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振镛辅佐三代帝王,当官52年从未犯错,后人却称他大清掘墓人

曹振镛辅佐三代帝王,当官52年从未犯错,后人却称他大清掘墓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枕猫 访问量:4931 更新时间:2023/12/29 1:37:38

清朝历经十二帝,提起大清的名臣,大家耳熟能详的有清初的索尼父子、明珠,清中期有张廷玉、和珅、刘墉,清末期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这些人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要么是身处朝廷中枢的肱骨之臣,要么是霸居一方的封疆大吏,都为巩固清政府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这些经邦纬国支撑清廷这棵参天大树矗立不倒的能臣相比,有这么一位大臣,他历经三朝,在朝中屹立52年不倒,却动摇了清廷统治的根基,他就是曹振镛

李鸿章

众所周知的是古代皇室成员去世后都有谥号,来表记他们生前的功绩,其实功臣也有,对于武将来说,最高的谥号称作“武忠”,对于文臣来说则是“文正”。

清朝重臣中谥号“文正”的共有八人,以此是汤斌、朱珪、曹振镛、杜受田、刘统勋、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这些人或为帝师,或精通文学,大多都是实至名归,唯有曹振镛颇受非议。

那么这个曹振镛是谁呢,他究竟做了什么,背负起了“大清掘墓人”的骂名,还能够获谥号“文正”?

曹振镛

官运亨通

历史上姓曹的人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魏武帝曹操,相传曹振镛是曹操的嫡脉后人,不论是否属实,但这无疑为他的身份增添了些许尊贵感。

曹振镛是安徽歙县人,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父亲曹文埴是乾隆时期的户部尚书。因此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熟读诗书,也为自己以后走上仕途奠定了基础。

乾隆四十六年,27岁的曹振镛考中进士,被皇帝选中做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

十年之后,他参加翰林院大考,只取得了第三等的成绩,但因他的父亲此时在户部尚书之位上表现良好,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便特授曹振镛做了翰林院四品侍讲,负责管理皇宫典簿和侍诏等。

从此以后,他走上了顺风顺水的仕途。

乾隆

乾隆皇帝驾崩后,嘉庆即位,曹振镛被提升为侍读学士,负责刊缉经史书籍、并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因做事谨慎深得嘉庆皇帝的赏识,被屡屡提拔。

此后依次被任命为少詹事、通政使、内阁学士,嘉庆十一年,被封为工部尚书,相当于从一个政府资料馆的文员做到了农业及工业部长,负责全国田亩、水利及土木、国家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拥有了实权。

在此期间,清政府编修的乾隆年间的编年体史作《高宗实录》历时64年终于完稿,期间历经3任总裁官。

最终在曹振镛任期内完成,嘉庆皇帝大喜,封赏相关编纂人员,幸运的曹振镛因此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并由工部尚书调任户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相当于财政部长,掌管全国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济等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事务,有权又有钱。

嘉庆十八年,曹振镛再次调任,由户部调到吏部,吏部掌管着清廷的官员资料以及人事任免权,决定着多数官员的仕途,而且古代官员讲究传承和提携之恩,吏部的重要性居六部之首,决定着中央政权机器运行的主要环节。

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体仁阁大学士并兼工部尚书,由此进入了内阁,直接参与朝廷最高级别的政治权力中心会议。

嘉庆皇帝外出出巡期间,曾任命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在京城处理朝政,做了三个月的代理皇帝,因此,当时民间流传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的热议。可见,嘉庆皇帝对曹振镛有多么的信任与宠爱。

嘉庆皇帝

嘉庆二十五年,61岁的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驾崩,属于毫无征兆地猝死,生前并未留下遗诏,太子旻宁为了加固自己继位的合理性,命军机大臣们奉命撰写遗诏,但其中有一句话以大行皇帝的口吻写道“我死在父亲出生的地方,着实没有遗憾”。

众所周知,嘉庆帝的父亲乾隆对于自己的出身很是介意,民间一直有传闻说他并非崇庆皇太后所生,而是雍正还是四阿哥时在避暑山庄喝了鹿血后临幸的一个宫女所生。

这种真假难辨的流言一直是清廷讳莫如深的事,但写在遗诏上就相当于得到了官方认证,这样对于爱好面子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来说,他尊贵的出身就遭到了质疑,无疑脸上抹黑。

作为乾隆皇帝的嫡孙道光帝发现后,立马追回了遗诏并且罢免了军机大臣,改由曹振镛担任。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长官,其职责是每天朝见皇帝,协助其处理折奏,参议大政,并承皇帝旨意撰拟谕旨,已经属于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权臣。

道光元年至十五年,曹振镛的官位已经达到所有官职的顶峰,皇帝已经找不到更高的职位给他,便开始给他冠以其他尊贵的封号,陆续晋升他为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这相当于所有皇子读书的学校的校长,以后不管是谁做太子,他都显贵无比。

道光十一年,八十一岁的曹振镛病故,道光帝非常悲痛,亲自写诏追悼,并赐给他“文正”的谥号。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而曹振镛历经乾隆、嘉庆、道光祖孙三朝皇帝,为官52年,不仅能够安然度过每次政权更迭,而且官运一路亨通,这可以说是史上第一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为官之道

首先来看,曹振镛是一个长寿的人。古人曾经评价司马懿夺取曹魏帝位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寿命长,先后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王,最终在曹芳即位后,夺取了军政大权,所以长寿是保证权力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

曹振镛活了八十一岁,在那个平均寿命较短的时代,着实算高寿了,所以才能跨越了三个朝代。

其次,他确实有才干。嘉庆二十五年,新疆张格尔叛乱,一直持续到道光帝即位仍未平叛。

道光帝任命曹振镛为平叛出谋划策,用他举荐的将领和他制定的策略,清军终于在道光七年平息了叛乱并活捉张格尔回北京,这次平叛对于内乱频发的道光朝来说,给朝廷和民众带来了信心,意义非凡,也是道光皇帝重用曹振镛的一个重要原因。

道光帝

而且曹振镛恪守为臣的责任,他出生官宦人家,在多年的宦海沉浮中掌管过多个职位,可以说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

他曾三次当学政,主持过乡试、会试各四次,每次都严格要求自己及属下,为了给朝廷选拔人才,他能够做到公正严明、不任用亲信,不埋没人才,选拔了一批后起之秀、栋梁之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曹家祖上以盐业起家,盐是民生必需品,垄断贩盐是暴利行业,因此曹家富甲一方,曹振镛任户部尚书期间,他的亲属中仍有人是盐商,但有官员提议朝廷实行“盐票法”,取消商盐垄断权,这无疑是断了曹家人的财路。

但曹振镛为了国家大义,却大力推行这一改革,还亲自出面劝说亲属支持国家的盐政改革。这可以看出来,他是个在其位、谋其政、顾全大局的人。

还有一点,他为官数十载,从没有过贪污受贿的记录,可以说他的个人素质很高,对自己的约束很严格,所以在相互倾轧的官场里面,没有把柄给别人抓住,为自己的仕途减少了潜存的危机。

对上,他也有自己的一套为官法则,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识》中记载:“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官场中打拼中,曹振镛总结出屹立不倒的秘诀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六个字,说明他谨小慎微,在皇帝面前低调行事,也能克服很多权臣“居功自傲”的人性弱点,也是他高情商的体现。

总结看来,可以说是曹振镛一个低调听话的“忠犬”型员工,而且他遇到的晚年乾隆、嘉庆、道光三任皇帝都是温和派领导,这类领导的眼界和前瞻性不高,没有雄才伟略,比较依赖臣子,忠犬型的大臣既能干又没有威胁性,所以会受到他们的喜欢。

如果是康熙、雍正那样的开拓型领导,肯定会嫌弃曹振镛守旧、无能,不会如此重用。

危及国本

曹振镛的为官六字箴言确保了他的官运亨通,但也给清朝带来了潜在的危险。

“少说话”三个字,让仗义执言的言官不再畅所欲言,大家怕丢官,都循默守位,皇帝问政的时候,明明有谏言,却很少有人敢说出口,整个朝堂死气沉沉。

道光帝登基后,每天要批阅大量的奏折,他曾当着曹振镛的面说了自己的辛苦,盼着有个办法能够减轻自己的负担。

曹振镛为了给皇帝排忧解难,献上了一个计策:皇帝不用躬亲一一查阅每份奏折,只要抽查几本,仔细查阅,不要遗漏任何细小的错误,比如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细节上的毛病,都在上面做批注,这样大臣们就会注意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了,以后奏折也就少了。

道光帝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便照此实行。

刚开始,这个办法确实震慑到了大臣们,他们能够兢兢业业地办差事,但万事有利必有弊,时间一长,大家都揣测出了皇帝的规律,为了不出错就专门在字面上做文章,写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搪塞敷衍。

此时放眼国际,美国宣告了《独立宣言》,英国发明了纺纱机,开始发展工业,而清政府已开始走下坡路,但大臣们在“多磕头、少说话”的风气之下,噤若寒蝉,没人看到清朝的困境,即使看出来也没人敢站出来说话,不敢担责任。

这个风气一直蔓延开来,以至于后来到咸丰时期,太平军发起起义,各地已经硝烟四起,地方各个层级的官员相互隐瞒,不敢上报朝廷,后来被太平军打退,也一再退让,不敢告诉朝廷派兵平乱,直到纸包不住火,已经给朝廷带来了巨大损失。

可见,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带来的官风动摇了大清朝廷的统治根本,给本来已经腐朽的清廷大树添加了无数的蛀虫,以至于这颗参天大树在不久之后就在西方列强的铁蹄之下轰然倒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任何组织和国家都要以此为鉴,广开言路,采纳良言,避免重蹈覆辙。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国学大师网:《清代名人轶事》

标签: 曹振镛道光帝乾隆嘉庆雍正皇帝

更多文章

  • 曹操后人为宰相,执政道光朝15年,曹振镛是清朝衰退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曹操,清朝,乾隆,曹魏,三国,东汉,诗人,曹振镛,道光帝,地方官员

    《鸦片战争演义》中的道光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最早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正值道光皇帝当政,所以在一般印象中,道光就是个昏君。但历史上道光也许并不那么昏庸,在鸦片战争发生前,道光信任的人是“宰相”(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他主导了平叛回疆和盐政改革,成了大清帝国黄昏下最后的亮色,如

  • 田文镜深得雍正器重,死后葬在雍正陵旁,为何乾隆却要拆毁其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康熙,巡抚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前往泰陵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过程中,“阴错阳差”般的拆毁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陵墓。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原因就在于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田文镜,一直是被乾隆皇帝所厌恶和鄙视,而这次的“毁陵事件”无疑也成为了乾隆对于田文镜极度不满的集中

  • 田文镜有意为难下属,后者获贵人相助,反而受到雍正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巡抚,知县,乾隆,康熙,田文镜,王士俊,雍正王朝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监生”在明清两代,指的是在国子监取得读书资格的人。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校,因此监生表面上看还挺厉害。但实际在清朝,监生是可以通过捐纳取得的。李卫一开始的员外郎一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所以监生在当时,始终比通过科举这种“正途”出身从而入

  •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宠臣田文镜的坟,是有心之举还是无意之行?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清朝,康熙

    清朝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乾隆帝前往雍正帝的陵寝参拜。在参拜路上,乾隆帝的随从告诉乾隆帝,前边的田文镜陵墓的墓墙阻碍了天子法驾路过,因此无法通行。于是乾隆帝指令随从:拉倒吧。就这样,田文镜的坟墓被平了。不过,对于这一现象,有的资料认为这是随从误会了乾隆帝的话语,认为乾隆帝的 “拉倒吧”意思

  • 雍正为何处处支持田文镜?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巡抚,进士,乾隆,康熙,田文镜,雍正王朝

    李紱画像雍正三年(1725),时任广西巡抚李紱被雍正调任直隶总督,在赶往回京的路上,李紱路过河南,当得知因河南巡抚田文镜对当地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引起反弹时,竟然当面指责田文镜“有心蹂践读书人”《小仓山房文集》。众所周知,李紱是典型的科举出身的理学大家,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代表,而田文镜是监生出身,靠着

  • 督抚田文镜受宠的背后 这位传奇师爷功不可没 雍正都回批问候他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雍正,巡抚,康熙,田文镜,邬思道,慈禧太后,佟佳·隆科多

    绍兴自古广出师爷,天下皆知。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幕僚”。清朝政治的一大特色,就是官员花钱请师爷当助手,有的甚至全靠师爷处理公务,没有师爷就玩不转,他们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为幕主起草文稿、代拟奏疏,或为幕主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清朝各大小政府

  • 雍正宠臣田文镜,死后陪葬泰陵,乾隆:“拉倒吧”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泰陵,康熙,皇帝,清朝,诗人,田文镜,年羹尧,乾隆帝,小说家,雍正王朝

    雍正有一位宠臣,名字叫做田文镜。这位田文镜田大人不简单,是雍正当时最宠爱的四位宠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李卫、年羹尧、隆科多。宠臣田文镜田文镜比雍正年龄大很多,整整十八岁。田文镜的仕途,前期波澜不惊,不温不火,从入仕到61岁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到了62岁,他的仕途出现了巨大改变。田文镜过了甲子之年

  • 雍正王朝:大臣联名弹劾田文镜,雍正看完就撕掉,到底发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田文镜,雍正,年羹尧,奏折

    《雍正王朝》有这么一幕雍正边对比边骂道:朋党!朋党就是最大的威胁到皇权,只不过这个秘密隐藏的太深了。雍正撕完奏折后才有这一重大发现,既愤怒又懊悔。雍正拿着大臣联名弹劾田文镜奏折看了又看后,觉得这奏折不简单。脑子一闪,突然发现原来这就是一个“套路”,一个隐藏很深的秘密,当年雍正就这样上了一回当,雍正第

  • 乾隆登基之后为何要清算田文镜?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田文镜,乾隆,雍正,巡抚,李卫

    清朝的雍正皇帝执政时,其麾下曾有三大宠臣,分别是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其中,田文镜在雍正还在位时,就病逝了,死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乾隆登基后,已经死去的田文镜被满朝官员狠批,将其描述为“酷吏”,且“百姓至今怨恨”。攻讦和批评田文镜的主力,是以李绂、史贻直、朱轼(乾隆的老师)等为首的科道出

  • 大器晚成的田文镜为何死后会在乾隆朝一落千丈备受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史开淡墨痕标签:雍正,康熙,巡抚,李卫,诗人,清朝,田文镜,邬思道,乾隆帝,小说家,地方官员

    田文镜自康熙朝步入仕途,到了雍正朝受到雍正宠信步步高升,他在雍正一朝并没有失宠,但是在死后他却在乾隆朝备受批评,而且后来还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把坟推平了。下面就来说一说田文镜是如何受雍正宠信,又是如何在乾隆朝饱受批判的。康熙朝碌碌无为,雍正朝大器晚成的田文镜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属于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