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绣春刀》丁修步斩十三骑,历史上以步克骑当属刘裕的“却月阵”

《绣春刀》丁修步斩十三骑,历史上以步克骑当属刘裕的“却月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黛眉浅浅 访问量:4710 更新时间:2023/12/7 11:04:01

如果要说影视剧中的以步战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绣春刀》的结尾,“加钱居士”丁修手持斩马刀,一人对战十三女真骑兵,战果全歼,堪称剧中的战力天花板。影视剧中或许有艺术的成分,但历史上也的确有以步胜骑的经典战役,比如大破金兀术“拐子马”的岳飞,昙花一现的“却月阵”等等。

我们后人谈论那些以步制骑的战法,必然要说及刘裕的“却月阵”。《资治通鉴》记载,刘裕在北伐途中,发明却月阵,以2000余步兵大破北魏3万骑兵。当然,如果细究之,刘裕的却月阵并不是纯粹的步兵阵法,而是包括了步兵、战车、水军以及少量骑兵在内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但在具体战役中,又的确是以步兵为主力,其它兵种为辅、为援,所以称之为“以步制骑”的经典战法也并无不可。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当之无愧的王者。骑兵的主要优势有两点,一是机动性强,这属于战略上的优势。即步骑对战,骑兵一方凭借着速度优势,可以决定战与不战,是选择进攻还是撤退,是提前设伏,还是远程骚扰等等,因此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二是杀伤力大,这是战术上的优势。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马匹、士兵再加上铠甲的重量,以马匹的速度冲杀,任何军队都难掠其锋芒。

因此中原的农耕国家,面对游牧民族的进攻,往往处于颓势,需要修筑长城以为警戒,或是据城池而守。若是中原王朝处于鼎盛时期,尚可与游牧民族抗衡,甚至如霍去病一般封狼居胥、扬威大漠。但中原一旦式微,边防丧失抵御能力,异族的骑兵便会跨过长城,饮马黄河,劫掠中原的人口和财富。历史上那些闻名于后世的军队,不论汉胡,一般都是以骑兵为主。如北击匈奴的汉朝骑兵,秦王李世民的玄甲精骑,“满万不可敌”之称的女真骑兵,鞭笞亚欧的蒙古骑兵,明末支柱的关宁铁骑等等。

如果战争只是一场比拼战力数字的卡牌游戏,步兵自然无法战胜骑兵。但真正的战场瞬息万变的,任何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战局。譬如地形地势、士兵素养、阵列排布、将帅能力和信息差等等,其中任何一环都能决定胜负。刘裕之所以能以步制骑、以少胜多,其实是诸多因素的集合。

刘裕崛起于行伍之中,先是平定了孙恩起义,后又一一消灭了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势力,历经百战,无愧后世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赞誉。多年的戎马生涯,让刘裕具备极高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思维。刘裕知道“兵无常势”的道理,所以在对内和对外的征战中,时常根据地形和时机,革新战法和军阵。他尤为擅长多兵种协同作战,以步克骑的“却月阵”便是其中代表。

义熙年间,刘裕兵出五路攻打后秦,欲借道北魏,溯黄河而上。但北魏方面一是害怕刘裕“假道伐虢”,行吞并之实;二是不希望刘裕做大,想要援助后秦。所以派遣骑兵监视晋军,并且袭杀沿河士兵。晋军不堪其扰,促使刘裕下定决心痛击魏军,给予其教训。

刘裕在河岸不远处用战车步兵布置军阵,以岸河为弓弦,以战车为弓臂,以巨弩杖槊为箭,形如弧形弯月,故名却月阵。河中的楼船水军与岸上的军阵相抵,如此一来既能掩护阵型侧翼,以防魏军沿河岸穿插包抄,又能在战事不利时,接应阵中士兵。阵型外围是战车,用以抵抗骑兵的冲击,车上有持杖、槊的士兵负责杀敌,并设置盾牌,保护阵内士兵。阵中主力是步兵,通过巨型大弩,飞槊射杀骑兵。此外还有少量轻骑兵,负责在战后追杀逃兵。

起初,晋军以软弓小箭攻击魏军,示弱以引诱敌人来攻。魏军果然轻敌上当,长孙嵩率3万骑兵围攻军阵。晋军便换强弓巨弩,以大锤锤击断槊,以此杀敌,魏军“一时奔溃,死者相积”。之后,魏军溃退还守畔城,晋军便遣骑兵追杀逃兵,并用大部队攻陷城池。此战后,晋军挟大胜又攻破数城,魏国为之胆颤,遂不再与晋军为敌。

却月阵的以步克骑极其经典,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但此役过后,历史上却再无人用过此阵。盖因却月阵对将帅士兵、地形地势、侧翼部队和时机的要求都非常高。比如刘裕麾下的北府兵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卒,兵员素质极高,所以即便被十倍骑兵围住,也能不乱阵脚。刘裕的水军天下闻名,游牧民族为主的北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所以晋军能封锁水面,策应岸上军阵。相反的,魏军将领却轻敌大意,不做试探便贸然掠阵,给晋军机会。刘裕是世之名将,极擅把握时机,所以能设计摆下却月阵,成就这以步克骑的惊艳一战。

标签: 刘裕骑兵军队匈奴晋军

更多文章

  • 家里穷、生子晚的影响:刘裕七个儿子七个娘,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裕,刘宋,高祖,徐羡之,刘义康,檀道济

    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为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寄奴乃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他还有另一个更早的小名“奇奴”。从这两个小名上也能看出来刘裕出身在贫苦人家,辛弃疾这句话的意思正是感叹刘裕能咸鱼翻身,建功立业,

  • 南朝第一帝刘裕刚死,他所托孤的四大辅臣,转身将小皇子给宰了

    历史解密编辑:搁浅的北风标签:刘裕,北魏,皇帝,桓玄,桓温,曹叡,南朝,檀道济

    引言:托孤之举在古代并不少见,成功者如刘备托孤诸葛亮,失败者亦如曹叡托孤司马懿,直接被人夺了曹家江山。但若要说托孤最失败的,还要属南宋皇帝刘裕,他去世不久后,他的托孤大臣将他亲选的太子人选刘义符斩杀于行宫当中。图|刘裕图刘裕文韬武略,有勇有谋,是南朝第一帝。在位期间,他事农业,利生产,虽居于庙堂之上

  • 宋武帝刘裕:如果不篡位,能否早日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威言晓史标签:刘裕,桓玄,北魏,宋武帝,王镇恶,檀道济,刘穆之,南北朝

    整个南朝时期,唯有刘宋是最受后世崇敬的,不仅因为这一朝是最强大的,而且开国君主刘裕完全是凭实力上位,既不靠祖业,又不靠虚名,真真正正的白手起家,看到刘裕时期的汉人版图,光复中原似乎也是指日可待,在讨论刘裕怎么做才能完成攻破北魏、统一中国前,我们先看看当时的环境。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西晋虽然结束了三

  • 东晋刘裕平灭南燕,真的是慕容燕国无法逆转的结局吗?

    历史解密编辑:威言晓史标签:刘裕,桓温,吴国,慕容垂,宋武帝,南北朝,慕容燕国,南燕(十六国)

    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汉人南迁长江以图存,胡人入据黄河求立国,淝水之战后,本有机会统一天下的庞然大物前秦,轰然坍塌,曾被符坚留存的五胡贵胄相继复国,这些后起政权中,以慕容垂的后燕,以及姚苌建立的后秦最为强大,然而两位雄主逝世后,两国也逐渐衰落,其中后燕范阳王慕容德于广固自立为帝,建国南燕,此处为春秋

  • 奇葩皇帝萧衍:在位48年40年不碰女子,活了86岁,结果却成笑柄

    历史解密编辑:蒙面小鸟哥标签:萧衍,皇帝,侯景,史书,梁武帝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皇帝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满足了男人所有的幻想,醉卧美人膝,醒着掌管天下。不过,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享受到这样的享受。许多皇帝过着悲惨的生活,有的甚至过着禁欲的生活。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位传奇皇帝,他当了48年君主,却40年没有碰过女人,堪称英明君主的典范。但更可悲的

  • 南北朝简史-梁武帝萧衍的协调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梁武帝,萧衍,沈约,萧道成,尚书

    梁武帝萧衍,是南齐的皇室。其父萧顺之在萧道成代宋的过程中,曾立下汗马功劳。在南齐明帝大杀宗室的过程中,顺之的一家没有被杀。萧衍是萧顺之的第三子。史称他“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南史o梁本纪》)。他与萧子良结交,是“八友”之中的佼佼者,在仕人中颇有影响。东昏侯统治时,“内难九兴,外寇三作”(

  • 北魏爆发“六镇起义”和内乱时,南朝的萧衍为什么不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萧衍,北魏,南梁,内乱,宗室,六镇起义,梁武帝,南北朝,军事政策,国防政策,军事制度

    正光五年(524年),南北朝的北魏爆发有名的“六镇起义”。北魏此后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混乱和内战之中,直到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有意思的是,在北魏陷入内乱期间,南朝正在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统治下的稳定期,那么北魏大规模内乱的时候,萧衍为什么不北伐呢?如果将两晋南北朝比喻为漫漫长夜,那么“六镇起义”到东西魏

  • 南梁武帝萧衍北伐之战:天胡开局,但南朝又一次败给了自己的主帅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梁武帝,萧衍,北魏,梁军,梁朝

    在天监四年年初,虽然北魏的南伐还在进行,但梁武帝萧衍已经开始筹划北伐。早在天监二年二月,他将湘州刺史杨公则调回中央,命其率领禁卫军先行驻扎在洛口,为大军大举北伐做准备。杨公则接到命令时,已身染疾病,他对亲戚们说∶"过去,廉颇和马援都因年老而被朝廷弃之不用,他们尚且自请领兵出征。如今,朝廷不认为我已经

  • 唐玄宗李隆基和梁武帝萧衍相似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唐玄宗,梁武帝,萧衍

    历史上皇帝很多,其中有两个皇帝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一个是南朝梁国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一个是唐朝唐玄宗李隆基。那么他们两个的人生都有哪些相似之处?1,两人都是通过政变上台萧衍本是前朝齐国的雍州刺史,在任上已经是齐国的末期,昏君当政。他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图谋一番大业。500年,萧衍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

  • 梁武帝萧衍:被称为“菩萨皇帝”,几十年不近女色,活到了86岁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梁武帝,萧衍,皇帝,侯景

    纵观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哪个帝王不是三宫六院,女眷无数古人的寿命不长,为了繁衍,为了稳固皇权,皇帝除了处理朝政这件正事,还有一件大事就是为皇家开枝散叶,延续皇室血脉到了年纪不娶妻不生子,作为一个帝王来说,可是大不孝的行为;对某个后宫嫔妃专宠,也是不应当的。然而却有这么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帝王,偏偏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