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冯盎打下万里江山,却放弃称王拥护统一,让家族享受281年的富贵

冯盎打下万里江山,却放弃称王拥护统一,让家族享受281年的富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3170 更新时间:2024/1/19 5:17:02

岭南,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在今天,这里是人口密集、商贸发达、人文荟萃之地,然而在隋唐以前,却是人人望而生畏的化外之地,甚至有不毛之地之称。岭南与中原有着崇山峻岭的阻隔,同时又有中原人难以忍受的炎热气候,因此此地也是绝佳的割据称王之所。只要中原发生大乱,当地守将便可隔绝道路,称孤道寡,为天下的统一制造障碍。

例如秦末大乱时,秦将赵佗就曾割据岭南,建立强大的南越国,给新生的汉朝造成严重危险。因此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将北方敌国称为“胡”,将南方敌国称为“越”。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从南北朝到隋唐,岭南地区却从未发生割据。按说当时天下战乱频仍,乃是分裂割据的最好时机,但是岭南地区却为何从未游离于中华版图之外?而这就必须归功于一个伟大的家族——岭南冯氏。

据史料记载,岭南冯氏并非本地土著。宋元嘉十三年(436),北燕皇帝冯弘失国,冯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北燕的皇室姓冯,籍贯是高句丽。北燕遭北魏灭后,其遗民在冯业的带领下归顺了刘宋王朝,并被安置在岭南地区。

在岭南,冯氏家族世代作为当地的郡守。但由于他们本是外来家族,因此“号令不行”,导致当地经常发生叛乱。为了改变现状,一位叫冯融的族长决定入乡随俗,让自己儿子冯宝娶了一位姓冼的当地女贵族,而她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冼夫人

冼夫人是古高凉(今属广东茂名)人,自幼就随父兄参与械斗,非常勇猛同时又富有谋略,在当地非常有威望。冯冼结亲后,冼夫人劝诫本宗,要安分守己;而冯宝也要求自己的族人“使从民礼”,彻底融入当地的部族。就这样,冯宝和冼夫人强强联合,将原本叛服无常的岭南治理地井井有条。

公元548年,南梁发生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叛将侯景活活饿死。按说,冯宝和冼夫人完全可以借着江左大乱割据岭南。然而极具大格局的冯宝夫妇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与陈霸先一起,到处平定叛匪。为侯景之乱的结束和陈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冼夫人的帮助下,冯氏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岭南,实现了当地的繁荣与和平。梁陈间,冯融“以礼义威信镇于俗,汲引文华,士相与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墟,弦诵日闻……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罗锋镝者数十年”。

冯宝去世后,冼夫人成为了冯氏家族的族长。为了巩固冯冼联姻的局面,冼夫人又让自己儿子冯仆娶了一位冼姓贵女。此外,冼夫人还多次镇压当地的郡守、贵族的叛乱,维护着祖国的统一。

陈朝灭亡后,岭南数郡选择“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在得到陈朝灭亡的消息后,冼夫人并没有选择愚忠于陈朝。她在为陈朝恸哭了数日后,选择归降隋朝,并被封为宋康郡夫人。

为了嘉奖冼夫人维护统一的壮举,隋文帝还特下诏书:“

“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而王仲宣等辄相聚结,扰乱彼民,所以遣往诛翦,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愆,诚合罪责,以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

也就是说,隋文帝承认了冼夫人和冯氏家族世代统治岭南的权力。而冼夫人也投桃报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召集族人开会,以“忠孝”之道教育子女。当岭南地区发生叛乱,冯氏家族就会作为国家的前驱,第一时间前去平叛。

冼夫人去世后,他的儿子冯盎继承了他的位置。在岭南,冯盎继承了冼夫人的政策,到处讨伐当地的叛贼。而他的才能和爱国情怀,也得到了当时权臣杨素的赞赏。其后,冯盎又随隋炀帝攻打高句丽,并因功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

由于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导致天下分崩,中原大乱。于是,冯盎紧急从洛阳赶回岭南,主持当地局势。他先后击灭番禺、新兴的高法澄、洗宝彻等割据势力,领有番禺、苍梧、硃崖地,自号总管。

此后,冯盎封闭了道路,保境安民,等待着中原最后的平定。而岭南地区在他的治理下,也成为了乱世中的世外桃源。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十八日,唐朝李孝恭和李靖已经平定了萧铣等南方割据者,兵临岭南,并向冯盎发出了招抚檄文。

此时的冯盎,控制范围方圆万里,人口百万,实力已经超越了当年的南越王赵佗。因此有人劝说他,如今天下大势仍尚未明瞭,还不如割据岭南,效仿赵佗自称为越王。然而冯盎却坚定地说:

“我家居留百越之地已经五代,州郡长官所辖之地仅我一姓,子女玉帛我已有,人世间的富贵,像我这样的都少有。常常怕承担不起重担,使先人蒙受耻辱,怎么敢效法赵佗自己称王一方呢?

就这样,怀着祖先赋予自己的忠孝之道,冯盎将岭南49州全部献予唐朝,实现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因此,唐高祖将冯盎封为上柱国、耿国公,并让其统辖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之地。

之后,冯氏家族仍然世代居住于岭南。虽然屡次有当地官吏,举报冯盎造反。但出于对他的信任,唐太宗李世民却从未出兵妄加诛杀,而冯盎在沉冤得雪后,仍一直为祖国守护着南疆。冯盎占据的地方纵横二千里,奴婢一万多人,珍奇宝物甚多。冯盎善于为政之道,亲自查阅财务、出纳簿册文书,揭露举发隐秘的行奸作恶的人和事,深受百姓和部下的爱戴。

贞观七年,李世民设宴款待了冯盎和突厥颉利可汗。宴会期间,太上皇李渊命颉利可汗跳舞,命冯盎的儿子冯智戴当场赋诗,并笑着说:

“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可以说,正是因为冯盎的高风亮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才让唐朝完成了空前的大一统。而他的爱国情怀,也让他的家族得到了丰厚的报偿。冯盎一生多子,拥有30个儿子,而他们都得到了朝廷的诰封,享受了无上的富贵。

从公元626年到唐朝灭亡(907年)冯氏在岭南维持了281年的富贵,是一个罕有的强势家族。如今在广西和广东,冯氏家族仍然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例如爱国将领冯子材,中国第一个航空专家冯如,都是岭南冯氏的子孙。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冯融、冯宝、冼夫人、冯盎等人,为祖国统一作出的伟大贡献。

王夫之曾在《读通鉴论》中写道:

“乱世之王公,轻于平世之守令;乱世之将相,轻于平世之尉丞;顾影而自笑,梦觉而自惊。”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贪恋于至高无上的权位与称孤道寡、万人之上的快感。因此在乱世,无论有没有条件,许多人都想着割据一方,称王称帝。然而这样的生活真的快乐吗?

正所谓站得越高、摔得越惨。既然天下必然一统,众多的割据者,自然只会成为胜利者的踏脚石。而这些不知死活的割据者的命运,往往是身死族灭、万世诟骂的结局。想到这里,这些割据者在享受至尊快乐的同时,也同样会怀有惴惴不安之感,以至于“顾影而自笑,梦觉而自惊”。

因此,王夫之才会认为,在乱世当王公,还不如在和平时期当个守令来得快乐。因此冼夫人、冯盎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同时也均为智者。而正是这种智慧,让冯氏家族世代享受富贵,并且枝繁叶茂,一直延续到今天。

读史可以明智。我们没有冼夫人、冯盎那样通过统治学来的智谋。但是想要学习这种智谋,也不是没有途径,那就读史书。所有史书中,《资治通鉴》几乎是一本,能够让人各方面素质都全面提升的书,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而保身荣家之道,更是这本书的重中之重。

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阅读文言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好书——《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本书尊重原文,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不以“现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叶。而且是全本。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横条购买。

标签: 冯盎赵佗侯景平定杨坚陈朝

更多文章

  • 唐代状元崔曙才华盖世,奈何命运不济,只在千年后留下一句诗谶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崔曙,状元,唐玄宗,诗谶,进士

    古代考上一个状元,那是比登天还难。唐代有个状元叫崔曙,虽然崔曙才华盖世,奈何命运不济,只在千年后留下一句谶语。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达人。喜欢诗词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今天我和大家聊聊崔曙这个诗人,聊聊崔曙的一些诗歌。崔曙是河南商丘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堂兄。说起来,崔曙的命运还真是悲催。

  • 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华阳真人并非三茅真君,而是杭州首位状元施肩吾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道士,茅山,道教,华阳,茅真君,吕洞宾,奇幻片,施肩吾(唐朝),八仙题材电视剧,八仙过海(电视剧)

    从明代以来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形成了不少版本的故事,也被明清的小说家们落到了纸面上。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中,有一位神仙叫做华阳真人,在钟离权和吕洞宾的故事中都出现过,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钟离权的故事中华阳真人是他的师傅,传授了太乙刀圭和火符之诀,钟离权修成后成为正阳真

  • 李复《题卢仝烹茶图》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李复,题卢仝烹茶图,周敦颐,永乐大典,传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李复(?~1128) 字履中。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北宋学者。元丰(1078~1085年)年间进士,历任熙河转运使、集贤殿修撰、秦州知州。师从张载研究理学,在当时学术界中称为“潏水先生”。李复关注社会与边防问题,喜论军事。在学术上,考证今古,博洽多识,喜研易象、算术、五

  •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首次展演成功举办

    历史解密编辑:豫网标签:卢仝,陆羽,小仙,茶仙,煎茶,唐朝,诗人,李菊月,七碗茶歌

    不知茶歌,莫敢论茶。传诵千年,谁与争锋?嘉宾入场签到茶会主持人、项目组清风左使林艳5月14日下午,国香茶城茶雨春舍,一场美轮美奂的唐代煎茶展演吸引了众多茶人的参与,兴致勃勃品尝茶小仙们的茶品。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的清风左史林艳担任主持人,茶艺总监玲玲和娜娜进行了精彩演绎,一组的组长张永强同

  •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在西安瓦库挂牌

    历史解密编辑:文旅秦务员标签:卢仝,煎茶,茶歌,唐朝,诗人,李菊月,茶文化,西安瓦库,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茶事兴于唐,盛于宋,虽已是历史遥望,但茶自身泛化出来的文化光芒照耀至今。4月26日上午,由西安瓦库主办,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茶馆办陕西秘书处、陕文投集团、陕西曼蒂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西安瓦库·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挂牌仪式

  • 卢广韶 | 追溯卢仝故里武山村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山西,李白,杜甫,唐朝,诗人,卢广韶,武山村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

  • 卢广韶 | 茶仙卢仝(组诗)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卢广韶,月蚀诗,七碗茶歌,孟郊,卢照邻

    茶仙卢仝卢仝(约767—835),号玉川子,“唐初四杰”卢照邻嫡孙。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市),河南省济源市(原济源县)思礼村(原武山村)人。我国中唐时期“韩孟诗派”(亦称“韩卢诗派”)主要诗人之一。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卢仝赴长安为茶农请命,夜宿宰相王涯府,时遇“甘露之变",不幸罹难。卢仝对中

  • 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科学的历程标签:卢仝,韩愈,李白,唐人,唐朝,诗人,月蚀诗,欧阳修,白居易,千古名句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25卷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李月白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摘要:卢仝的《月蚀诗》在唐诗中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本文通过天文软件模拟观测了当时月食的全过程,并对《月蚀诗》进行了天文学史角度的解读,研究了卢仝诗歌中月食

  • 孔四新 | 读懂茶仙卢仝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陆羽,茶经,茶仙,茶圣,诗人,唐朝,孔四新,七碗茶歌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

  • 唐代诗人张仲素的这一首诗,28个字,写尽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张仲素,秋夜曲,诗人,闺怨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这两句千古经典,表面看上去甚是优美。皎洁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此起彼伏的捣衣声……,画面宁静而又不乏生动性。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画面之下,隐藏着的却是那朴素的相思之情与沉重的家国之事。古来相思惹人痴,而掺杂着与政事有关的浑厚之味的那份相思,又似乎更能打动人们的心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