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光启为明朝点燃了希望之火,却被崇祯掐灭

徐光启为明朝点燃了希望之火,却被崇祯掐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387 更新时间:2024/1/17 14:47:25

大明天七年八月十一,年仅23岁的天启皇帝病死。天启帝没有留下子嗣,他唯一的异母弟、信王朱由检,成为明朝的新一任皇帝,年号崇祯。然而,年仅17岁的崇祯帝,此时恐怕做梦也想不到,他将会成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迎接他的将是17年的煎熬和严峻考验。

崇祯登基之初,明朝已经在内忧外患交织下奄奄一息。朝中有权阉魏忠贤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辽东有凶悍的清朝蓬勃兴起,屡次击败明朝军队,西北中原连年旱灾、疫病流行,百姓衣食难继,农民起义四处开花,立国两百多年的明朝,此时已经衰朽不堪,已经像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船,随时都有倾覆之

不过,“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凶险局势,并未吓倒年轻的崇祯皇帝。他极力想效仿祖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企图挽狂澜于既倒,迎战前途莫测的命运考验。他深知“能安天下者唯在用人”的古训,大力发现、提拔治国人才,希望能借助他们之力,让明朝发展走上正途。

这时,一个名叫徐光启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徐光启,上海人,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志存高远,苦读诗书,终于在万历三十二年考上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从此踏上仕途。徐光启一生几乎贯穿整个明朝末年,历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河南道御史、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是明朝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

徐光启最为可贵之处,不是他那一串串官衔履历,而是他的特殊身份,在中国历史上,他被定位为:科学家、数学家、农学家、火器专家、天文学家。徐光启与传统的读书人迥然有别,他不是只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而是留心“经世致用”的自然科学,并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

他先后写出了辉耀千古的《农政全书》、《测量法义》、《勾股义》、《甘薯疏》、《徐氏庖言》等著作,并与外国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国外著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建树良多。

明朝末年,徐光启堪称唯一能拯救明朝的人。他给当时事关明朝生死存亡的两大问题都开出了良方。对于农民起义,他认为当时连年天灾、农业歉收是农民起义的根源之一,因此多次向崇祯上书,建议大力引进培植甘薯、芜菁等外来高产作物,并亲身进行栽培试验,研究出从育种、栽种、收获、储存一系列方法。

徐光启的策略,事实证明并不是纸上谈兵。明朝农民军起义仅仅局限在长江以北,江南农民却风平浪静,与南方农民大批栽植甘薯等高产作物有密切关系,江西福建等地农民也遭受了严重天灾,但却依靠甘薯等新兴高产作物度过粮荒,始终没有发生农民起义。徐光启热切希望朝廷能向全国尤其是北方大力栽植甘薯等高产作物,以化解造成农民起义的粮荒根源。

对于关外的清朝骑兵,徐光启认为,清朝所倚靠者,无非是骑射精熟的骑兵军团,以步兵为主的明朝军队难以抵挡。他认为,要想战胜清军,必须大力学习西洋先进火器技术,大规模引进制造火枪火炮,以远程火器战胜清朝的传统骑兵。事实证明了徐光启的预见,明朝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西洋大炮参战,就取得了宁远大捷的喜人战绩。

然而遗憾的是,徐光启的科技救国之路,一路走来却坎坷困顿,举步维艰,阻力重重。徐光启的金玉良言,并未引起崇祯的认真重视,有的置若罔闻,有的浅尝辄止,难以真正得到推广应用。朝中的大臣,只知热衷于功名富贵,拉帮结派内斗攻击,徐光启这样埋头做事的清流,屡次受到攻击弹劾,丢官罢职,几起几落,崇祯也不闻不问。徐光启为明朝点燃的希望之火,又被崇祯一点点掐灭。

1632年,徐光启的门生、登莱巡抚孙元化,在登州营建的火器基地,发生叛军兵变。登州城陷落后,孙元化被叛军囚禁,后来九死一生侥幸逃回京城,全部火器被叛军孔有德部毁坏掳掠一空。崇祯帝暴怒不已,孙元化被崇祯关入大牢。

时年已经七十岁的徐光启,心力交瘁,多次上书朝廷挽救孙元化,想为明朝保住一点元气和希望。但一意孤行的崇祯却根本不听,下旨处死了孙元化。孙元化是明朝当时最杰出的火器专家,也是明朝军队火器装备改进发展的引路人,他的死,标志着明朝军队火器装备大业彻底失败。

孙元化再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气得一病不起,次年病逝。

徐光启是不幸的,奋斗一生却未能实现自己挽救明朝的梦想。但他又是幸运的,不用承受明朝国破家亡最后时刻的痛苦。徐光启一死,阻止明朝灭亡的最后一点希望随之毁灭。

参考资料:《明史》《罪惟录》

标签: 徐光启崇祯明朝清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徐光启:近代科学先驱,中西会通第一人,差点改变中华文明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人物故事会标签:翻译,火器,明朝,徐光启,利玛窦,数学家,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万历皇帝,中西会通,中华文明,天文学家

    公元1600年,南京,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见。这注定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二十岁考中秀才后,为了养家糊口,先后在广东、广西教书,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天文、历法、水利数学著作。公元1593年,徐光启在韶州任教时

  • 汉学家丨法国汉学家魏明德:今天如何延续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文明对话?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神学,徐光启,利玛窦,魏明德,传教士,数学家,天文学家,法国汉学家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今天如何延续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文明对话?——专访法国汉学家魏明德中新社记者 崔相光公元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南京相遇,留下了“中西会通”的历史佳话。似乎是为了追随利玛窦的脚步,法国汉学家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1987年来到

  • 药圣李时珍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药圣,医术,李时珍,医学家,化学家,本草纲目,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生物学家,地理学家

    李时珍乃明代时期的名医,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本草纲目》,这是一本近200万字的巨著,完稿耗时27年。事实上,《本草纲目》李时珍重修前人《本草》而来的,收录有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药方则有11096种,其中3/4为新增。此外,1109幅药图中1081幅为李时珍自行绘制的,可以说,《本草纲

  • 李时珍称:它是男人的“黄金水”,男人婚后要多喝!

    历史解密编辑:鲁晓芙看欧洲标签:sd,明朝,李时珍,flv,医学家,化学家,地理学家,netease,videolib

    00:3701:04

  • 李连杰, 我的偶像是李时珍, 演员不苦, 因为他们赚钱了!

    历史解密编辑:泽平谈科技标签:演员,杨澜,记者,李连杰,李时珍,陈道明,李成儒,医学家,生物学家,功夫巨星

    演员和建筑工人到底谁辛苦?戏骨李成儒接受采访时谈到过这个话题,他认为:建筑工人的辛苦,是因为在8个小时工作制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演员这个职业的辛苦,是因为要花费体力、心力,还要忙于角色的变换,所以不要觉得演员是一个很舒服的工作。爱豆上官喜爱卖惨说自己九个月没收入,之前有十八线线演员哭诉行业惨淡每一个

  • 李连杰:我的偶像是李时珍,演员不苦,因为他们赚钱了!

    历史解密编辑:青瓷清茶倾城标签:李连杰,李时珍,演员,杨澜,陈道明,李成儒

    演员和建筑工人到底谁辛苦?戏骨李成儒接受采访时谈到过这个话题,他认为:建筑工人的辛苦,是因为在8个小时工作制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演员这个职业的辛苦,是因为要花费体力、心力,还要忙于角色的变换,所以不要觉得演员是一个很舒服的工作。爱豆上官喜爱卖惨说自己九个月没收入,之前有十八线线演员哭诉行业惨淡每一个

  • 皇妃臀部长脓疮,李时珍巧用面粉做手术:内藏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时珍,太医,嘉靖皇帝,太监

    嘉靖年间,李时珍将一把小刀藏在椅子里,再用面粉盖住,然后对张贵妃说,“用力坐下去!”果然,贵妃刚一坐,就 “啊”一声弹跳起来,大骂道,“老匹夫,给我打!”李时珍之所以进宫,还得从湖口知县说起。一次,他在江边来回张望,想坐船到湖口去,可左等右等,只有一条船停泊,还不愿拉他。李时珍心急如焚,他家中已穷得

  • 未婚女子腹部隆起,族长威逼沉塘,李时珍一坨泥巴救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时珍,族长,道士,王世贞,本草,本草纲目

    1565年,一个女子被五花大绑,吊在湖边!族长大喝,“动手!”李时珍却一把拦住,“别急,先吃坨泥巴!那天一早,李时珍正要上山,立刻被村民拦住,“敢上武当山,那就是下场!”李时珍抬头一看,不远处的城门口,吊着一个男子,浑身鲜血,奄奄一息!原来,这里的道士蛮横,声称武当山的一草一木,都要敬献皇帝,旁人敢

  • 古人为何都不吃猫肉?李时珍早已在《本草纲目》中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猫肉,老鼠,吃食,李时珍,科学家,医学家,本草纲目,地理学家,生物学家

    说到饮食,古今中外怕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有中国人会倒腾。在民以食为天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饮食文化发展很久了,传说中的神农氏更是挨个挨个品尝百草,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东西是可以吃的,哪些东西是不可能吃的,而哪些原本不可以吃的在经历过特殊加工后又变成能吃的了……总之,发展至今,从天上飞的地上游的地上跑的,我们都

  • 李时珍决心撰巨著只因这件事触动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里的智慧标签:李时珍,本草纲目,证类本草,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甘草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三十五岁。这几天,李时珍就像着了魔似的,吃了晚饭就钻进书房,不停地让徒弟庞宪送不同的草药,房间桌上堆了几十本药书和读书摘录,地上像天女散下的花一样,到处是整棵整棵的药材,也不让夫人打扫房间,每天工作到凌晨。家人也不知他受了什么刺激,只有徒弟庞宪心知肚明。这样不知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