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雕像
叶名琛出身于书香门第。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从小便以诗文而闻名。道光十五年中进士,官至广东巡抚,两广总督,通商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
那么,这样一个在当时如此突出的精英人物,为什么最后会成为一个不战,不降,不和,不守,不走,不死,颟顸无能的小丑的呢?
叶名琛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叶名琛一直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他接任两广总督以后,根据当时的条件也做了一些积极的防御措施。比如维修广州的城防工事,增加火炮,修理战船,整顿军队,组织团练,向香港派遣间谍刺探情报。战争爆发以后,他曾经派水师趁大雾炮击英军,派团练化妆成平民袭击了一支英军的巡逻队,打死了一名英国军官等。
但是,他采取的这些措施效果非常有限。他进行的战斗成果也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影响整个战局。这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由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北京,直接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因此广东清军的主力部队全部北调,留给叶名琛的只有少数老弱残兵和地方团练。他非常清楚,用这样的部队来对付穷凶极恶的英国远征军,他不可能会有任何胜算。
第二,国库空虚。比如他想在广州城头多安放几门大炮,但是因为没有钱而只能作罢。
第三,广东是洪秀全创建的拜上帝会的发源地,太平军主力北上以后,在广东地区还留有强大的势力。另外天地会和红枪会的势力也非常强大。只要他稍有不慎,广州就有可能沦于叛军之手。
第四,清军兵员素质太差。用火船攻击英军舰队,因为火船上燃料太少,对敌舰几乎没有伤害,用水雷袭击英舰,水雷还没有靠近便提前爆炸。就连他派往香港的间谍,传回来的大部分都是假情报。比如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本来是英法战胜了俄国,可他得到的情报却是俄国战胜了英法。那些间谍还告诉他,不久前英国人在印度打了一个大败仗,连英军统帅都被印度人杀了,而且这个英军统帅还是英国女王的附马。因此现在英国人根本不可能和我们中国人开战。
咸丰皇帝对叶名琛的要求依然是:上不辱国体,下不开边衅。《江宁条约》签订后,英国人一直要求进广州城,但都被他的前任忽悠过去了,现在已经明白过来的英国人要求见他无非就是给他两个选择,要么让他们进广州城,要么就马上开战。他当然不能答应英国人进广州城,而开战凭现有的军队他又不可能取胜,因此叶名琛只能采取避而不见的策略。
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他不可能不清楚,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官员,无论你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其结果都不会是那么的好。
如果是主战派,一旦英军来犯,他们便要率领军队去完成一个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关天培,颜伯涛,裕谦都是先例。
打不赢那就得派人去和谈。这自然是主和派的事情。但是一旦条约签订了,和平了,可享受着和平生活的人们却并不会感激他们。大家会骂他们是汉奸,是卖国贼。伊里布,琦善,耆英就是先例。他们最终的结果是,伊里布死在任上,琦善和耆英都被赐一条白练上吊而亡。
万般无奈的叶名琛只有求助神灵的力量。他在总督衙门里面建了一个“长春仙馆”,祭祀着吕洞宾和李太白两位神仙。希望得到神仙的帮助,他每次遇到大事都要求助两位神仙。
10月23日英军进犯广州那天他之所以那样的镇定,就是因为两位神仙已经告诉他,此事有惊无险,15天以后就没事了。他在英军炮击总督衙门时去文庙烧香,也是乞求孔圣人助他一臂之力,帮助他赶走英国侵略军。
对于叶名琛的这一作为,我们不能就此证明他的愚昧无知。遇有大事,乞求神灵的保护和请求神灵帮助决断,这是中国当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21世纪,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是还有些官员遇到事情仍然会去寺庙求神拜佛,乞求神灵的庇佑吗?
我们只能说,在万般无奈之下,叶名琛已经在他的认知范围内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
英国人自那次轰塌城墙一百多人进到总督府以后就再也没有向广州发起过进攻,但是也没有远走,对此叶名琛收到的情报解释是:
一,英国女王的国书已经到了香港,要求英国驻华公使包令尽快与中国政府谈判,请求中国政府开放通商。
二,法国国王也希望中英和谈,这样大家才能一起和和气气地做生意。他派来劝和的特使已经在来中国的路上了。
叶名琛当然不会完全相信这些情报,他心中隠隠地感到一些不安,但是他对此也没有任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