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从什么时候走进大众的视野,笔者已经无法记起。大约是二十年前,伴随网络的兴起,纳兰性德凭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闯进各大论坛。从此以后,纳兰性德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符号。直到今天,仍然受到文艺青年和小资派的无限推崇。
纳兰氏的孤独
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够“火”的原因,不必笔者多言,大家应该都知道,他的诗词实在太过细腻,所见之人无不为之心动。他能够将相思之苦写到深入人心,又没有那种让读者读腻的感觉。估计纳兰性德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在此后三百年间,成为与宋词名家苏轼、周邦彦、柳永、晏殊等人相提并论的诗词家。
喜欢纳兰词的读者朋友,之所以将它视若珍宝,无外乎纳兰性德通过诗词,说出许多普通人想说,但又无从表达的感觉。这到底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笔者认为,它是一种相思之苦,一种孤独而又深情的告白。
纳兰词的“原始味道”
纳兰词写得确实好,好到连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都赞口不绝。王国维先生是如何评价纳兰词的呢。他在《人间词话》里这样写道:
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的这段话非常有意思,所谓自然之眼和自然之舌,是对纳兰词的整体点评,是说纳兰性德的词有一种率真自然、浑然天成的感觉,纯粹地将人对世界真实的感知写成诗词文字。
同时,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本人“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熟知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有南北宋之分,华夏民族曾与多个少数民族并存,此后元清两朝都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这些游牧民族贵族来到中原后,往往会被中原文化所吸引,最终走向汉化的道路。
虽然他们的文学创作造诣也很高,但大多有模仿汉人知识分子的痕迹。唯有纳兰性德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本性,用纯朴的视角去格物言志,自北宋一千年来,只有他一个人。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诗词造诣别具一格。
不一样的孤独
有人说纳兰性德是孤独的人。没错,从他现存的三百多首诗词中,很少发现有词风活泼的诗词。从最熟悉的那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中,似乎已经奠定纳兰性德和他的诗词都是孤独的。
这首《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写得真好,它当然能够代表纳兰性德的词风和水准。该词写得是一位被情所伤决意与男友分手的女子,她在临别之际时内心的旁白。整首诗开头以感慨人生初次相遇时的美妙感觉为先手。
初次相遇的感觉,毕竟不复存在,所以纳兰性德话锋一转,将秋风与画扇放在一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秋天是什么天气,我们都说萧风瑟瑟,说的是秋天的风有一股萧条落寞的气息。天气既然变凉,还要画扇有什么用呢?实际上,此处的秋风与画扇已经是一对矛盾的事物,画扇成为可有可无的物件,恰恰象征着词中的女主角,遭到男友舍弃,变得可有可无。
这首词只有开始两段最为经典,往后三句话是在引用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表达女子内心的怨恨。你原本对我说的那些“一生一世”的山盟海誓,到头来却告诉我“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试问这样的话,让一个纤弱女子如何承受得住。
纳兰性德实在太细腻,他以女人的视角写女人的情感,让女人读起来都能够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恐怕只有南唐后主李煜那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能够与之媲美。无论从诗词的产量,还是措辞的技巧来看,纳兰性德应该是实至名归的清朝第一词作家。
结语
纳兰性德用诗词向人们诠释有关孤独的概念,读过纳兰词的人,往往会感慨“原来这就是孤独”。诚如他在《长相思·山一程》写得那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的孤独,不仅仅是个体的孤独,他眼里的孤独,是山水一程又一程,风雪一更又一更,颇有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