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年间的历史,在武将之中必然会提到名将石亨。石亨几乎参加了所有朱祁镇和朱祁钰执政时期的较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当时对明朝政治格局的影响,仅次于名臣于谦。而同他的人生历程来看,却又与于谦密不可分。两人共同主导了土木堡之变后的军制改革和北京保卫战,是挽救明朝危难的最大功臣。可是在对待朝廷和功绩的态度上,两人却表现得极为不同。石亨嚣张跋扈,居功自傲。而于谦则非常谦逊,就连石亨上书推荐其子于冕,他都表示拒绝。
历史上对于于谦拒绝石亨对其子于冕的推荐,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说法是于谦为人忠诚谦逊,自己在朝中当政,为了避嫌拒绝儿子入京做官。也有的说是于谦看不起石亨嚣张跋扈,不愿意与其同流合污,所以才推辞石亨对于冕的推荐。从史料记载来看,这些说法都是主观臆测的,也是非常片面的。于谦拒绝石亨对于冕的推荐,就连朱祁钰下诏后他也推辞掉,实际上是有着非常深层次的原因。从这个事件的前后来看,说明于谦与朱祁钰之间已经出现了裂痕。他们互相不信任,这也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隐患。
就于谦的功绩而言,按照明朝的制度,萌荫一个儿子当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这种情况在明朝非常普遍,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只要功绩和官位足够,都有这种权力。于谦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又是主导拥立朱祁钰登基称帝的第一人,再加上他以兵部尚书的的官职主持朝廷的军政事务,从各方面看他都有着这个资格。可是于谦并没有主动提出这个要求,反而是石亨主动上书推荐,这就显得很不一般了。史书说是因为于谦谦逊才没有萌荫儿子于冕,这种说法看似成立,实际上却是明显说不通的。
首先,萌荫一子为官是明朝朝廷的制度,是合理合法的操作,并不是滥用私权。就算于谦要表示自己不揽权,那应该把于冕放到一个远离京城位置,而不是彻底不给他官做。如果于谦因谦逊了拒绝给于冕萌荫官职,那萌荫制度便无法执行,那其他官员的同等权利又怎么保障呢?于谦虽然不是内阁首辅,却是朝廷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控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朝廷的政治动向,不是简单地拒绝萌荫就能把问题处理掉的。于冕长期不授官,对于谦不但不是好事,反而容易惹人非议,给下面的人有机可乘。
其次,于谦并不是迂腐之辈,说他因谦逊而让儿子不做官,这显然是太想当然了。于谦还有个女婿叫做朱骥,是世袭的锦衣卫千户。因为于谦掌管军政大权,所以朱骥在锦衣卫中也是炙手可热。如果于谦是迂腐之辈,又怎么会找个锦衣卫做女婿?自己掌握军政大权的背景下,再找个锦衣卫女婿,这是多容易犯忌讳的事情啊。凡事在官场混的,都会注意这种细节。更何况朱骥出身于勋贵家族,于文官集团本来就不是一条路,在文贵武贱的大背景下,于谦又何必找个没有政治依靠,反而受到文官集团排斥的女婿?
因此说于谦因谦逊而推辞于冕的官位,这种说法是完全无法成立的。而另一种说法,是于谦于石亨有个人矛盾,看不起石亨嚣张跋扈的作风,才拒绝了石亨对于冕的推荐。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倒果为因,把于谦之死扣在在了石亨推荐于冕失败的事情上。石亨实际上与于谦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石亨能够成为北京保卫战的总兵官,就是于谦提拔推荐的结果。当时石亨在与也先的瓦剌大军作战中失败,只身逃回北京,然后被朝廷以战败罪投入监狱。如果不是于谦的提拔,他根本不可能出狱,更没有机会在北京保卫战中立功。
因此于谦对于石亨来说不但不是仇人,而且是恩人。史书上说石亨恨于谦是从这次推荐于冕失败开始的,并且认为是后来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杀的根源。这种说法完全没有依据,实际上于谦被杀的推动者并非石亨,而是于谦的另一个政敌徐有贞。把于谦之死扣在石亨身上,是朱祁镇为了除掉石亨党羽而设计的罪名。因此用推荐失败的原因,来说明于谦和石亨之间的仇恨,这完全是说不通的。至于说石亨嚣张跋扈的事情,那是在夺门之变后居功自傲产生的。于谦掌握大权时,石亨并没有表现出这种态度,否则还活不到夺门之变,就被于谦除掉了。
所以史书上最为常见的两条理由,都不能充分说明于谦拒绝石亨推荐其子的原因。如果从这个事情的细节上看,可以发现一些另外的端倪。首先,石亨推荐于冕出任的是武将,而不是文官,举荐的官职是都督府前卫副千户。这说明石亨是通过这种方式把于谦往勋贵集团的路上带,这是违背于谦意愿的。于谦虽然是北京保卫战的主导者,但本质上是文官。他掌控着实际的军政大权,但做的却是内阁首辅的活。这些都说明了于谦在政治上倾向于文官而非武将,自然不希望儿子与勋贵集团过从甚密。
而且于谦本身已经有个当锦衣卫的女婿,再让儿子进都督府,这就显得非常刻意了。当时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的斗争非常激烈,于谦作为掌权大臣本身就不宜站队。石亨推荐于冕,本身就有拉于谦站队的想法。从朝廷政治的角度看,于谦拒绝于冕任职都督府前卫副千户,本身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二,从与朱祁钰关系的角度看,于谦拒绝这个任命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当时石亨提出推荐,于谦上书拒绝,朱祁钰又下诏令调于冕入京,于谦再次拒绝。这种做法看似他不揽权的表现,实际上是在保护儿子。前文讲过,朱祁钰对于谦并不是非常信任,而是存在着猜忌。
朱祁钰猜忌于谦的原因在前文讲过,这里不再赘述。这种猜忌让于谦感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感觉,所以他不能让儿子一起跳进这个火坑来。朱祁钰下诏让于冕入京,看似支持石亨的建议,实际上是在试探于谦,否则他应该在北京保卫战后就下诏,而不是等到石亨上书建议之时。如果于谦接了这个招,说明于谦与军队勾结过多,那朱祁钰就会对于谦下手了。于谦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对朱祁钰的这种小心思看得非常明白,又怎么能让儿子往这个火坑中跳呢。正是因为这种两人之间的不信任,使得于谦逐渐脱离朱祁钰,靠向了文官集团。
在对待于于谦的态度上,朱祁钰犯了最大的错误就是不信任。实际上他对谁都不信任,所以使得自己没有完全亲信的爪牙。就连于谦都觉得这个皇帝无法辅佐,要和王直、胡濙一起改立朱见深为太子时,朱祁钰的皇帝就已经做到头了。而于谦拒绝为儿子于冕萌荫官职,这已经表现出了对朱祁钰的失望。他为了国家可以在政治漩涡中沉浮,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但他不想把儿子卷进去,所以才拒绝了这个官职。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个操作,于冕和朱骥在在夺门之变后逃过一劫,只是充军发配,而没有死于于谦的冤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