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却从民歌中得到灵感,作出千古绝唱竹枝词

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却从民歌中得到灵感,作出千古绝唱竹枝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话诗词 访问量:3245 更新时间:2024/1/27 4:52:23

有人说,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文学创作离开社会生活,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不管是自然景观、天象四季、花鸟鱼虫,竹石树木,还是乡村风光、都市风物、人文景观、登临游览,或者是离愁别绪、异域边塞、讽怨爱情、酬答唱和,都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文学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才会从生活中得到灵感,进而创作出文学作品。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可谓是以诗人的第一视角走进生活、感知生活的精妙无比的作品,试看刘禹锡笔下的生活: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呢?诗歌以眼前所见景色起兴,描写的是春天的江畔,被雨水洗刷后的杨柳,愈发青翠,在微风中摇曳着动人的身姿。好一派绿柳如烟,江山如画的南国风光。

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里,一对初恋的情人出现在诗歌的镜头中,他们都在无意中发现了彼此,但男孩假装不知道,故意唱起了动人的歌曲。女孩正陶醉在这动人的美景中,忽然她耳畔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

女孩侧耳细听,初听未解其中意,听着听着,她听出了歌声中的情义,那歌声句句传情。羞涩、忐忑、欢愉、爱慕等各种情感一时交织在她心头,她的内心既高兴又疑惑,既羞涩又动情。

借由环境和景物抒发并表达情感,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刘禹锡也不例外,写完了江边的景色后,诗人笔锋一转,展开对女孩内心世界微妙变化的描摹,用天气阴晴不定的变化来表现女孩对男孩“有情”与“无情”的猜疑。

刘禹锡用诗歌表现的方式犹如摄影家剪取画面的手法,他将这一段动人的场景和这段爱情的小插曲摄取下来,并用美丽的文字加以描摹。诗人以抓住眼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实景,以谐合对方的“有情”与“无情”、天气的阴晴不定衬托女孩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真可谓是一语双关,生动有趣。

女孩复杂而多情的内心世界,含蓄深婉,情韵悠远,这首《竹枝词》读来也是耐人寻味。

天气的阴晴不定与人的心情的变化本来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但被诗人巧妙地构建在同一意境之中,在明艳动人的取景意境中又寄托着诗人纯美自然的情感。

这是民间情歌的艺术表现技巧之一。而诗中对这一对热恋中的情侣踏地而歌的描写,也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巴蜀大地上独具风俗的地域文化和爱情表达方式。

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题材丰富,这些题材均来自他在巴蜀的所见所闻,既有对巴蜀世俗风情和民众生产劳作的描写,也有对巴蜀壮美的山川江河的点染,也有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寄情巴山蜀水,写下传世经典

刘禹锡的《竹枝词》就像是一幅幅巴蜀大地上的生动的全景图,诗人通过诗歌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地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也细腻地刻画了当地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也可以这样说:刘禹锡的竹枝词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巴蜀的人们能歌善舞的生活场景,从而以诗歌的形式进行生动的描绘,所以竹枝词真实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巴蜀风俗。

诗中还把对爱情的歌颂与对地方风物、风情的描绘结合起来,借物抒情,使诗歌中的风土人物的美与风土习俗的美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读刘禹锡的竹枝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么话说回来,刘禹锡为什么要来到巴蜀,他是专程来这里采风的吗?专程为了诗歌的创作而来吗?

当然不是,这还得从诗人的仕途经历说起。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洛阳,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在他还未出生时,全家为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迁居江南。刘禹锡就是出生在徐州。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22岁的刘禹锡考取进士与博学宏词科。24岁他又考取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官至监察御史。

初入仕途的刘禹锡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是一位有志青年。他积极进取,凭借自己的努力、才华和能力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很快在官场中站稳了脚跟。

少年得志的刘禹锡意气风发,受到王叔文赏识,他想着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才华挥洒在仕途上,此后,他参加了由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试图让大唐恢复往日的盛世气象。

可是这场革新面临着来自多方势力的重重阻力,最后在巨大的反对声中宣布失败。参与革新的人大都遭到了政敌的打击报复,很多人被贬谪流放。刘禹锡的名字也出现在贬谪人员的名单里,他被贬到了朗州(今湖南常德)担任司马。刘禹锡的仕途由此而变得跌宕起伏,

在这种情况下,革新团队的很多人,不得不离开长安,到地方任职,其中就包括大诗人刘禹锡、柳宗元等人。

刘禹锡兜兜转转,朗州、连州、夔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夔州地处巴蜀,是刘禹锡待了将近四年的地方,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他在夔州完成的。

本来,仕途上经历了接二连三的贬谪,这对刘禹锡来说是人生中的低谷期。可是正是在这人生低谷期,刘禹锡却迎来了文学创作的巅峰。原来,刘禹锡在巴山蜀水考察民风时,无意间发现了当地人吟唱的一种民歌。

巴蜀在当地,民歌对唱是一种悠久的传统风俗,无论是劳作日常,还是恋爱抒怀,人们都喜欢以歌声来传情达意,以歌声来传情达意,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而且歌唱时用笛子、鼓声伴奏,同时有舞蹈相伴,这种载歌载舞的民歌声调婉转动人。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喜欢唱歌,也爱唱歌,他们用歌声赞美生活、表达情感成为习俗,这一习俗在刘禹锡那个时代蔚然成风。

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序言中满怀深情地说:“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自从他来到巴蜀,就看到当地百姓用《竹枝词》的曲调对歌,就连平日闲暇之时也以对歌比赛作为娱乐方式,比赛中谁的歌唱得多,谁的舞跳得好,谁就是优胜者。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巧合,让这位大诗人发现了巴山蜀水间的民歌之美,刘禹锡本身就很喜欢音乐、也深谙音律,他对民间竹枝歌进行了音律方面的分析,他发现这种民歌“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有着天然的音韵美。

于是他将民歌收集起来,分析研究,以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文字编排,并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口语方言的原汁原味。然后他试着以歌曲的形式吟唱二次创作的当地民歌,并能收到使“听者愁绝”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刘禹锡竹枝词创作的始末缘由。

刘禹锡的《竹枝词》就是根据当地的民歌曲调写出来的,刘禹锡的竹枝词深深根植于民歌,模仿民歌的情调和歌咏对象,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产劳作场景,表现风物人情,乡土民俗。这一创作历程也为我们留下了传唱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十一首竹枝词。

除过文章开篇那首以爱的名义写下的竹枝词外,刘禹锡的《竹枝词》还为我们描绘了巴蜀大地上富有地域特点的生活情景、穿戴服饰和生产劳作的场景。如下面这首《竹枝词》: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铺满山坡,远远望去漫山遍野都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眺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炊烟袅袅,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氤氲的烟气和花色的烂漫构成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山居生活图卷。

巴蜀多山,人们将居所修筑在高山上,这是当地传统的居住习惯。当炊烟升起时,那像极了白云的炊烟笼罩在居所上空,这简直又是一幅“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画面。刘禹锡只用短短七个字,就将山间人家如诗如画的生活情景勾勒了出来。

诗歌的第三、四句,是对山上人家劳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佩戴银钏金钗的女子到下山挑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烧荒,准备播种。

“银钏金钗”是生活在这里的女性服饰穿着的一大特点,她们的主要劳动就是下山挑水,储备日常生活用水;而“长刀短笠”是指从事田间劳作的男性所用的劳动工具,他们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烧畲”是指烧荒,这是播种前的田间管理方法。

刘禹锡刻意突出烧荒时的用具“长刀短笠”,不仅将烧荒习俗描绘得更加具体形象,富于生活情趣,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巴蜀人家世代相传的劳作场面和劳作习俗。

刘禹锡对巴山蜀水风光的描绘,不是单纯地着力于表现山水本身的姿态,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山水的自然美更为真切的、触之可及的动感美和创造美。

那袅袅上升的山村炊烟,那按时令的节奏和生活的节奏有条不紊地从事劳动的居民,构成了一幅山村生活的风俗画。

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赞美之词,但那种与劳作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动感美和创造美的艺术构思,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巴蜀人家劳作生活的赞叹,都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溢于言表的。

巴蜀大地动人的竹枝歌,吸引着刘禹锡的目光,在创作竹枝词的过程中,他的审美视野扩大了,审美趣味提高了。

竹枝词,在刘禹锡之前,以民歌的形式存在于、流行于巴蜀大地,民歌的最大特点是见事唱事,即景取喻。刘禹锡在竹枝词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谱写出了全新的竹枝词,可以说刘禹锡的竹枝词虽然来源于民歌,但是艺术成就上高于民歌。

也因为民歌的本色美、天然美,所以刘禹锡在创作过程中,将民歌中的见事唱事,即景取喻的特点保留了下来,巧妙地融进全新的竹枝词创作中,如下面这首《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红花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和前一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感染力很强。

诗歌大意是说:春天,鲜红的野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江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去。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

诗人抓住花开花谢的周期特点,用花开花谢来比喻岁月的易逝、情感的易变,又以无尽的流水来比喻愁情的绵长不绝,都是非常巧妙的修辞。这种比中有兴,兴中有比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为优美含蓄。

诗中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女子,她以眼前的野桃花和江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既贴切而富于民歌的韵味。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情思。

女主人公的情思是什么呢?原来这是一位曾经有过甜蜜爱情,又遭遇爱情转移的女子。曾经爱情是那样美好、那样让她难忘。可是美好爱情保鲜期太短,或许他不再爱她了,这段爱情也就付诸东流了。而女子眼前的江水,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一样,绵延无尽。

在这首《竹枝词》的结尾两句中,诗人刘禹锡形象地描绘出这位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诗人以红花凋谢、江水东流比喻女子无尽的情思与愁怨,比喻贴切、动人,读来让人为之动容。

刘禹锡的竹枝词的灵感来源于民歌,立足于民歌,这是他进行二次创作的核心理念。刘禹锡的竹枝词细腻地刻画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巴蜀人物形象、一处处明丽优美的巴山蜀水风光。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与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构成了巴蜀大地山水相依、人们淳朴快乐的生活图卷,从而立体地、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层次地展现出生活在巴蜀大地上的人们丰富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体验。

在通过民歌展现淳朴的风俗人情的同时,刘禹锡将文人情怀寄寓在竹枝词中,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全新认识和情感的全新体验,所以竹枝词具有了民歌和文人情怀的双重内涵:

瞿塘嘈嘈十ニ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险峻借景起兴,引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世态人情的哲理性思考。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山势陡峭,岩壁高耸,形势最为险要。长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瞿塘峡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的美称。

诗人看到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诗人认为,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险滩,而世事无常。诗人从瞿塘峡的水湍流急、舟行不易,想到人心也会风起云涌、波澜横生,比瞿塘峡水还要惊险,这岂不令人多了一层考量。

诗人以瞿塘江水比喻人生百态,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又富含人生哲理,读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刘禹锡的《竹枝词》无论是在内容题材方面,还是在语言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体现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小话诗词

刘禹锡的《竹枝词》因其别开生面的艺术成就,引来后世的诸多赞誉和续写。宋代文坛巨擘苏轼称赞刘禹锡的竹枝词“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他因此谱写了九首《竹枝词》,向前辈致敬。

黄庭坚称赞刘禹锡的竹枝词:“词意高妙,元和间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这些赞誉,是对刘禹锡竹枝词中肯而贴切的评价,刘禹锡的竹枝词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也是当之无愧的。

刘禹锡的《竹枝词》以其来源于民歌、高于民歌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一朵惊艳的浪花。刘禹锡的《竹枝词》是唐诗百花园中一株瑶草琪花,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更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增添了另一颗璀璨的明珠。

更多文章

  • 13岁小孩说《陋室铭》有错,父母也觉得在理,难道刘禹锡真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刘禹锡,陋室铭,孔子,诸葛亮,骆宾王,诗作,唐朝,艺术家

    很多有名人从小就被发现拥有超出常人的天赋,别人几岁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们几岁就已经开始写诗作文章,这些孩子在中国有一个统一的词汇叫作神童,而中国历史之中从古代到今天,被称为神童的孩子一点都不少。比如东汉末年的才女蔡文姬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是知道了音律之美,今天我们小学生课本之中所学的《咏鹅》是唐朝初年

  • 刘禹锡:是诗人也是政治家,率真的本性让他饱受贬谪,一生不得志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李白,李绅,唐朝,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艺术家

    刘禹锡:引杯添酒饮,把箸击盘歌在我能背诵的唐诗中,刘禹锡所占比例不少,开初读来是敬重满满,随着后来多读了些书,感觉就有些异样了起来,这是因为虽然他是一位文学史上的人物,但细究起来,他应该归于政治史上,写诗作文只是其副业而已。从他的诗文来看,他又实在应该属于文学史人物,他在唐代文坛上虽不属于大佬级人物

  • 唐诗中与众不同的一首秋天的诗,别人悲秋,刘禹锡真诚赞美秋天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悲秋,秋词,诗歌,杜甫,李白,秋天,唐诗,唐朝,刘禹锡,柳宗元,艺术家,千古名句

    中国诗歌史上有一句话,叫春女思秋士悲。说的是中国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固有的现象,就是当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之时,是女孩子们害相思病的时候,而到了秋天,男人们特别是文人们,感到莫名的悲伤。这种悲秋的情绪,之所以说是莫名其妙,是因为也许我们无法说出悲伤的理由,也许也从来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悲伤的事情,但就是有一

  • 《刘禹锡》(三十二韵)

    历史解密编辑:北平永胜标签: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刺史,韦应物

    出品/北平永胜无极登科鸿博鸣,乐天唱和识君亨。永贞夭折多司马,宣政驱除入火坑。不悦旧题因落魄,尤堪新乱毁平生。观棋百局前锋手,造化千秋堂鼓争。象马奔驰开战阵,炮车破穴扫顽兵。胡尘掠地阴山渡,汉将攻艰社稷荣。热论鸿儒忧患事,布衣冷看犬相烹。晴空何惧阴云布,秋日常来硕果盈。万木春丝缠老树,千帆踏影赋新声

  •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批判(刘禹锡心理不健康?)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的网易号龙虫并雕标签:刘禹锡,刘士林,床前明月光,乌衣巷,诗歌,心理学

    刘士林说自己30以后才知道中国文学基本上都是一种政治寓言,不知他自己能不能坚持自己这种说法,还是只是这里这样说,换个地方就换个说法。一首脍炙人口的《乌衣巷》,他就偏偏能看出来有所谓道德心理学问题,能看出来有“小人之心”,有“魑魅道德心理学本性”。把《乌衣巷》看成是什么负载他所属阶层秘密使命的政治文本

  • 刘禹锡最励志的两首诗,一千年来振奋无数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刘禹锡,白居易,励志,杜甫,诗人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自古“诗言志”,此志本指思想抱负,后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故而悲欢离合、相思恋情、壮志抱负尽可在诗歌中呈现。其中,最让人为之振奋的便是励志诗!励志诗不仅仅是诗人之自励,也是对读者、对后人的激励。很多励志名句流传千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而振奋拼搏。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 刘禹锡,一首诗彰显诗豪本色:莫愁天下无知己,星光不负赶路人

    历史解密编辑:平淡的妇女之友标签: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裴度,韩愈

    一切,都要从公元805年说起。那一年的正月,长安城里下了一场很大的雪。空气中,还残留着元宵节烟花的余味,一场血雨腥风却即将袭来。农历正月二十三,唐德宗李适驾崩,太子李诵继位,会宁殿内白绫萧森,太极宫外刀光剑影。此时,百里之遥的渭南县主簿刘禹锡正在酣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惊醒。一封密信交到了他的手

  • 唐代刘禹锡这首《石头城》,创作风格并非独辟蹊径,是不得已为之

    历史解密编辑:此生读写伴标签:刘禹锡,石头城,六朝,白居易,秦淮河

    文\常清君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常清君导读:在中华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中,其中一大题材是有关怀古咏史的,即追忆念怀往昔岁月、描写叙述古迹史事等的古诗词曲。常清君在此陆续与大家共同赏

  • 唐宪宗任用贤才,开创元和中兴,为何将柳宗元、刘禹锡贬谪?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宪宗,柳宗元,刘禹锡,王叔文,唐顺宗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启用了许多贤才,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然而,柳宗元、刘禹锡却在唐宪宗时期遭到长期的贬谪。刘禹锡在诗中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那么,向来爱惜人才的唐宪宗,为何对柳宗元、刘禹锡这两位才子如此厌恶呢?一、青年才俊柳宗元虽然生于长安,但

  • 白居易和刘禹锡:只想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刘禹锡,白居易,元稹,诗作,此诗

    作者:珮安歌,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说起白居易在诗坛上的知己好友,我们首先会想到元稹,他们二人几十年间的互相牵挂和扶持,以及白居易对这份友情“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的深情感慨,都让人看到了朋友间相处最真挚和坚定的模样。其实,除了元稹之外,白居易在诗坛不乏其他好友,在这些人中,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