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冯盎:隋末所有割据枭雄,为何只有他得以善终?连李渊都不如他?

冯盎:隋末所有割据枭雄,为何只有他得以善终?连李渊都不如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行走的荷尔 访问量:3411 更新时间:2024/1/18 8:31:25

在隋末众多割据枭雄当中,岭南的冯盎,应该算是唯一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人。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数,薛举林士弘是自己病死的,李轨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萧铣,都是或直接或间接死于李渊之手,杜伏威投降了唐朝,但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只有冯盎,实力虽然远比不得李密、王世充等人,但最后却得以善终。而且,不光冯盎本人得以善终,冯家更是做到了与国同休的地步。整个唐朝,冯家一直都是岭南地区的无冕之王,后代绵延至今。

那么,作为一个并不是特别强大的隋末反王,为何只有冯盎能够得以善终?

在讲冯盎的故事之前,我们得先讲一下冯家的故事。因为冯家的家业,并不是冯盎奠定的,而是经过好几代冯家人的共同努力,才缔造出来的产物。

冯家的光辉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十六国里面的那个北燕,就有人家一半的股份。

之所以说一半股份,是因为北燕的历史比较复杂。西晋灭亡之后,以鲜卑族慕容氏为首的游牧部落,建立了燕国。《天龙八部》里面那个慕容复,天天念叨着要复兴的大燕,就是这个燕国。后来这个燕国一度被灭又一度兴起,然后又再度分裂。其中后燕末期,出了一个叫冯跋的将军,拥立宗室慕容云建立了北燕。后来慕容云被麾下将领杀害,冯跋又给慕容云报仇,直接自己做了北燕的皇帝。

不过,北燕仅仅存在了不到三十年之后,就被北魏给灭了。北燕灭亡后,残存的冯家后裔,逃往高句丽,企图依靠高句丽复国,但最后高句丽也没帮他们,反倒杀了冯家的主事人。冯家眼见高句丽不帮忙,于是便分出一支族人,走海路南下,企图另创家业。当时那边的东晋已经灭亡,被南朝刘宋政权取代。冯家这一支族人归降刘宋政权之后,刘宋政权倒是对他们还算厚道,封这一支的冯家主事人冯业为罗州刺史。

从这时开始,冯家便在岭南扎下了根。

冯家到了岭南之后,故事也比较传奇。在南北朝那会儿,岭南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当地生活的基本上都是未开化的当地土著。想要在这种地方扎下根,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冯家人却在这片土地上励精图治,尤其是到了冯业的曾孙、冯盎的爷爷冯宝这一代,更是和当地的俚人首领冼氏联姻。得到了当地俚人的帮助后,冯家在当地也就开始混得风生水起,成为当地的霸主。

顺便说一下,冯宝联姻的这位冼夫人,在历史上是一个更加传奇的人物。直到今天,岭南很多地方,还供着冼夫人的庙。有关这位冼夫人的故事,如果要细说起来的话,比她孙子冯盎的故事还要长得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

总之,因为和当地的俚人联姻,冯家在当地彻底扎下了根,而且越发开枝散叶,成了岭南地区有数的大家族,在岭南地区影响力极大。所以,尽管南北朝时期,南方每隔几十年就要换一个政权,但冯家却没受到多大影响。任凭朝代更迭,冯家只会越来越兴旺。

到了隋朝的时候,冯家在岭南地区,不光影响力很大,族人数量也很多。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隋朝自然也只能是以招揽为主。所以,冯盎刚刚成年,便当上了宋康县令,宋康就是今天的广东阳西。后来,凭借镇压岭南各族的叛乱,冯盎逐渐升迁为高州刺史、汉阳太守。隋朝末年,杨广征讨高句丽,冯盎亦随军出征,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到了这个时候,冯盎已经算是隋朝真正的高级将领。类比现在的话,大概相当于大军区司令级别的军官。再加上冯家在岭南地区的影响力,冯盎本人的地位,自然也就可想而知。辽东之战结束后,没过几年,杨广被麾下禁军勒死,隋朝彻底灭亡。隋朝灭亡后,冯盎当时正身在北方。得知隋朝灭亡的消息后,冯盎第一时间返回了岭南,并没有在北方逗留。

对于冯盎来说,岭南才是他的老家,是冯家真正的根据地。

回到岭南之后,冯盎迅速召集冯家人,聚集民众,宣布割地自治。因为冯家在当地的影响力实在太大,所以冯家宣布独立,基本没有任何波折,就只是城头换个旗帜那么简单。冯盎宣布独立之后,靠着冯家在岭南多年的积累,很快便聚集了五万兵马,牢牢控制住苍梧、高凉、珠崖、番禺等地区。

成功占领岭南大片地区的冯盎,虽然手握重兵,并且占据了很大一片地盘。但是接下来,冯盎却并没有全力扩张,反倒是选择依附于南方的农民军领袖林士弘。

以冯盎当时的实力,其实完全有能力自立为王,但最终,他却选择了依附林士弘。这种选择,看似出乎意料,但仔细想想,却充满了智慧。冯盎并非没见过世面,辽东之战的时候,冯盎见过隋朝指挥百万军队作战,是何等的声势浩大。所以冯盎很清楚,他麾下的这几万兵马,几个郡的地盘,在真正的中原枭雄面前,其实根本不够看。

冯盎很清楚,以他的实力来说,进攻不足,自保有余。

既然这样,那还是选择尽可能的独立,然后依附其他大势力好了。反正以冯家在岭南的影响力,不管将来谁坐天下,都得好好拉拢冯家。至于去争天下,冯盎很清楚,自己没那个本事,冯家也没那个本事。这期间虽然也有人曾建议,让冯盎领兵出岭南,去中原争夺天下,或者自立一国,效仿当年的赵佗。但面对这些建议,冯盎却全部拒绝了。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冯盎的选择是对的。

此后的几年里,中原大地上风起云涌,李唐政权逐渐横扫天下,统一了整个中原。隋末各大势力之间的战争,动辄十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战。以冯盎麾下这几万兵马,若是扔进去的话,还真不够看。不过,正是因为冯盎足够聪明,始终不出去争天下。在李唐政权横扫天下期间,冯盎也没有和李唐政权发生任何冲突。而岭南地区,也在冯家的治理下,井井有条,成了乱世当中难得的一块净土。

武德五年,随着林士弘战败,唐朝开始逐渐统一南方。这个时候,唐朝方面向原本臣服于林士弘的冯盎,递出了橄榄枝。面对唐朝的招揽,冯盎并没有拒绝,而是欣然接受,直接归降了唐朝。此后,李渊封冯盎为吴国公,后又改封为越国公,仍然辖制原本控制的岭南之地。

虽然投降了唐朝,但冯家在岭南当地,还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冯盎还是无冕之王。不得不说,冯盎的选择,还是很聪明的。

此后的几年里,唐朝高层又发生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在这期间,冯盎依然没有任何参与,只是远远呆在岭南,老老实实的保境安民,做他的岭南王。

后来,到了贞观初年,因为冯盎和当地的俚人战斗,很久没有入朝参拜。唐朝很多官员,都说,冯盎要造反,劝李世民派大军征讨。然而李世民却在魏征的建议下,只是派使者前去问讯。后来,冯盎果断派自己的儿子入朝参拜,这才免除一场祸事。

贞观五年,冯盎又亲自入朝,远赴长安朝见李世民,李世民亦是对他盛情接待,并且让他继续镇守岭南。冯盎返回岭南之后,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一直老老实实的保境安民,直到贞观二十年的时候,才因病去世。冯盎去世后,被李世民追封为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极尽哀荣。

而在冯盎死后,唐朝高层虽然有意识地向岭南派遣官员,希望淡化掉冯家在岭南的影响力,但却始终收效甚微。再加上冯家一直老老实实,保境安民,所以后来,唐朝也就默认了冯家在岭南的影响力,双方形成了一种平衡。直到唐朝灭亡之后,因为连年的战乱,冯家才在岭南渐渐有所衰落。

从冯盎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冯盎之所以能够得以善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并且牢牢控制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冯家来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在当地的影响力。只要牢牢掌握住这张王牌,任凭政权更迭,冯家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而从唐朝的角度来说,想要灭掉冯家,其实并不算难。以唐朝的夸张军力来说,冯盎麾下的几万军队,真的不算什么。但问题是,灭了冯家之后,如何统治当地呢?灭了冯家之后,唐朝面对的只会是一个更难统治的岭南。既然如此,还不如默认冯家在岭南的地位呢!也正是这个原因,冯盎可以做一辈子的岭南王,而且最后还能得以善终。

冯盎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个示:在现代企业竞争当中,其实我们未必要过分追求大而强,不一定非得要追求统一整个市场。像冯盎和冯家这样,握紧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给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起一道护城河,让别人无法取代,或许反倒可以活得更好。

隋朝末年的时候,比冯盎强大的割据势力有的是,但最后能够长久存在下去的,却只有冯盎一家,其他都被李家兼并了。但弱小的冯盎,却可以凭借在岭南地区的影响力,活的更久而且活的更滋润,这对我们后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事情。

标签: 冯盎李渊隋末李世民刘宋

更多文章

  • 冯盎打下万里江山,却放弃称王拥护统一,让家族享受281年的富贵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冯盎,赵佗,侯景,平定,杨坚,陈朝

    岭南,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在今天,这里是人口密集、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之地,然而在隋唐以前,却是人人望而生畏的化外之地,甚至有不毛之地之称。岭南与中原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同时又有中原人难以忍受的炎热气候,因此此地也是绝佳的割据称王之所。只要中原发生大乱,当地守将便可隔绝道路,称孤道寡,为

  • 唐代状元崔曙才华盖世,奈何命运不济,只在千年后留下一句诗谶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崔曙,状元,唐玄宗,诗谶,进士

    古代考上一个状元,那是比登天还难。唐代有个状元叫崔曙,虽然崔曙才华盖世,奈何命运不济,只在千年后留下一句谶语。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达人。喜欢诗词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崔曙这个诗人,聊聊崔曙的一些诗歌。崔曙是河南商丘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堂兄。说起来,崔曙的命运还真是悲催。

  • 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华阳真人并非三茅真君,而是杭州首位状元施肩吾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道士,茅山,道教,华阳,茅真君,吕洞宾,奇幻片,施肩吾(唐朝),八仙题材电视剧,八仙过海(电视剧)

    从明代以来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形成了不少版本的故事,也被明清的小说家们落到了纸面上。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中,有一位神仙叫做华阳真人,在钟离权和吕洞宾的故事中都出现过,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钟离权的故事中华阳真人是他的师傅,传授了太乙刀圭和火符之诀,钟离权修成后成为正阳真

  • 李复《题卢仝烹茶图》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李复,题卢仝烹茶图,周敦颐,永乐大典,传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李复(?~1128) 字履中。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北宋学者。元丰(1078~1085年)年间进士,历任熙河转运使、集贤殿修撰、秦州知州。师从张载研究理学,在当时学术界中称为“潏水先生”。李复关注社会与边防问题,喜论军事。在学术上,考证今古,博洽多识,喜研易象、算术、五

  •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首次展演成功举办

    历史解密编辑:豫网标签:卢仝,陆羽,小仙,茶仙,煎茶,唐朝,诗人,李菊月,七碗茶歌

    不知茶歌,莫敢论茶。传诵千年,谁与争锋?嘉宾入场签到茶会主持人、项目组清风左使林艳5月14日下午,国香茶城茶雨春舍,一场美轮美奂的唐代煎茶展演吸引了众多茶人的参与,兴致勃勃品尝茶小仙们的茶品。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的清风左史林艳担任主持人,茶艺总监玲玲和娜娜进行了精彩演绎,一组的组长张永强同

  •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在西安瓦库挂牌

    历史解密编辑:文旅秦务员标签:卢仝,煎茶,茶歌,唐朝,诗人,李菊月,茶文化,西安瓦库,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茶事兴于唐,盛于宋,虽已是历史遥望,但茶自身泛化出来的文化光芒照耀至今。4月26日上午,由西安瓦库主办,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茶馆办陕西秘书处、陕文投集团、陕西曼蒂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西安瓦库·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挂牌仪式

  • 卢广韶 | 追溯卢仝故里武山村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山西,李白,杜甫,唐朝,诗人,卢广韶,武山村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

  • 卢广韶 | 茶仙卢仝(组诗)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卢广韶,月蚀诗,七碗茶歌,孟郊,卢照邻

    茶仙卢仝卢仝(约767—835),号玉川子,“唐初四杰”卢照邻嫡孙。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市),河南省济源市(原济源县)思礼村(原武山村)人。我国中唐时期“韩孟诗派”(亦称“韩卢诗派”)主要诗人之一。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卢仝赴长安为茶农请命,夜宿宰相王涯府,时遇“甘露之变",不幸罹难。卢仝对中

  • 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科学的历程标签:卢仝,韩愈,李白,唐人,唐朝,诗人,月蚀诗,欧阳修,白居易,千古名句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25卷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李月白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摘要:卢仝的《月蚀诗》在唐诗中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本文通过天文软件模拟观测了当时月食的全过程,并对《月蚀诗》进行了天文学史角度的解读,研究了卢仝诗歌中月食

  • 孔四新 | 读懂茶仙卢仝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陆羽,茶经,茶仙,茶圣,诗人,唐朝,孔四新,七碗茶歌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