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从宏观尺度上,讲了尺带丹珠的功绩。按道理说,接下来应该讲这些功绩的细节了。但老布觉得这么讲有点干燥,我想换一个角度,从金城公主这个侧面,来讲讲当时的吐蕃的政治环境,以及唐蕃关系的变化。
今天咱们来聊聊,唐蕃第二次和亲的历史背景。
之前在讲没庐·赤玛伦的时候,咱们曾经说过,从公元699年开始,唐蕃关系快速回暖。这种关系改善的直接表现,就是双方使臣的高频率互访。
699年、700年、702年、703年正月、三月、四月,都有使臣奔走在唐蕃古道上,可之前的13年,一共才6次互访。
再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从650年到699年的49年里,唐蕃互访只有29次。[1]
可之前从634年到649年的15年里,使臣互访就有20次之多。
十五年里的20次和49年里的29次,比例足够倾斜了吧。
这几个时间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634年是贞观八年,唐蕃实现了首次使臣互访;
649年李世民和松赞干布相继去世;
650年禄东赞开始权倾朝野;
699年是吐蕃军神论钦陵自杀的时间。
我们把时间线捋了之后,就能看出唐蕃关系变化的曲线了。
松赞干布在世期间是蜜月期,文成公主出嫁就是这段蜜月期的代表。噶尔家族专权的四十九年,是唐蕃关系的低谷期,两边打得你死我活。
噶尔家族垮了以后,唐蕃关系再次回暖,使臣互访的频率大幅度上升。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关系回暖的原因是什么?
金城公主嫁入吐蕃能不能代表,唐蕃关系再次进入蜜月期?
我先来说答案,再来说原因。
关系回暖是因为都打累了,暂时不想再打了。
而不是因为,两边主政都是女性,比较仁慈,不喜欢战争。
这时候,吐蕃这边说话好使的是没庐·赤玛伦。
唐朝这边就不用说了,敢跟武则天嘚瑟的,都被送去见乔帮主了。
至于金城公主出嫁,能不能代表第二次蜜月期,答案是不能。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不是尺带珠丹时期的吐蕃。
李世民时代的唐朝,也不是李隆基时代的唐朝。
两边的国力不一样了,心态也不一样了,这些都不是一个公主能解决的。
公元703年,蕃使访唐的密度大得令人惊讶,正月、三月、四月都有使臣赶到长安,可以说是连踵而至。
其中,四月来的使臣“献马千匹、金二千两”,并且提出了和亲的请求。
从《旧唐书·吐蕃传》的记载来看,这次会面气氛相当轻松,可能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默契。
武则天设宴款待吐蕃使臣论弥萨,并且在酒宴上表演了杂技。
论弥萨对武则天说:“我从来没见过这种表演,想走近一点看”。
武则天答应了,看完之后,这位蕃使也很会唠嗑。
他对武则天说:“我来大唐之后,您这边照顾得很周到,礼数也很隆重。现在又看到这种神奇的表演,心里非常感动。我也为您做不了什么,只能祈愿您长命百岁”。[2]
就是这种轻松的氛围里,武则天答应了吐蕃的求婚。
要知道,禄东赞父子专权时期,吐蕃也不是没向唐朝求过亲。有一次还指名道姓的要娶太平公主,李治每次都是拒绝。
那为什么武则天这痛快地答应了呢?
估计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个是武则天老了。
703年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八十岁了,离去世只剩下了两年多。估计长时间的边境战火,让她也烦了,不想再打下去了。
第二个是唐朝稳住了战争局面。
699年论钦陵死了以后,虽然赤都松赞年轻气盛,但吐蕃的进攻屡屡受挫。唐休璟在河陇六战六胜、陈大慈川西四战四捷、西域唐军也控制了安西四镇,这让武则天感觉已经有了交代。
至于吐蕃这边,战局不力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噶尔家族这块大石头终于搬开了。之前团结一致倒噶尔的小伙伴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排列组合。王室内部的父系和母系、尚族和论族,开始了激烈的权利博弈。
在这种情况下,主持政务的赤玛伦,需要一个相对舒缓的外部环境。
所以几年之中,蕃使连踵而发,不断释放的信号。最终在两个女政治家的推动下,唐蕃达成了和亲意向。
这个和亲意向的最终结果,就是710年的金城公主出嫁。
但在703年许婚,到710年出嫁之间,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首先就是吐蕃和亲的对象去世了。
赤玛伦向唐朝求亲,是想给赤都松赞找媳妇。
可704年赤都松赞意外死于云南,随后吐蕃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705年,王子啦拔步上位,然后当年就被废了。同时国内还爆发了叛乱,刚刚任命的大相,也在当年被废。紧接着赤玛伦把刚出生野祖茹(尺带珠丹)抱上了王位。
这时的吐蕃都乱套了,哪有心思琢磨和亲的事儿?
紧接着,武则天也被拿下了,唐朝重回李氏天下。
李显上台对唐蕃关系来说,其实是个好事儿。这大兄弟是个性格棉厚的人,不怎么喜欢惹事儿。
这就意味着,唐蕃双方主政的领袖,都换成了温和派。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的三月,赤玛伦遣使入唐,为孙子请婚。这时候和亲的对象,已经变成了野祖茹。
吐蕃使臣来求亲的时间点非常好,这时的李显正在谋划,给后突厥来个黑虎掏心。
关于这部分的详细内容,大家去听《后突厥的由盛转衰》这期。
由于国家资源在向北方倾斜,李显自然不想在南方出乱子,于是他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这位即将出嫁的公主,就是金城公主。
在这里我再强调一下,这次唐蕃和亲,一共求过两次婚。
第一次在703年,和亲的对象是赤都松赞。
第二次在707年,和亲的对象是野祖茹,也就是未来的尺带珠丹。
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呢,后面我们会讲到。
关于金城公主的身世,唐史里面的写很清楚。
她的父亲雍王李守礼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章怀太子李贤的儿子。这样算起来,李守礼就是中宗李显的侄子,金城公主就是李显的侄孙女。
据说金城公主的闺名叫做李奴奴,不过这个名字,不是唐史的正式记载。在汉文史料里,一般是不记载女性名字的。很多很有影响力的女性,我们都不知道她们的名字,只知道姓氏。
李奴奴的名字能保留下来,是因为她在给李隆基写的信里,自称为奴奴,称李隆基为“皇帝哥哥”。
那么这个“皇帝哥哥”,又是从哪儿论起的呢?
684年,章怀太子被亲妈武则天逼死以后,李守礼和女儿李奴奴都被托养在宫里,其实就是圈禁了起来。当时一同生活在宫中的李显和李旦,都很喜欢年幼的李奴奴。
等李显继位后,他在神龙二年的(706)正月初一,册封了一大堆公主,其中就有李奴奴。李显选李奴奴出嫁的时候,她已经有了金城公主的封号。
李显死了以后,睿宗李旦继位,他特意册封金城公主为长公主。也就是说,李旦将金城公主纳入了自己的家族系统之中。
这样一来,金城公主就成了李隆基正式的妹妹。
所以,她才会在信里,称呼已经登基的唐玄宗为“皇帝哥哥”。
也是因为有这一层关系,金城公主在唐蕃关系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点挺迷幻的,就是李显许婚的时间与正式出嫁的时间,间隔了好几年。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文成公主的出嫁过程,你就会发现事情安排的非常紧凑。
贞观十年,吐蕃首次遣使求婚,被李世民拒绝。
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在松州城下秀肌肉。
八月,蕃使再次入朝请婚,再次遭到拒绝。
九月,双方比划了之后,发现谁都不好对付。
吐蕃第三次遣使求婚,李世民答应了。
贞观十四年十月,禄东赞入唐迎亲。
贞观十五年正月,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入藏。[3]
从第一次求亲到文成公主入藏,一共四年多的时间。整个过程干净利索,不答应就是不答应,答应了马上就办,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相比之下,金城公主就曲折多了。
先是703年求亲,武则天答应了。
结果第二年赤都松赞去世了,这事儿就撂下了。
然后又在707年求亲,李显也答应了。
按道理说,就该紧锣密鼓的张罗婚事了吧?
结果这事儿又没动静了。
707年4月,李显许婚金城公主,足足等了2年,唐朝没有任何进一步的动作。
我估计吐蕃都等急了,在《册府元龟》里的记载,当年二月,蕃使来朝贡方物。八月,蕃使带国书前来,献赞普祖母(赤玛伦)送的宫室之物,作为谢婚礼。十一月,蕃使尚赞咄等千余人入唐迎金城公主。
这位迎亲大使尚赞咄,身带瑟瑟告身,地位等同于大相。跟当年的禄东赞地位相仿,也算给足了面子。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他就是赤玛伦的亲弟弟。
蕃使到达,李显到是招待的挺热情,又是赐宴,又是打马球的,咱们之前说的李隆基带着几位王子下场打球,说的就是这次。
事情一直拖到了710年的正月,金城公主才在大将军杨矩[jǔ]的护送下启程。
为什么金城公主的婚事久拖不决,史料里没有任何记载。
估计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是结婚的这两位,年纪确实有点小。
当时,野祖茹才7岁,但是这点唐朝并不知道。
从唐史的记载上看,唐朝君臣认为公主出嫁的时候,野祖茹已经14岁了。
另外,金城公主年纪也不大,估计也就是十多岁,可能李显有点舍不得。
说起来,李显可能确实对李奴奴有父女之情.
他在《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里反复强调“朕之少女,长自宫闱”[4]、“公主孩幼,割慈远嫁”[5],并在送亲途中当众恸哭。
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李显选的送亲大臣百般推脱,就是赖着不去。
《旧唐书吐蕃传》里记载,李显找来侍中纪处纳说:“当年文成公主出嫁,是江夏王李道宗送亲,我觉得你熟悉吐蕃情况,又有有安边的韬略,能胜任送亲大使的职务”。
结果这位侍中说:“我不行啊,我不熟悉边情,别在搞砸了,您还是找别人吧!”
李显又找了中书侍郎赵彦昭,让他当送亲使。这位嘴上倒是答应了,可心中郁郁不乐。
因为中书侍郎这个职务,天天围着皇帝转,是个很重要的岗位。赵彦昭担心自己走了,位置被别人占了。这时候,他朋友又来火上浇油,跟他说:“你本来位列宰辅,结果跑去做一个使臣,你丢不丢人啊!”
这下赵彦昭更上火了,有人给他出了个注意,安乐公主在皇帝面前特别好使,你去走走她的门路,推了这个差事。
结果,送亲使臣人选的事儿,又黄了。
可能有人觉得李显这皇帝不至于这么囊吧,其实李显确实是个绵软性格。
有这么一个例子,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劾宗楚客通敌卖国、接受贿赂。然后两人就吵吵起来了,李显居然不仔细询问缘由,而是让两人结为兄弟,就算完了。这事儿出来了以后,大家都说李显是“和事佬天子”。[6]
不管是什么原因吧,反正710年(景龙四年)正月,杨矩护送公主上路了。李显带着百官渡过渭河,一直送到了始平县(陕西兴平县),并让群臣作诗送别。
《全唐诗》里面保留了16首,专门为送别金城公主的诗,可见当时写诗的人挺多,里面不乏张说[yue]之类的大家。但说实话,水平真是相当一般。
有意思的是,应制诗的题目用的是“西蕃”,可见唐朝时“吐蕃”和“西蕃”应该是混用的。或者说“蕃”在唐朝可能是个专有名词,特指吐蕃。如果说到了“蕃”,别人就不会和其他种族政权混淆。否则的话,您说公主嫁给了“西面的蕃”,谁知道公主嫁给谁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恰恰说明了吐蕃在唐朝人心里的地位,因为之前的“蕃”,毫无疑问是个泛指词汇。
送走公主的第二个月,李显还是觉得不够隆重。为了彰显纪念意义,他下诏赦免当地死刑以下的囚犯,免百姓赋税一年,改始平县为金城县,并将离别地点改名为“凤池乡怆别里”。
另外,在唐史里还明确记载了金城公主的嫁妆,“帝念主幼,赐锦缯别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7]
这感觉有点像,孩子年纪小,不懂事儿,当爸的多给点嫁妆,你们别欺负我闺女啊!
而文成公主呢,唐史里确实什么记载都没有。
我这么说,不是要分个谁高谁低。
唐史里文成公主写的少,可人家藏史里写的多啊,恨不能比金城公主多十倍都不止。
我是想告诉大家,金城公主在唐朝王室里,比较有话语权,可以把之后,金城公主在唐蕃关系里的作用引出来。
好啦,这期有关金城公主的内容,就先讲到这里啦。
其他有关金城公主的段子,咱们下期再讲。
参考消息:
[1][3]、《唐蕃交聘表》_谭立人、周原孙;
[2]、《旧唐书·吐蕃传》_刘昫(后晋);
[4]、《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_李显;
[5]、《册府元龟》卷九七九,<外臣部∙和亲二>_[北宋]·王钦若 等编,中华书局;
[6]、《资治通鉴》_司马光等;
[7]、《新唐书·吐蕃传》_宋祁、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