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路费,帮他进京赶考,为何贾雨村不辞而别?

甄士隐资助贾雨村路费,帮他进京赶考,为何贾雨村不辞而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少读红楼 访问量:3263 更新时间:2024/2/28 11:32:26

咱们继续说说贾雨村这个人。

很多人吐槽贾雨村,甚至对他的忘恩负义深以为耻,觉得他见风使舵,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

因此,有人关注到这样一个细节,贾雨村在得到了甄士隐的资助后,第二天天不亮就匆匆进京去了,甚至没有当面跟甄士隐告别。

甄士隐那么器重贾雨村,前前后后对他也颇为照顾,为什么贾雨村走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这不是太没礼貌了吗?

不少读者认为,从这里就能看出,贾雨村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懂得感恩,日后自然就会忘恩负义。

但脂砚斋的批语并不是这么说的,他批道:写雨村,真令人爽快。脂砚斋似乎在夸贾雨村是个不拘小节的爽快人,不是那一味读书的书呆子。

这点其实也没错,贾雨村临走时,虽然没有直接跟甄士隐辞别,但也曾留了话给庙里尚,让转达给甄士隐。

他是这么说的: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甄士隐本来还想着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他得知贾雨村一大早就不辞而别后,也只得罢了。

脂砚斋说贾雨村这个不辞而别的行为,是令人爽快的,这是说贾雨村不是那种穷讲究的书呆子,而是个懂得变通拎得清轻重的人。

这话不假,而懂得变通,往好了说,就是爽快麻利,不拖泥带水,而往坏了说,就是这个人能审时度势,应时而变,只为利己。

无论是落魄时,还是发迹后,贾雨村的确是这样的人。

当然,贾雨村不辞而别,还有别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他在葫芦庙里耽搁的时间太久了。

说,贾雨村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也就是说,贾雨村在葫芦庙已经住了两三年了。这么长时间不能进京备考,估计贾雨村都快憋疯了吧?

但没有进京赶考的路费,只能继续在这呆着,甚至如果不是每天卖字作文,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有时候,穷真的会让人有一种无力感啊。

这对着急进京赶考的贾雨村来说,自然是心急如焚的,所以当甄士隐赠了他五十两进京赶考的路费和两套冬衣后,贾雨村一刻也不能等了。

他虽然是读书人,但懂得变通,也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讲究什么黄道吉日,为了能尽快入京,不影响考试,他在得了甄士隐的资助后,五更天的时候就已经进京去了。

这是着急赶路,毕竟古代交通不像今天这么发达,贾雨村一定也算过时间,单是在路上就要花去不少时间,而且他滞留在葫芦庙的时间实在是太久了,估计他一刻都不想待下去了。

另外一个原因,贾雨村不辞而别,也写出了他求取功名的急切心理。

这个也能理解,贾雨村的出身也是读书仕宦之族,但他家到他这里就他一个人了,他想着要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所以,对贾雨村来说,最宝贵的不是他与甄士隐的友情,而是时间,是机遇。

甄士隐是隐居的乡宦,早已无欲无求,神仙一流人品,而贾雨村的人生,此时还在落魄中,他急需要参加来年春天的科考改变命运证明自己。

他宁可早些入京,这样还有时间把所学知识从头再捋一遍,到时候可以从容应考。而如果他讲究什么黄道吉日,再晚个几天入京,也许就会匆匆忙忙,既影响了心情,又可能耽误科考。

贾雨村急着入京,这也是抱着必胜的心理和高中的自信,是时候一展雄才证明自己了。正如他的诗里所写的那样: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毕竟,他等这一天太久了,如果不是他酒后提到没有行囊路费之事,也许甄士隐还不会直接送银赠衣,因为他会考虑到读书人的体面和尊严。

只要贾雨村不开口,他是不好贸然这么做的。所以,酒后的贾雨村,也是个爽快之人。如果贾雨村不说,可能他还要继续滞留一段时间,甚至耽误了大考也未可知。

得了盘费冬衣后,贾雨村自知时机成熟,而且在他的心里,自己科考比面辞甄老爷重要多了,再说,如若自己高中,以后自然还有机会当面感谢甄老爷。

见面是早晚的事,可错过了大考又要再等几年,贾雨村等不起了。但谁能想到,两人那次中秋把酒言欢之后,再也没见过。人生的聚散离合,谁也说不准啊。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更多文章

  • 贾雨村,曾是落魄文人的榜样,却活成天下读书人的反面典型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贾雨村,甄士隐,林如海,贾府,贾敬

    说说贾雨村这个人。一提到贾雨村,估计很多人都会给他贴上“奸雄”“小人”“忘恩负义”这些标签。这也难怪,谁让这厮那么快就黑化了呢?为了攀附贾府,竟然对恩人之女见死不救。为了向贾府表忠心,竟然讹石呆子拖欠官银,夺了扇子打了人……贾雨村的种种行径,可以说是个十足的小人,脂砚斋都说他有莽、操遗容,是末世奸雄

  • 读《红楼梦》:林如海为什么不遗余力帮助贾雨村复出,有何警示?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贾政,贾雨村,林如海,林黛玉,甄士隐,红楼梦,中国古文献

    作者:李大奎《红楼梦》第三回写林如海托贾雨村护送女儿林黛玉去京都外婆家生活,实则不遗余力帮他复出,这是为什么?前文交代,贾夫人"一病去了",6岁的女儿林黛玉只得"守制读书",她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便欲"辞馆别图"。可刚当上扬州巡盐御史的父亲林如海却极力将贾雨村挽留下来,要他继续教女儿林黛玉念书。第三回便

  • 贾雨村用一副对联,还原黛死钗嫁,林黛玉是发妻,薛宝钗只是续弦

    历史解密编辑:君笺雅侃红楼标签:林黛玉,薛宝钗,贾雨村,贾宝玉,贾探春,甄士隐

    贾雨村没中举前,于中秋夜作了一首诗和一副对联向甄士隐明志,表达求助之心。甄士隐因此慷慨解囊,资助他五十两银子,并两件棉衣进京赶考,才有日后金榜题名的仕途。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号雨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他自诩为匣中美玉只等识货之人出嫁,好像梳妆盒中的宝钗,只待时机飞黄腾达。读书人说的

  • 《红楼梦》里的绝妙讽刺:绛珠仙子林黛玉,给伪君子贾雨村当学生

    历史解密编辑:不红居士标签:林黛玉,贾雨村,甄士隐,曹雪芹,红楼梦

    贾雨村、林黛玉的师生关系,从《红楼梦》情节推进来看,仅仅充当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垫脚石。贾雨村进京打通关节,意欲谋职,林黛玉则应外祖母史老太君的再三要求,不得不“抛父进京都”,师生两人合为一处,贾雨村沾了林黛玉的光,林黛玉得了贾雨村的安保之便,一路平安进京。这对师生的关系,似乎止步于此,曹雪芹并

  • 贾雨村落魄时,究竟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贾府,娇杏,贾雨村,甄士隐,贾宝玉,穷书生,中国古文献

    贾雨村是红楼梦里的奸雄,他自从抱上了贾府这棵大树,仕途可谓青云直上,从知府直接做到了补授大司马的高位。当然,贾雨村也没少干缺德事,比如乱判葫芦案,比如抢夺石呆子的扇子……其实,发迹之前的贾雨村,是个十分落魄的穷书生,那时的他,可以说要多惨有多惨。原文说: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

  • 甄士隐、林如海、贾政都是正经读书人,为什么会帮助小人贾雨村?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贾政,黛玉,贾府,贾雨村,甄士隐,林如海,中国古文献

    贾雨村在曹公笔下,是个忘恩负义,以权谋私,甚至最后落井下石的奸险小人,是末世奸雄,但奇怪的是,这么个反派人物,竟然许多正经的读书人都帮过他。比如最早器重他的隐居乡宦甄士隐,比如亲自给他写荐书的前科探花林如海,比如为贾雨村起复谋缺的工部员外郎贾政。这几个人,都是公认的读书人,是正经的文人,而贾雨村虽然

  • 陈继志没宣判是他请错了律师:请曹操贾雨村出面,此事早摆平了?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曹操,贾雨村,陈继志,雷横,朱仝,吴用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以古度今,古今同概。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根据史料来聊一聊陈继志的案子:在汉朝和宋朝,陈继志在烧烤店打人之后,是会被判为正当防卫,还是会被官府处以极刑?如果他遇到梁山好汉,又会有怎样的结局?案发已经过了一百天,庭审已经过了一周,唐山烧烤打人案迟迟不见判决,是不是陈继志请错了律师?如

  • 红楼梦中贾雨村为何恩将仇报不肯救甄英莲?其实是他想救也救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避光草莓标签:贾雨村,甄英莲,甄士隐,薛蟠,贾政,娇杏

    前言:贾雨村是《红楼梦》中的开篇人物,一向被认为是书中的第一大反派。特别是他日后官居大司马之时,对提拔他的贾府落井下石,恩将仇报,更是令人齿冷。其实从他的名字、籍贯来看,作者就已经对贾雨村灌注了极大的恶意。贾雨村姓贾名化(谐音假话),表字时飞(谐音假是非),别号雨村(贾雨村言就是假语蠢言),原系胡州

  • 赵姨娘得的丧葬费比袭人少20两银子,真的是她没有袭人的脸吗?

    历史解密编辑:乐言悦读标签:银子,探春,袭人,黛玉,平儿,丧葬费,赵姨娘

    确实是赵姨娘没有袭人得脸。准确的说是赵姨娘在王夫人面前没有袭人得脸。其实袭人此时的身份比较尴尬。王夫人暗中给了她姨娘身份,贾家其他人按照王夫人的意思也给她姨娘的福利和体面。比如后期很多人开始叫她花大奶奶。但是这个姨娘身份呢,是王夫人偷摸着给的,贾政不知道,贾母装不知道。贾家主子里并没有形成共识。王夫

  • 赵姨娘身边的丫头小鹊,是谁安排的卧底?

    历史解密编辑:逍遥史贵族标签:宝玉,贾政,凤姐,袭人,小鹊,卧底

    赵姨娘身边有两个丫头。王夫人嫌四个丫头太多没必要,王熙凤回答:“这原是旧例,别人屋里还有两个呢”。和王夫人相比的“别人”是谁?当然只能是赵姨娘。如果不相信,再看王熙凤从王夫人屋里出来,站在角门门槛上吹风乘凉,一边指桑骂槐:“也不想一想是奴几,也配使两三个丫头”,还能说谁?当然,这里说的“丫头”,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