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光启:近代科学先驱,中西会通第一人,差点改变中华文明历史

徐光启:近代科学先驱,中西会通第一人,差点改变中华文明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人物故事会 访问量:3818 更新时间:2024/1/8 7:57:41

公元1600年,南京,徐光利玛窦相见。

这注定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

青少年时代的徐光启,聪敏好学,二十岁考中秀才后,为了养家糊口,先后在广东、广西教书,一边教书,一边钻研天文、历法、水利数学著作。

公元1593年,徐光启在韶州任教时,认识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从他那里,徐光启见到了一幅世界地图,这对徐光启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原来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世界,原来地球是圆的,原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来观测星体的运行。

总之,是郭居静为他打开了西学的大门。

不过,徐光启还要继续走科举的道路,可惜后来多次应考都没有考中,他只好回到家乡课馆教书。在郭居静那里,他听说同样是传教士的利玛窦精通西学,徐光启更是心生向往,打算当面求教。

利玛窦,意大利人,原名玛太奥·利奇(Matteo Ricci, 1552-1610),三十岁从神学院毕业后,被耶稣会派到中国传教。为了便于传教,起初他打扮成和尚的样子,但是看到人们并不尊重和尚,便又改穿儒服,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设法接近士大夫阶层。

公元1600年,高中解元的徐光启到南京拜见恩师焦竑,听闻利玛窦也在,于是顺道探访。为了将其发展为教徒,利玛窦向他展示了许多西洋的科技成果,徐光启获益匪浅,不过他对天主教并不感兴趣。

利玛窦没有死心,临别的时候,送给他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但对徐光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请求未置可否。

经过三年考虑,徐光启和他的家人正式受洗,成为天主教徒。

次年,他进京赶考,终于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公元1604年,利玛窦也来到了北京,他准备了一些新奇的玩意给万历皇帝,以争取万历支持他的传教。之后,利玛窦得到了明廷的允许,在宣武门外置住宅一处,以此为基地进行传教活动,徐光启则总会时不时前来拜访,请教一些科学知识。

徐光启未中进士前,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没有成为迂腐书生,而是主张经世致用,学习天文、历法、数学、农学等实用科学。公元1606年,在学习了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原本》后,他认定这本书能弥补中国数学轻逻辑推理的不足,于是建议利玛窦将其翻译成中文。

就这样,从1606年冬天开始,两人开始投入翻译工作。那段时间里,徐光启常常苦思冥想,熬到深夜,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名词术语。

第二年春,《原本》前六卷翻译完毕,他将此书命名为《几何原本》,预言此书百年之后将为天下士子所必修。

《原本》一共十五卷,徐光启一生仅译出六卷,他也没有想到,直到两百年后,《几何原本》全本才由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译出。

公元1607年,父亲病故,徐光启回乡守丧三年。

由于气候原因,公元1608年自然灾害不断,很多百姓吃不饱饭。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留心农事,为了让更多人吃饱,他在家中试种美洲引进的番薯,作《甘薯疏》,号召广泛种植;

针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他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 的备荒方针;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设施,因此徐光启不但与传教士合作翻译了《泰西水法》一书,还对书中提到的水利器具进行仿制试验;

最重要的是,他总结历代文献,留下了70多万字的《农政全书》。该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不少主张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可惜其许多主张和设想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徐光启幼年时,曾有倭寇蹂躏他的家乡,这一惨痛的经历是徐光启关注国防军事的最初动力。

接触到西学后,徐光启对海禁和倭寇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是必要的,因倭寇侵袭而断然海禁,是极为不可取的。对寇与商,应区别对待,“除盗而不除商,禁私贩而通官市”。

公元1616年,徐光启作《海防迂说》。书中介绍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之间的恩怨纠葛,明确指出德川家康在大权在握后,不会像丰臣秀吉那样有侵华野心,其所图仅通商赚钱而已。

不过对日本也不能不防,徐光启的策略是靖、知、制、谋四字:

两国贸易中,日本的需求更大,他们想做正常贸易,必须遵守中国制定的规则,是为靖;

你来我往中,明廷必然能获得许多情报,是为知;

日本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中国可以学习他们造刀、造洋枪的技术,再生产出数倍的利刃和枪炮,是为制;

日本国内因常年战乱,民生苦不堪言,大明在做到前三步基础上,有必要时选派三四万精锐,从萨摩登登陆,直插京都,则日本必亡,是为谋。

如此靖、知、制、谋四字,奠定了徐光启古代中国“知日第一人”的地位。

公元1619年,明军大败于萨尔浒。此后一年内,徐光启先后八次上书,就如何评定辽东提出了各种建议:“造实用器械以备中外守战”、 “造万年台以为永永无之计”、 “选练精兵以保全胜”、 “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万历皇帝对其中练兵的建议十分重视,命他在通州、昌平等地督练新军。

就是这一过程中,徐光启亲眼看到,明军的武器装备大多不堪使用。所以他利用与传教士的关系,遣人往澳门购买了四门红夷大炮,还请来了四位铸炮师,仿制火炮四百门。

天启皇帝继位后,徐光启说服皇帝以官方名义,向澳门的西洋人购买最先进的火炮。得到这批火炮后,其中的一部分运上了宁远城头。

公元1626年,宁远大战中,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伤不治身亡,其中就有徐光启的一份功劳。

引进了先进的军事武器,兵丁训练和战术安排也要随之调整。为此,他写下了《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等一批具有近代化色彩的军事条令;战术方面,他同样是中国火炮应用理论第一人,在城市防御,火器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配合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

令人扼腕的是,徐光启的主张大多被束之高阁,他本想训练十万新军,后来降到两万,终因粮饷不足,实际练成4655名。

屡屡受挫的徐光启在给友人的信里感叹:“受事以来,百不应手。”

公元1620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抵达南京,他是利玛窦的好友,曾将《伊索寓言》译成中文。这次他来到中国,带来七千多册欧洲最新成就的书籍,金尼阁计划将这些书全部译成中文。徐光启曾言“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对书籍翻译工作,他极为重视,一度组织人手翻译。

但随着国势的恶化,徐光启的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翻译工作慢了下来。

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翻译彻底搁浅。

公元1938年, 北京天主教堂的藏书楼里,发现了这七千册藏书的部分残卷,其中就有哥白尼的、开普勒的科学著作。假如徐光启将这些书籍全部译出,对历史进程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2017年,笔者寓居上海,曾至徐家区南丹路徐光启墓凭吊。墓碑是苏步青手书的“明徐光启墓”。徐光启纪念馆在其附近,里面陈列着徐光启家书手稿、农业试验“手札”、 明刻本《农政全书》、清刻本《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等珍贵资料。

至今,又过去了六年,它们一定还在默默见证后人对徐光启的缅怀和崇敬吧。

参考资料:《崇祯历书》《几何原本》等

更多文章

  • 汉学家丨法国汉学家魏明德:今天如何延续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文明对话?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神学,徐光启,利玛窦,魏明德,传教士,数学家,天文学家,法国汉学家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 题:今天如何延续利玛窦与徐光启的文明对话?——专访法国汉学家魏明德中新社记者 崔相光公元1600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南京相遇,留下了“中西会通”的历史佳话。似乎是为了追随利玛窦的脚步,法国汉学家魏明德(Benoît Vermander)1987年来到

  • 药圣李时珍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药圣,医术,李时珍,医学家,化学家,本草纲目,成为世界,文化名人,生物学家,地理学家

    李时珍乃明代时期的名医,最为后人所熟知的便是他的《本草纲目》,这是一本近200万字的巨著,完稿耗时27年。事实上,《本草纲目》李时珍重修前人《本草》而来的,收录有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药方则有11096种,其中3/4为新增。此外,1109幅药图中1081幅为李时珍自行绘制的,可以说,《本草纲

  • 李时珍称:它是男人的“黄金水”,男人婚后要多喝!

    历史解密编辑:鲁晓芙看欧洲标签:sd,明朝,李时珍,flv,医学家,化学家,地理学家,netease,videolib

    00:3701:04

  • 李连杰, 我的偶像是李时珍, 演员不苦, 因为他们赚钱了!

    历史解密编辑:泽平谈科技标签:演员,杨澜,记者,李连杰,李时珍,陈道明,李成儒,医学家,生物学家,功夫巨星

    演员和建筑工人到底谁辛苦?戏骨李成儒接受采访时谈到过这个话题,他认为:建筑工人的辛苦,是因为在8个小时工作制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演员这个职业的辛苦,是因为要花费体力、心力,还要忙于角色的变换,所以不要觉得演员是一个很舒服的工作。爱豆上官喜爱卖惨说自己九个月没收入,之前有十八线线演员哭诉行业惨淡每一个

  • 李连杰:我的偶像是李时珍,演员不苦,因为他们赚钱了!

    历史解密编辑:青瓷清茶倾城标签:李连杰,李时珍,演员,杨澜,陈道明,李成儒

    演员和建筑工人到底谁辛苦?戏骨李成儒接受采访时谈到过这个话题,他认为:建筑工人的辛苦,是因为在8个小时工作制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演员这个职业的辛苦,是因为要花费体力、心力,还要忙于角色的变换,所以不要觉得演员是一个很舒服的工作。爱豆上官喜爱卖惨说自己九个月没收入,之前有十八线线演员哭诉行业惨淡每一个

  • 皇妃臀部长脓疮,李时珍巧用面粉做手术:内藏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时珍,太医,嘉靖皇帝,太监

    嘉靖年间,李时珍将一把小刀藏在椅子里,再用面粉盖住,然后对张贵妃说,“用力坐下去!”果然,贵妃刚一坐,就 “啊”一声弹跳起来,大骂道,“老匹夫,给我打!”李时珍之所以进宫,还得从湖口知县说起。一次,他在江边来回张望,想坐船到湖口去,可左等右等,只有一条船停泊,还不愿拉他。李时珍心急如焚,他家中已穷得

  • 未婚女子腹部隆起,族长威逼沉塘,李时珍一坨泥巴救命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李时珍,族长,道士,王世贞,本草,本草纲目

    1565年,一个女子被五花大绑,吊在湖边!族长大喝,“动手!”李时珍却一把拦住,“别急,先吃坨泥巴!那天一早,李时珍正要上山,立刻被村民拦住,“敢上武当山,那就是下场!”李时珍抬头一看,不远处的城门口,吊着一个男子,浑身鲜血,奄奄一息!原来,这里的道士蛮横,声称武当山的一草一木,都要敬献皇帝,旁人敢

  • 古人为何都不吃猫肉?李时珍早已在《本草纲目》中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猫肉,老鼠,吃食,李时珍,科学家,医学家,本草纲目,地理学家,生物学家

    说到饮食,古今中外怕是没有哪个国家会有中国人会倒腾。在民以食为天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的饮食文化发展很久了,传说中的神农氏更是挨个挨个品尝百草,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东西是可以吃的,哪些东西是不可能吃的,而哪些原本不可以吃的在经历过特殊加工后又变成能吃的了……总之,发展至今,从天上飞的地上游的地上跑的,我们都

  • 李时珍决心撰巨著只因这件事触动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里的智慧标签:李时珍,本草纲目,证类本草,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甘草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三十五岁。这几天,李时珍就像着了魔似的,吃了晚饭就钻进书房,不停地让徒弟庞宪送不同的草药,房间桌上堆了几十本药书和读书摘录,地上像天女散下的花一样,到处是整棵整棵的药材,也不让夫人打扫房间,每天工作到凌晨。家人也不知他受了什么刺激,只有徒弟庞宪心知肚明。这样不知过了

  • 李时珍的故事:水鸟

    历史解密编辑:老胡胡侃电影标签:水鸟,清晨,白鱼,渔民,鲢鱼,李时珍

    李时珍故事之水鸟李时珍住的瓦硝坝,在东门外,离他家不过一箭之远就是本地最出名的雨湖。这雨湖,也叫诸家湖,有二十多里宽广。湖北岸住着百来户人家,都是靠打鱼过活的。李时珍常常到湖边去走动,同这里的渔民差不多个个认识。这孩子有个脾气,就是看见了什么都要问,问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老伯伯,你这个叉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