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监生”在明清两代,指的是在国子监取得读书资格的人。
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校,因此监生表面上看还挺厉害。但实际在清朝,监生是可以通过捐纳取得的。李卫一开始的员外郎一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
所以监生在当时,始终比通过科举这种“正途”出身从而入仕的,要矮人一头。也是这个原因,或许导致田文镜有些自卑,他就总是不喜欢那些科甲出身的人。比如有文献记载:“田文镜总督河东,以不喜科目闻。”
当时河南祥符县新来了一位知县,名叫王士俊。王士俊,字灼三,号犀川,生于康熙二十二年,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据史书记载,他本人:“十岁即能诗善文,十九岁入平越府学,广交良友,不耻下问。见事不平,据理争辩。”
康熙六十年,王士俊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后入翰林院任检讨。雍正刚即位时,王士俊曾提出几条有利建议,从而得到任用,先于河南任许州知州。由于表现出色,不久让他兼任祁县知县,继而调任河南第一县祥符县担任知县。
按照规矩,王士俊到任祥符县后,要先去拜谒上司,时任河南巡抚的田文镜。田文镜一见到王士俊,就问他是何出身。王士俊知道田文镜不喜欢他的出身,但上司提问,他也不能不答,只能无奈回道:“士俊不肖,某科翰林也。”
田文镜一听,当即变了脸色,对王士俊的态度也十分冷淡。在此之后,田文镜处处有意为难下属,王士俊在河南是度日如年。好在,后者获得贵人相助,使得让他从田文镜的刁难中逃离出来,反而受到雍正重用,到底怎么回事呢?
当时,王士俊有个幕僚名叫裘香山,他对王士俊说,田文镜这是有意为难,迟早会弹劾王士俊,在此之前,倒不如先下手为强。王士俊觉得有道理,却又不知具体该怎样做,于是接着请教裘香山。
裘香山建议说,如今河南黄河泛滥,许多田地无法继续耕作,可官府仍然每年增加税收,导致“民不能堪”。干脆,借这个理由抢先去弹劾田文镜,既抢得一个先机,也算是为百姓请命,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名声。
于是,王士俊便按照裘香山的建议,写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告文,送到布政使等人手里。时任布政使的杨文乾,恰好也与田文镜有嫌隙,他看了王士俊所写的告文,惊讶地说:“此何时,尚有奇男子耶?”
很快,事情被田文镜知道,他气得要弹劾王士俊,并游说杨文乾与他联名上书。杨文乾假装同意,但实际上却想办法帮王士俊开脱。最后,田文镜没有进一步为难王士俊,只是惩罚他不许再处理政务,王士俊十分感激杨文乾。
杨文乾在布政使一职上没待多久,雍正就下令要擢升他为广东巡抚。眼见杨文乾就要离开,王士俊又担忧起来,他害怕没有杨文乾照拂,田文镜会再次为难他。
杨文乾看出了王士俊的担忧,于是提出让其多送自己一段路程。王士俊自然答应,没想到的是,当二人正要告别的时候,朝廷传来皇帝谕旨,要擢升王士俊为琼州知府。
原来,杨文乾一早就想到,自己走后王士俊恐会再受为难,所以向朝廷极力举荐,称他可堪重用。当王士俊知道真相,对杨文乾是感激涕零。
王士俊上任之后,多为百姓着想,从而得罪了不少当地官员。这些人联合起来弹劾王士俊,但雍正深知其人,对这些弹劾不予理会,反而更加重用王士俊。第二年,王士俊升任广东布政使。
之后,王士俊还担任过湖北巡抚、河东总督等职,他不畏强权,助雍正清除当地贪腐,颇见成效。雍正十一年,王士俊兼任河南巡抚,没想到兜兜转转,他最后回到了这个,原本令他受尽为难的地方。不过此时田文镜已去世,这里再没有人会为难他。
根据清朝制度,凡是进士出身,且任过翰林院职务的官员,皇帝是不会赏赐孔雀花翎的。然而雍正却特赐王士俊孔雀花翎,以此表彰他政绩突出。史料记载:“世宗不次用人,士俊被特达之知,与李卫田文镜并称。”
然而,乾隆即位后,王士俊却屡次遭人弹劾,被逮捕入京关押狱中。乾隆二年,王士俊被削职为民,最终于乾隆二十一年病逝。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世宗实录》《小仓山房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