波江上使人愁”。

所以说,最后的乡愁就回到了写实,再回头去看,开篇的“黄鹤、白云”就是一种虚写,写虚。这样看,整首诗先古后律,先虚后实,虚实结合,又由虚转实,于是最后那沉甸甸的情感和飞旋的思绪交融辉映,于是也成就了盛唐最美妙的声音。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标签: 崔颢黄鹤楼李白千家诗鹦鹉洲

更多文章

  • 郑红码,烂尾黄鹤楼版:钱都去哪了?李白和崔颢早有预言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崔颢,李白,黄鹤楼,黄鹤

    唐 李白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 崔颢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取款难之烂尾黄鹤楼:钱都去哪儿了?李白和崔颢谁猜对了?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崔颢,李白,黄鹤楼,黄鹤

    唐 李白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据云:部分被某人外卷出国了,部分被中饱私囊了,部分被钱庄人做红利了,部分可能投给了某大,某创之类的地产公司,总之都已泡沫化了,可能回不来了……唐 崔颢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据报道,河

  • 黄鹤楼版:钱去哪儿了?李白和崔颢谁说对了?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崔颢,李白,黄鹤楼,黄鹤

    唐 李白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据云:部分钱被某人外卷出国了,部分被诸侯权贵私人拿走了,部分被被钱庄人做红利了,部分可能作为贷款投给了某大,某创之类的地产公司,总之都已泡沫化了,可能回不来了 ​​……唐 崔颢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 唐代诗人崔颢的十首古诗,其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七律之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崔颢,七律,黄鹤楼,诗人,李白,题诗,诗作,艺术家,唐朝

    崔颢(hào),汴州人 ,唐朝著名诗人。说到崔颢那就绕不开他的那首《黄鹤楼》。相传《黄鹤楼》是崔颢游历时即兴题在楼壁上的诗作,这首诗把怀古和思乡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在景中,纵笔写来,挥洒自如。诗的前三句里“黄鹤”一词连用三次,表现了诗人不拘常格的大胆创新精神,前人称《黄鹤楼》一诗为“变

  • 【古检君·志愿服务】“第十四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上“检察志愿红”的声与影

    历史解密编辑:古田检察标签:志愿服务,陈靖姑,文化节,公益,古检君·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古田县人民检察院历来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制度体系建设,成立“临水之光·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青年检察干警化身校园讲师、乡村卫士、城市检验员、战“疫”逆行者等角色,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860余小时。2022

  • 福州仓山:陈靖姑金身祈福 市民许愿贺新春

    历史解密编辑:海峡网标签:祈福,金身,陈靖姑,仓山区,福州仓山

    由仓山区委、区政府主办的仓山区闽江之心系列活动之“元宵佳节明月升 人间欢乐幸福年”活动5日晚举行。市民冒雨参加活动。5日恰逢仓山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仰习俗临水夫人陈靖姑诞辰1256周年。当晚7时许,手持各式各样自制花灯的汉服爱好者们和头戴“大头娃娃”、手持福州油纸伞的12名婆官,表演传统民

  • 第十五届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举行 临水夫人首次巡安闽江

    历史解密编辑:海峡网标签:陈靖姑,旅游节,闽江,民俗,闽台,信俗

    25日,第十五届闽台陈靖姑民俗文化旅游节暨2022陈靖姑文化海丝行活动在“闽江之心”的仓前公园启幕。两岸嘉宾齐聚,品味陈靖姑信俗文化的传承之美,感受陈靖姑信俗文化在闽台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发展。闽江游船上展现陈靖姑文化风采。记者 石美祥 摄陈靖姑是福建最具影响力的女神之一,与“海上女神”妈祖齐名

  • “陈靖姑”影院看《无名》, “妈祖”乘飞机动车出国游!福建人士:全是真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解密编辑:都市快报橙柿互动标签:妈祖,祖庙,信俗,巡安,无名,陈靖姑,出国游,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有福建网友看电影《无名》时发现,一排“神仙”金身坐在最前排,还拿着可乐和爆米花。现场其他陪同人员也蛮多,全场洋溢着欢乐。记者了解到,这事发生在福州市仓山区福州南站奥斯卡国际影城,观影时间是2月1日。影院李经理说:“一个当地的风俗活动吧,是仓山区胪雷村的村民们举行的。”有村民说,当天有人包场请来

  • 冯盎:隋末所有割据枭雄,为何只有他得以善终?连李渊都不如他?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冯盎,李渊,隋末,李世民,刘宋

    在隋末众多割据枭雄当中,岭南的冯盎,应该算是唯一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人。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数,薛举和林士弘是自己病死的,李轨、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萧铣,都是或直接或间接死于李渊之手,杜伏威投降了唐朝,但最后死的不明不白……只有冯盎,实力虽然远比不得李密、王世充等人,但最后却得以善终。而且,不光冯盎本

  • 冯盎打下万里江山,却放弃称王拥护统一,让家族享受281年的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冯盎,赵佗,侯景,平定,杨坚,陈朝

    岭南,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在今天,这里是人口密集、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之地,然而在隋唐以前,却是人人望而生畏的化外之地,甚至有不毛之地之称。岭南与中原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同时又有中原人难以忍受的炎热气候,因此此地也是绝佳的割据称王之所。只要中原发生大乱,当地守将便可隔绝道路,称孤道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