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岑参在凉州城戏弄七旬老者,写下一首千古名篇,诙谐幽默让人捧腹

岑参在凉州城戏弄七旬老者,写下一首千古名篇,诙谐幽默让人捧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执笔读春秋 访问量:2904 更新时间:2024/3/17 13:21:08

岑参是唐朝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一生中曾经两度出塞,戍守边关,写下了大量涉及边塞军旅与风土人情的诗歌,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

公元751年,三十六岁的岑参跟随大将高仙芝来到甘肃的凉州城。此时他即将结束三年的随军生涯,从寒冷的边塞回到长安家中。

途经凉州繁华地带,又恰逢初春的景色,岑参心情格外愉快。当时他路过一个叫花门楼的地方,看见一位老者年过七旬仍在卖酒。于是兴致大发,写下了一首《戏问花门酒家翁》。

一、《戏问花门酒家翁》赏析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白话翻译:老人家七十岁还在卖酒,成千上万个酒坛码放在花门口。道路旁边的榆树上生满了“榆钱”,我把它们摘下来和你换酒,你愿意吗?

岑参这首诗开篇就写得很“稀奇”,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人衰老得快,很多人一过五十岁身体就垮掉了。可是他笔下的老人,七十多岁还有精神出来卖酒。

这还不算最稀奇的,更稀奇的是,谁帮这个老人搬动“千壶百瓮”的酒坛子呢?这些酒坛多得都快堵住花门口了。

诗人故意用这样的写法,通过老人本身长寿健康的状态,以及他把“千壶百瓮”摆满花门口的这一举动暗示读者,“花门口”这个地方当时已经太平了很多年。

而诗人之所以要以这样的方式,暗示花门口“承平已久”,是因为他刚刚跟随大将高仙芝,在经历了三年的战乱,历尽艰辛。

诗的第三句提到了榆钱,其实是为了告诉大家时间已经来到了春天。他马上就要随高仙芝一同还朝,回到长安家中了。

尽管此时的岑参已经是一位三十六岁的壮年人,行事应当稳重了,但是心情愉悦的时候,人的调皮劲儿也就上来了。

岑参想买酒来喝,可是身边并没有闲钱,于是就问老者如果用树上的榆钱来换酒,老人愿不愿意。这里其实从侧面说明了诗人现在的经济状况,还是很窘迫的。

二、边塞诗人岑参

岑参是唐代最伟大的边塞诗人之一,杜确在《岑嘉州集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这段话的意思说,岑参的诗每一次刚刚写好,马上就有很多人跑过来传抄。无论是闾巷中的士族平民,还是少数民族的朋友,所有人都主动学习、背诵他的诗歌。

可见岑参在唐朝时就很有名气,他的诗歌在边塞的下层平民中广受欢迎。这是因为岑参有很多诗歌的创作主题,恰好是唐代边塞的生活。

按照岑参自己的说法是:“曾随上将过祁连,离家十年恒在边。”这里的“十”是一个概数,根据近代学者考证,岑参两度出塞,前后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年的样子。

“十年”虽然有一点夸张,但是岑参说自己“曾随上将过祁连”却并不是夸张。因为他提到的这位“上将”,就是我们前文中提到过的唐朝著名的“战神”高仙芝。

唐朝天宝八年至天宝十年(公元749年-751年)这三年间,岑参曾经在高仙芝的帐下担任幕僚,后来升为书记任判官。

当时朝廷派高仙芝到西域作战,高仙芝先后攻破了石国、朅师国和突骑施,轻易地帮助其中两个国家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工作。

期间岑参作为一名文人幕僚,跟着高仙芝南征北战,对于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严重的不适。岑参原本出身河南一个大家族,他的祖上三代为相,不过到他那一代已经家道中落。

岑参少读诗书,才华过人,然而因为无人举荐,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中进士。他很想留在长安发展,于是就把全家都迁到了长安定居。

但是朝廷最开始只给了岑参一个兵曹参军的虚职,据说后来是得到了王昌龄的提醒,他才决定随军出塞,好找机会建功立业。

唐朝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随高仙芝的部队出征。高仙芝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狠人,不过这个人的人品并不咋地。可能在他的部队里面,文人也不会得到善待。

所以这几年中,岑参总是在写诗表示自己想回家。当时他曾经写了一首著名的“想家诗”,这首诗就是《逢入京使》,诗云: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想家想得都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好不容易挨过了三年,高仙芝打了胜仗要回京述职了,岑参马上就收拾包裹跟着往回跑。

跑到凉州花门口这个地方,离中原就近了。所以他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四处打量,然后他就发现了卖酒的老者,于是写了一首充满情趣的生活化小诗。

诗中的主角,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一位古稀老人。事发的场景是一个边陲治安良好的小城,时间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刚刚从充满硝烟的战场上下来,仿佛从地狱重回了人间。

即使穷得只剩下两袖清风,岑参仍然也开心得很。因为想喝酒,他向那位老翁提出了一个无礼的要求——想要用树上的榆荚去换酒喝。

岑参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却不害怕被老者骂,说明当时唐朝的军队在凉州一带的风评还是很好的,因为他们舍生忘死,保卫了边塞的安宁。

三年以后,也就是在公元754年,岑参又以判官的身份跟着另一位将军,又出了一次塞,这也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了。

大约岑参后面跟的这个将军人品很好,同时他自己的思想也成熟了,所以这一次他写了四十多首高质量的军旅诗,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结语

岑参一生之中曾经两度出塞,后世的评论者普遍认为,他第一次出塞时创作的诗歌水平不如第二次。

因为第一次出塞时,岑参的诗主要是在写边塞各地的风景、人文,以及经常写一些思念家乡的诗,比如“故园东望路漫漫”之类。

直到第二次出塞时,岑参才开始写战争相关的主题,并开始歌颂爱国的将领。那么,岑参为什么在高仙芝的军中时,不爱写战争主题的诗歌,只爱写一些边塞风景呢?

这恐怕和高仙芝这个人残酷的性格,也有一些关系。公元751年,高仙芝连灭西域数国之后回到朝廷,得到了嘉奖。

然而,因为高仙芝当初以不道德的手段消灭了“石国”,激起西域各国的公愤,后来引发了“怛罗斯大战”。最终,高仙芝的军队遭受重创,死伤无数,只有一千人活了下来。

幸好岑参在“怛罗斯大战”之前,已经离开了高仙芝的部队。不然有可能我们就见不到他后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了。

标签: 岑参凉州长安边塞诗人唐朝高仙芝

更多文章

  • 岑参的诗《逢入京使》景真情真 写尽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惦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天尘文史标签:岑参,故乡,思念,故园,诗人,唐朝,逢入京使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岑参三十四岁,首次西行出塞,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在通西域的大路上,遇见入京使者,立马而谈,互叙寒温,写下这首诗。逢入京使(唐代)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故园

  • 岑参的《逢入京使》让人过目不忘,堪称直击心灵深处的唐诗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岑参,长安,边塞,西域,唐诗,唐朝,诗人,高仙芝,逢入京使

    著名的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聪颖早慧,五岁读书,九岁属文。二十六岁时,进士及第,守选了三年后获授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曾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岑参长于七言歌行,其边塞诗有很多佳作,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十一岁那年,因仕途不

  • 清 周彩《韦应物诗册页》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韦应物诗册页,苏轼,天趣,曹全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周彩:字莱衣,号懒渔。江苏苏州人。富于收藏,写生得天趣,隶法出入《曹全》、《礼器》。诗近苏轼,词继周密。

  • 郑来《韦应物诗》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韦应物诗,书法,文章会,诗文,文山,郑来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郑来,生卒年里不详,字寿朋,号鹏戢,斋室名焉文山房。工书法,善诗文。

  • 韦应物 月下会徐十一草堂

    历史解密编辑:一起学诗词标签:月下,诗人,唐朝,韦应物,徐十一草堂

    韦应物 月下会徐十一草堂空斋无一事,岸帻故人期。暂辍观书夜,还题玩月诗。远钟高枕后,清露卷帘时。暗觉新秋近,残河欲曙迟。

  • 韦应物一首怀念友人的佳作, 短短20字感情真挚深厚, 读来韵味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青青资讯记标签:韦应物,王维,孟浩然,陶渊明,谢灵运,诗人,唐朝,艺术家

    读的诗多了,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诗像鲜榨橙汁,“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甜蜜适口,但喝过也就是喝过了,也就是一刹那的感觉;有的诗像提拉米苏,“隔座送钩春暖酒,分曹射覆蜡灯红”,温厚馥郁,有旖旎的幸福幻觉,但吃多了,也会觉得腻。但有的诗则是上好的明前碧螺春,比如我们今天赏析的这一首,乍一看

  • 新出书法资料 | 韦应物父亲《韦銮墓志 》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书法,志文,高适,唐朝,诗人,韦应物,李林甫,千古名句,韦銮墓志

    西安近年新出一合青石墓志,规格长三十五厘米,宽三十五点五厘米,厚六厘米,有盖,盝顶,纵横与志相仿而略薄,上镌篆书三行九字:“大唐故韦府君墓纪石”。志文颇雅洁,凡十六行,总一百二十六字,第四行首字、第三行倒数第四字分别系“世”“民”,以避唐太宗讳而省笔。其文曰:大唐故宣城郡司法参军韦府君纪石君讳銮,字

  • 韦应物: 从顽劣少年到恬淡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山论坛标签:诗人,孟郊,唐朝,韦应物,唐玄宗,滁州西涧

    程应峰韦氏家族自汉唐以来出了许多有声望的人,不是高官,就是才子,可谓“代有人物,衣冠鼎盛。”《旧唐书》载:“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由此观之,韦氏家族曾经的荣盛是何等煊赫,何等瞩目。得了祖上庇

  • 《千家诗》114《答李儋》韦应物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韦应物,答李儋,千家诗,唐德宗,长安,王维

    答李儋【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译文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只有黯然的春愁让我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

  • 《千家诗》162《答李浣》韦应物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韦应物,答李浣,千家诗,王维,诗人

    答李浣【唐】韦应物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辞客,何人最往还。译文在林子里看过一段穷究天人的《周易》之后,悠闲地来到溪边与鸥鸟相对。自古以来楚地就是词人墨客最多的地方,但是谁跟你最投契呢?注释1、李浣(huàn):诗人朋友,在楚地为官任满返回,曾写诗赠韦应物,所以韦应物写此诗酬答。2、易:《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