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信箱 访问量:3759 更新时间:2024/1/17 11:31:44

俗话说得好: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当我们在文章的“思想”层面上难以取得突破的时候,就会在文章的“表达方式”上面下功夫。

比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把白居易的一首七古,改成了自己的七绝,明朝大学子杨慎、胡应麟将其奉为神品。

一、《板桥路》与《柳枝词》赏析

《板桥路》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原文: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不知消息到今朝。

诗作意译:

梁苑以西二十里是广济渠,春天到来的时候,渠岸上千株柳树的枝条随风飘扬。我仿佛是为了重走这条路,才登上了十五年前的旧板桥。记得当年,就是在这里与他分别。从那个时候起,再也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

梁苑在河南开封府,是西汉梁国旧宫的遗址。水渠就是广济渠。这首诗写的是白居易偶然重游广济渠,想起十几年前的朋友。诗的开篇就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第二句点名了事件发生的季节。

《诗经·采薇》中有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因此“柳枝”在中国古典文学里一直带有“送别”的意思。

奇怪的是,白居易重游故地。本来应该作“雨雪霏霏”之类的句子,他却在开场通过千条柳枝,描写了一次盛大的告别。

“一渠春水柳千条”,仿佛是在对他说:过去的早就过去了,是时候忘记了。可是他仍然控制不自己旧地重游,于是在诗的第四句中,他再度登上了十五年前那座旧板桥。

他想起了当初二人在桥上分别的情形,不能再见就算了,最起码也应该让他知道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吧。可是自从那一次分别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任何消息。

白居易的这一首诗,后来被刘禹锡裁剪成了七绝《柳枝词》,原文如下: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这一首七绝,在内容上仿佛和白居易的七古完全没有区别,但是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首先,他把白诗头一句直接去掉了。因为无论有没有“梁苑城西二十里”,对于这首诗的主旨都不产生任何影响。于是,他一上来直接就说“清江一曲柳千条。

以“曲”字替代了原诗中的“春水”,写出了重游板桥者婉曲复杂的心思。正所谓柔情似水千道弯,千万柳条都在向他挥手告别,让他遗忘过去。只有一曲清江才能展现此时此刻,他的心境。

为什么他会如此矛盾呢?原来,在二十年前,他曾经与相爱的人在桥上分离。二十年后,他又重游旧地。不是为了与心上人再续前缘,只是想知道一点关于她的消息。

刘禹锡在诗的第一句中,用一个“曲”字表达了主角矛盾纠结的情感。在末句中又用“只恨”表达了主角的长情。经他改动之后,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没有变化,但是表达出来的情感,远比原作强烈。

并且,因为删除了首句,所以诗歌就没有“限定场景”。删除了第三句,加快了叙事节奏,让行文不再“重复”(《四溟诗话》),显得更加简洁、清爽。如此一来,就成功提炼出了一个普通人怀念前女友的“经典情节”,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刘禹锡七绝被夫之称为“小诗之圣证”,他本来最擅长写民歌歌颂爱情,这一首《柳枝词》当属中国古代“‘季康子’改‘李麻子’最成功的典范之一”。

二、白居易《板桥路》之谜

尽管刘禹锡对《板桥路》的改编非常成功,诗中表达的意思看起来和原作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这并不代表《柳枝词》的故事,真的和《板桥路》讲的是一回事。

《板桥路》讲的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白氏自身的一段爱情故事。但是根据诗歌本身提供的信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河南开封附近。

然而白居易两岁就离开了河南,直至六十岁时,才担任河南尹。往后倒推十五年,四十五岁的白居易被贬江州,他又怎么能与“玉人”在“板桥路”上相会呢?

故此,白居易所谓的“玉人”,只能是在他六十岁担任河南尹时,和他一道走过“板桥路”的人。那有人就要说了:难道是这个白居易临老入花丛,六十老翁和小姑娘谈恋爱吗?

六十岁的白居易是过来人了,他的精力不比青壮年时期,对寻常女子不太可能如此地长情。其实这位“玉人”,有可能并不是一位姑娘,而是他的好友元稹

元稹早年曾经当过四、五年的河南尹。公元831年,也就是白居易任河南尹的同一年,元稹在武昌任所去世,第二年“归葬洛阳”。

洛阳在河南,白居易前去为元稹送葬,抬棺的队伍要经过梁苑城西二十里的广济渠。事后,白居易亲手给元稹撰写了墓志铭。元稹虽说是“暴毙”,但究其死因还是病逝。

生老病死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因此在《板桥路》的第二句中,白居易写“一曲春水千条柳”时,并没任何凄风苦雨的感觉。这些柳条,一齐挥手向老朋友告别。并劝慰他,不要一直去怀想逝去的人。

但是他的双腿,不由自主就走上了十五年前那条旧路,他的思维更加不受控制。十五年过去了,从前那位知己就这么消逝了。他不期盼他能再活过来,只是想再听到一点关于老友的消息。

这种矛盾想法本来是荒唐的,但是情之所至,哪里还要什么逻辑!

结语

《板桥路》可能是一首送葬诗,元稹、白居易是至交好友,他们相识、相交三十年,一生中唱和往来,作诗达到一千余首,而白居易留下的诗一共就三千多首。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首诗写于会昌五年(公元846年)的春天。就在七个月之后,这一年的夏天,75岁的白居易也去世了。

不过如此一来,这个假设似乎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刘禹锡比白居易还要早去世四年。那样的话,我们就看不到他的《柳枝词》了。但事实上诗歌本是生活的艺术化,也就是说,诗作是真假参半的。

正如刘禹锡为了艺术,在《柳枝词》中将“十五年”改为“二十年”一样。白居易当初重游“板桥路”的时候,也未必就真的隔了十五年。

更多文章

  • 快看!这个公园树上结了刘禹锡诗里的果

    历史解密编辑:武汉广播电视台标签:春桃,采摘,结子,唐朝,诗人,刘禹锡,桂花树

    通讯员 熊志强“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这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中说的桂花果实,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吗?估计很多人都会一脸懵:桂花树还会结果吗?今天,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小南湖公园,你别说,还真发现了这种神秘的果实。桂花树的果实一般都不大,长约两厘米左右,呈椭圆形,像一串串紫葡萄挂在树上的。而

  • 如何读懂“诗豪”刘禹锡?专家:加强其与岭南文化的关系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刘禹锡,诗豪,学术研究,文学研究,岭南

    日前,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多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线上线下,围绕“诗豪”刘禹锡的生平、文学成就等展开探讨。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 瀛奎律髓24·卷7风怀类,女婢私奔,白居易刘禹锡作诗唱和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刘禹锡,白居易,瀛奎律髓,李商隐,唐昭宗,方回

    前言今日欣赏方回《瀛奎律髓》第七卷:风怀类,方回解释说:晏元献《类要》有《左风怀》《右风怀》二类,男为左,女为右,今取此义以类。凡倡情冶思之事,止于妓妾者流,或记辞寓讽,而有正焉,不皆邪也。其或邪也,亦以为戒而不践可也。晏殊的《类要》中根据男女角度不同,有左右风怀的分类。 风怀诗多写男女之间情事,但

  • 《长安客》| 刘禹锡与柳宗元:诗人的旅途

    历史解密编辑:小九讲健康标签:元稹,裴度,宋朝,刘禹锡,柳宗元,长安客,白居易,散文家,千古名句

    永州治所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与朗州治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距离并不远,难兄难弟。柳宗元写的是“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刘禹锡写的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在城墙拐角的更鼓楼边建了一栋竹楼,地偏人远,空乐鱼鸟。京城有人想叫他痛苦,

  • 一天一首古诗词唐诗,刘禹锡《咏红柿子》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种菜小白标签:刘禹锡,咏红柿子,庄子,唐诗,诗人

    《咏红柿子》【唐】刘禹锡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译文拂晓时分,它连着星光的影子一起出现;夜幕降临,它又带着日光的余晖悬挂枝头。本来因为遗漏而没有被人采掇,反而能够自己保住了天年,也是一件幸事。注释采掇:采摘。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

  • 刘禹锡很著名的一首诗,语文课本常客,仅有4句却让人感伤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刘禹锡,孙吴,西塞山怀古,长安,西塞山

    公元824年,是唐穆宗长庆四年。这一年,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刘禹锡又被调官儿了。这次,是从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改成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从重庆到了安徽,毕竟离中原还是近了一点。但对刘禹锡来说,他心中能够施展拳脚的地方,就只有一处:长安。没去到长安,哪里都是他乡。带着这种想法以及对朝

  • 洛阳凭什么吸引众多大官文人前往?白居易还和刘禹锡组团吃喝玩乐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白居易,刘禹锡,洛阳,元稹,唐玄宗,李白

    影视剧中的洛阳城《风起洛阳》的开播着实再让神都洛阳火了一把。那些气吞八荒的雄伟建筑彰显着帝都威严,而那些花样繁多的娱乐活动,为这座古老城市平添了一份浪漫与活泼。你是否梦过化身少年轻舟快马,留恋洛阳酒肆,和诗人解龟换酒,与胡姬歌弹胡笳。上元节趣看花灯,坊市中斗鸡赛狗……一、园林宴游篇隋朝仁寿四年,杨广

  • 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刘禹锡,谢安,乌衣巷,李白,王导,谢灵运

    作者:王玉说金陵,一定逃不过刘禹锡脍炙人口的《乌衣巷》。《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所说的王谢,就是以王导与谢安为首的王谢两个名门望族,他们曾世代居住在秦淮河畔的乌衣巷。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承载着金陵的极盛繁华。据史书记载,当年孙权在建邺(南京)称帝

  • 每日一梗:刘禹锡看到连夜删除陋室铭

    历史解密编辑:嘟嘟国漫标签:陋室铭,刘禹锡,诗人,陋室

    指宿舍环境极其简陋就连唐代诗人刘禹锡看到后对比了自己“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都暗叹自愧不如,所以连夜删除了《陋室铭》。使用例:大一新生刚进校‌‌‌‌‌‌‌门,就被眼前“叙利亚废土风格”的宿舍所震惊,拿起手机发视频并配文“刘禹锡看了我们宿舍后连夜删除了陋室铭”。转自有好多梗的「小鸡词典」’

  • 强悍的人生无需解释,他就是大唐刘禹锡,那个不一样的烟火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唐顺宗,进士

    虽然唐朝拥有多个盛世时期,但是后续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败,对于这样的局面不仅普通人会感到唏嘘,一些文人墨客更是想要改变这种现状。但是朝代灭亡是多个原因形成的,远非一己之力可以挽回,也因此令许多文人对此遗憾不已,刘禹锡就是其中一位。作为唐朝中晚期出现的后人,刘禹锡空有一腔抱负,但是却无法得到施展。即便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