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莲
一八五四年三月,美国政府任命麦莲为新的驻华公使。麦莲是现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的政治密友。他赴任前被美国政府授予了极大的权限。到任后麦莲首先去天京考察了太平天国。从天京回到香港后,他会见了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包令。包令此时已经被英国政府授予了爵士封号。
包令告诉麦莲,英国政府现在给他的任务是:
一,扩大和中国的商务联系,争取进入中国更广大的地区。
二,要求中国政府消灭中国沿海地区的海盗。
三,英国驻华公使进驻北京。
四,将来签订的所有条约以英文版本为准。
包令爵士邀请麦莲一起行动。
麦莲说:
“现在英法两国已经向俄罗斯正式宣战。而且英军已经在加拉波利登陆。如果你们在中国的外交行动不顺利,英国政府是否有能力在中国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
包令说:
“军事行动从来都是最后万不得已的选择。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
麦莲说:
“关于外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包令说:
“现在中国皇帝派驻广州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先生您知道吗?他还有一个重要职务是管理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这个职责相当于中国的外交大臣。我们可以先向他提出修约的要求。中国政府现在不断受到来自叛乱的太平军的军事压力。他们现在需要我们的帮助。另外有消息称,现在广州的周边也出现了数量不明的叛乱武装。我想叶名琛先生会答应我们的条件的。”
麦莲说:
“法国政府和我们一起行动吗?”
包令说:
“我已经和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达成了完全一致的立场。”
麦莲说:
“居然这样,那我们就干吧。”
但是,出乎洋人们意料的是,他们向叶名琛发出的几份照会都好像是石沉大海一般。不见任何回音。
到了八月份,忍无可忍的麦莲给叶名琛发出一份照会,告诉他,如果再不回复,我们就认为是中国政府对我们请求的默认。
叶名琛害怕了,答应在广州郊外的一间仓库里和他们进行会谈。
会谈当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因为叶名琛对付洋人的方法非常地简单,那就是拖。叶名琛认为,洋人本来在一八四二年就要进入广州城的,结果是一拖再拖,到现在十多年了,洋人不是还没有进入广州城吗。居然进城这事能拖,那么修约这事照样也可以拖。
三个月后,负责会谈的美国副使伯驾向麦莲报告说:
“我们这样的会谈永远不可能有结果。因为叶名琛即使让广州毁灭,也绝不会需要我们的外援。更何况还要用扩大我们对华的商业贸易作为条件。也许,只有北京的最高当局才值得我们信任。”
叶名琛对洋人采用拖的办法,一方面是他不敢接受洋人修约的请求,另外一个方面是他害怕自己拒绝了洋人的要求后,结果又会像林则徐一样惹恼了洋人再在广州重开战端。
不过叶名琛不知道的是,此时的英法两国已经深深地陷在了克里米亚战争之中,根本无力在中国开战。他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和洋人讨价还价的机会。
这场战争是从俄罗斯派兵占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开始的。在英美法公使逼迫叶名琛修约的时候,双方已经投入了十几万人。
当时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的总兵力是:英军总司令拉兰勋爵率领的四个常规步兵师,一个轻装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法军总司令圣阿诺德元帅率领的四个步兵师,两个骑兵旅。陆军总兵力是六万四千人,俄军总司令曼希科夫亲王率领的陆军总兵力则为三万六千人。
联军的作战计划是: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后,在联合舰队的配合下,六个星期之内攻克塞瓦斯托波尔,彻底消灭俄罗斯的黑海舰队,结束俄罗斯在黑海的军事优势。
就在联军登陆期间,俄军包围了奥军占领的斯里查要塞,希望在英法联军到达之前消灭这支奥军,但是四天后奥军在拉霍瓦展开反击并击败了俄军对斯里查要塞的围困。英法联合舰队随后对敖德萨进行炮击。这时俄罗斯原来的盟友奥地利突然翻脸并加入英法同盟,对俄罗斯发出了战争挑衅。俄军在战争和外交全面失败的情况下被迫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
至此战争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是双方都没有停手的意思。于是战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继续扩大。
随后双方经历了奥马战役,因克曼战役,塞瓦斯波托尔围攻战,卡尔斯战役,波罗的海海战,北太平洋海战等一系列战役,在双方都付出重大伤亡后,才在1856年签订了《巴黎和约》及其附件《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结束了这场长达二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叶名琛对英法驻华公使的态度是:不闻不问,不管不见,不理不睬。就是尽可能地拖下去,直到两年后英法公使联合美国公使再次找到他要求修约时才不得不出面应对。
虽然说弱国无外交,但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如果叶名琛能够根据局势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他是可以取得一次外交上的胜利,签订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有利于中方的条约的。而不是像后来那样完全地陷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