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后人为宰相,执政道光朝15年,曹振镛是清朝衰退的原因吗?

曹操后人为宰相,执政道光朝15年,曹振镛是清朝衰退的原因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浩然文史 访问量:1004 更新时间:2023/12/27 22:37:09

《鸦片战争演义》中的道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了最早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时正值道光皇帝当政,所以在一般印象中,道光就是个昏君。但历史上道光也许并不那么昏庸,在鸦片战争发生前,道光信任的人是“宰相”(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他主导了平叛回疆和盐政改革,成了大清帝国黄昏下最后的亮色,如果没有曹振镛的努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结局或许更糟。

一、曹振镛简介

曹振镛,安徽人,生于1755年,传说他是曹操后代。他爹曹文埴最高官至户部尚书,主管帝国财政。曹振镛作为高干子弟,自小就受到优良的教育,是儒学正道出身。1781年完成科举,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乾隆晚期,曹振镛升为从四品侍读学士。

清朝官僚

嘉庆初期,曹振镛已经当上了内阁学士、工部侍郎等职位,接触到了帝国的实权。1813年,嘉庆帝升曹振镛为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成了帝国最高官僚之一。1820年嘉庆帝去世,道光帝继位,本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则,各路势力开始摩拳擦掌,准备新一轮权力争夺,就在这时,曹振镛崛起了。他成了首席军机大臣,一当就是15年,职权堪比宰相,实际主导了道光朝前期的政治。

嘉庆帝

二、遗诏风波和曹振镛崛起

1820年嘉庆帝突然去世,没有留下遗诏,新皇帝道光还是皇太后(嘉庆的皇后)懿旨确立的,所以需要当时的“宰相”(军机大臣)替嘉庆帝写一封记录总结嘉庆帝生平功绩和对今后政局寄托希望的遗诏。就是以这封遗诏为开端,新朝第一次权力争斗开始了。

当时的军机大臣是托津和戴均元,二人负责撰写遗诏,其中有一句“高宗诞生于避暑山庄”,高宗是乾隆,表面看乾隆出生于承德避暑山庄似乎没啥问题,其实这就牵扯出了乾隆的身世和生母之谜。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就说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儿子,实际是汉人之子。承德地区也流传着在雍正还是皇子时,在承德狩猎,打到一头鹿,饮完鹿血来了兴致,临幸了一个汉人宫女李金桂,结果这个宫女有了身孕在避暑山庄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后来被隆科多接入北京,成了雍正的儿子,这个男孩即为乾隆。当然这些都是当时的民间野史杂谈,毫无依据,但三人成虎,清朝又怕这种谣言被反清志士所利用,所以清朝官方多次宣告乾隆出生于北京,潜台词就是乾隆是根红苗正的满人,所以乾隆的后代都是纯正的满人。

传说乾隆就在承德避暑山庄出生

托津(66岁)和戴均元(75岁)经历雍乾嘉三朝,或许年纪太大疏忽了,或许压根就觉得乾隆出生在哪似乎并无不妥,结果忘了皇家最重要的脸面问题。行走官场本来就是如履薄冰,现在两老头又把乾隆出生地之谜掀了出来,他们俩觉得没啥问题,可就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了错。当时的编修刘凤诰敏锐地捕捉到了两老头的政治错误,马上向上级曹振镛报告,曹又马上上报道光帝,道光帝听后勃然大怒,以办事不利的罪名将托津和戴均元逐出军机处,让他俩回家养老。3个月后,曹振镛成了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而且这一干就是15年。

清朝官僚

三、道光帝的想法

表面看遗诏风波是权力争端,但背后还潜藏着新朝新气象这一问题。1820年的道光帝才39岁,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他“自幼无不诵读讲肄,以为修身立志之本”,加上他目睹了乾隆、嘉庆时期的衰落,所以这一时期的道光是个富有雄心,想要改革世道的积极青年。而军事处的俩老头,一个66岁,一个75岁,都是儒学老夫子出身,暮气沉沉,动辄祖宗之法。这就让想要开创新气象的道光十分难受,最终借遗诏风波直接将他们踢出政局。

而曹振镛,经历乾嘉两朝,尤其在嘉庆朝,他多次留守京城谋划朝政,加上他是首先揭发遗诏的人,这就给道光一种印象,认为曹本人有能力还细心。道光选官的标准是“为政首在得人, 安民必先察吏”,在无法大规模提拔新人的情况下,让曹振镛这种洁身自好的清官当“宰相”是最好的选择。

曹振镛塑像

四、曹振镛主政

嘉庆帝去世的1820年,不仅是中央不太平,边疆也发生了危机。这年,无耻的英国人探听到了清朝中央发生剧变的消息,遂趁机发难,马上鼓动中华民族的败类张格尔从中亚潜回新疆发动叛乱,阴谋割裂中国的神圣领土。

张格尔潜回新疆后,和今天疆独恐怖分子干的事一样,以宗教为幌子,蛊惑无知人民,肆意打造烧杀,不分民族,只要不附逆造反一律烧死。后来张格尔答应保证英国在新疆的利益,宁可给英国当狗也要割裂新疆的张格尔由此获得了英国的大力支持,因此其叛乱发展迅猛。张格尔造反是鸦片战争以前中英第一次实际交手。在这场叛乱中,英国处于幕后,没有粉墨登场,充当了一个给反贼提供资金和武器的角色。

英国殖民者

张格尔为祸新疆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马上安排平叛事宜,以首席军机大臣曹振镛坐镇中央负责参赞军事,曹振镛推荐了长龄、杨遇春、武隆阿等人出征。但新疆地大,正规军剿匪,张格尔的恐怖分子采取游击战,四面乱窜,甚至躲入平民家中,致使清军无法分辨,所以清军一直在新疆各地徘徊,久战无功。

1826年,张格尔纠集恐怖分子万余人进攻了喀什,凭借英国提供的武器,加上清军人少,喀什沦陷,清军俘虏全部被杀。 1827年,2万清军反攻喀什。1828年,民族败类张格尔被清军抓获,押进北京处死。

在平叛中曹振镛没上前线,似乎功劳不大。但1828年,道光帝举办了庆功宴,座首就是曹振镛,道光给了他极高的赏赐,称他“班联领袖”,并“赐图像紫光阁”,相当于把曹的照片放入了革命博物馆,成了全国楷模。因为他处于前线和宫中的连接地位,又全权策划后勤事项,上情下达、下情上奏,“殚心据实巨细无遗”,如此可见,曹振镛的确在平叛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道光时期还爆发了更严重的财政危机。食盐是生活必需品,食盐官售是清朝主要收入,但因食盐巨大的利润,这成了清朝官商联动贪污谋利的最佳选择,致使乾嘉时期盐税收入越来越少。两淮商人是食盐官商的主要代表,他们垄断了南方的食盐转运售卖权。曹振镛他家就是靠卖食盐起的家,所以两淮盐商大多和曹家沾亲带故。当时两江总督陶澍想要整理盐政,清查盐课,填补亏损,他给曹振镛写信询问能否进行。曹回信大赞陶澍敢为人先,“两淮盐务之弊极,事非更张不可”,鼓励他革新开创,最终在曹的支持下,陶澍改革两淮盐政,进而曹以陶澍的两淮改革为基础,整顿全国盐政,这样才缓解了清朝财政的紧张,这也是鸦片战争时,清朝能轻易拿出2100万白银的原因。

陶澍(右一)

文史君说

曹振镛为官54年,历经乾嘉道三朝,死后获谥“文正”,同僚评价他“生极恩宠,死备衰荣”,但他主政时期外患不重,列强未到,乃是清朝自救的最佳时期,可却白白错过,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无所功绩却身居高位,实乃尸位素餐,特意作了《一剪梅》讽刺他“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 一味圆融,一味谦恭”。但纵观曹振镛一生,他作为传统士大夫,不可能超越自身阶级局限,提出超常创新的改革。在他在15年“宰相”生涯中,恪守“宰相”本分,对道光朝的政治还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

参考文献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冯士钵:《道光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更多文章

  • 田文镜深得雍正器重,死后葬在雍正陵旁,为何乾隆却要拆毁其陵墓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康熙,巡抚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在前往泰陵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过程中,“阴错阳差”般的拆毁了雍正宠臣田文镜的陵墓。然而,在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却是一种必然,原因就在于深得雍正信任和器重的田文镜,一直是被乾隆皇帝所厌恶和鄙视,而这次的“毁陵事件”无疑也成为了乾隆对于田文镜极度不满的集中

  • 田文镜有意为难下属,后者获贵人相助,反而受到雍正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史阅苍穹标签:巡抚,知县,乾隆,康熙,田文镜,王士俊,雍正王朝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镜以监生的身份,被授为福建长乐县县丞。“监生”在明清两代,指的是在国子监取得读书资格的人。国子监是当时国家最高学校,因此监生表面上看还挺厉害。但实际在清朝,监生是可以通过捐纳取得的。李卫一开始的员外郎一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来的。所以监生在当时,始终比通过科举这种“正途”出身从而入

  • 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宠臣田文镜的坟,是有心之举还是无意之行?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田文镜,雍正,乾隆,清朝,康熙

    清朝乾隆三年(西元 1738 年),乾隆帝前往雍正帝的陵寝参拜。在参拜路上,乾隆帝的随从告诉乾隆帝,前边的田文镜陵墓的墓墙阻碍了天子法驾路过,因此无法通行。于是乾隆帝指令随从:拉倒吧。就这样,田文镜的坟墓被平了。不过,对于这一现象,有的资料认为这是随从误会了乾隆帝的话语,认为乾隆帝的 “拉倒吧”意思

  • 雍正为何处处支持田文镜?

    历史解密编辑:三娃家的彩虹标签:巡抚,进士,乾隆,康熙,田文镜,雍正王朝

    李紱画像雍正三年(1725),时任广西巡抚李紱被雍正调任直隶总督,在赶往回京的路上,李紱路过河南,当得知因河南巡抚田文镜对当地知识分子进行打压引起反弹时,竟然当面指责田文镜“有心蹂践读书人”《小仓山房文集》。众所周知,李紱是典型的科举出身的理学大家,是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代表,而田文镜是监生出身,靠着

  • 督抚田文镜受宠的背后 这位传奇师爷功不可没 雍正都回批问候他

    历史解密编辑:趣故史标签:雍正,巡抚,康熙,田文镜,邬思道,慈禧太后,佟佳·隆科多

    绍兴自古广出师爷,天下皆知。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幕僚”。清朝政治的一大特色,就是官员花钱请师爷当助手,有的甚至全靠师爷处理公务,没有师爷就玩不转,他们或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为幕主起草文稿、代拟奏疏,或为幕主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清朝各大小政府

  • 雍正宠臣田文镜,死后陪葬泰陵,乾隆:“拉倒吧”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遇梦标签:泰陵,康熙,皇帝,清朝,诗人,田文镜,年羹尧,乾隆帝,小说家,雍正王朝

    雍正有一位宠臣,名字叫做田文镜。这位田文镜田大人不简单,是雍正当时最宠爱的四位宠臣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李卫、年羹尧、隆科多。宠臣田文镜田文镜比雍正年龄大很多,整整十八岁。田文镜的仕途,前期波澜不惊,不温不火,从入仕到61岁都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到了62岁,他的仕途出现了巨大改变。田文镜过了甲子之年

  • 雍正王朝:大臣联名弹劾田文镜,雍正看完就撕掉,到底发现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田文镜,雍正,年羹尧,奏折

    《雍正王朝》有这么一幕雍正边对比边骂道:朋党!朋党就是最大的威胁到皇权,只不过这个秘密隐藏的太深了。雍正撕完奏折后才有这一重大发现,既愤怒又懊悔。雍正拿着大臣联名弹劾田文镜奏折看了又看后,觉得这奏折不简单。脑子一闪,突然发现原来这就是一个“套路”,一个隐藏很深的秘密,当年雍正就这样上了一回当,雍正第

  • 乾隆登基之后为何要清算田文镜?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田文镜,乾隆,雍正,巡抚,李卫

    清朝的雍正皇帝执政时,其麾下曾有三大宠臣,分别是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其中,田文镜在雍正还在位时,就病逝了,死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乾隆登基后,已经死去的田文镜被满朝官员狠批,将其描述为“酷吏”,且“百姓至今怨恨”。攻讦和批评田文镜的主力,是以李绂、史贻直、朱轼(乾隆的老师)等为首的科道出

  • 大器晚成的田文镜为何死后会在乾隆朝一落千丈备受批判?

    历史解密编辑:史开淡墨痕标签:雍正,康熙,巡抚,李卫,诗人,清朝,田文镜,邬思道,乾隆帝,小说家,地方官员

    田文镜自康熙朝步入仕途,到了雍正朝受到雍正宠信步步高升,他在雍正一朝并没有失宠,但是在死后他却在乾隆朝备受批评,而且后来还莫名其妙的被乾隆把坟推平了。下面就来说一说田文镜是如何受雍正宠信,又是如何在乾隆朝饱受批判的。康熙朝碌碌无为,雍正朝大器晚成的田文镜田文镜出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他属于汉军

  • 田文镜对雍正说:“我要10万两黄金,还要3个女人。”

    历史解密编辑:七彩铅笔标签:田文镜,雍正,巡抚,康熙,皇上,总督

    1723年,61岁的田文镜对雍正说:“我要10万两黄金,还要3个女人。”说完,雍正把头一抬,眼一眯。田文镜是汉人,生在康熙年间只因祖上入了镶蓝旗,他受荫庇也入朝当了官。大家都知道,康熙帝虽然嘴上说着“满汉平等”,但是用人他还是把满汉分得很清楚。汉人官员在康熙时代基本没有什么受重用的,这一点,雍正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