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诗囚”孟郊:早年失意三峡情,绝唱“峡哀”鬼神惊

唐代“诗囚”孟郊:早年失意三峡情,绝唱“峡哀”鬼神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陈红花减脂好物 访问量:3508 更新时间:2024/2/8 1:32:15

>这首诗,一直被作为自古以来进行“孝”道教育的作品,便是三岁小儿也能朗朗上口而读,成为千古传诵而是浅俗易懂的名篇。

而这首诗,却是一直倡导诗风复古,且大量诗歌作品苦寒艰涩的中唐诗人孟郊的作品,用了他少有的白话俗语入诗,饱含感情地描写了母亲对于自己的慈爱与呵护。

安于清贫不愿为官

孟郊出生一个家境贫寒的小吏之家,所生活的时间为中唐时期。

经历了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唐朝已元气大伤,朝廷也没有了中兴的愿望,官场上也一扫盛唐的清明,转为污浊,而民间经历战乱之苦后,百姓生活愈发艰难。

此时的文化氛围,也大不如前。

盛世诗、乱世文的特点,在中唐时期表现得极为明显。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时代,已成昨日辉煌,但盛唐时喜诗的风尚,在极少数人中依旧延续了下来。

而承接盛唐喜诗重诗的,在中国文学史中,最负盛名的则当数孟郊了。

盛唐之时的文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诗书文章入仕是几乎所有文人的理想,而且诗文一途与为官一途并不冲突,甚至还是相合的。

因为,当时的为官之人本都是文士出身,让官场反而成为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地方,我们所读的许多盛唐大诗人的诗作,往往都是来自于官场的唱和、仕途变迁与送别之作。

可历经了时局的变化之后,中唐时期,文与仕却遇到了相互分割的巨大变化。

文途归文途,仕途归仕途,两条路之间,泾渭分明。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官场上的官员中许多已不再是以文入仕,而是重新回到了初唐及以前的贵族豪门手中,自然令官场中失去了文气;其二,大小官员的堕落与腐化,让官场已为文人所不齿,自然不愿意与之沆瀣一气。

孟郊沿承了以前文人的清高与孤傲,再加上自己本身性格方面又内向而冷僻,对为官场更为排斥,自然也就失去了以文入仕的念头。

关于这点,我们从一则孟郊少年时期的轶事便可探知一二。

据说在他小时,一次家乡受灾之际,恰巧路过一酒楼,见堂中县官正在招待钦差大吃大喝,心中既痛且怒,便进入准备将此钦差羞辱一番。

针对钦差以为他是乞丐讨食,出了“小小猫儿寻食吃”一联,孟郊则以“大大老鼠偷皇粮”相对,讥讽他们身为救灾官员,却用救灾款满足口腹之欲。

正是因为他自小便看透了中唐官场的黑暗与贪腐,连入仕科举都不愿意参加,或是为了回避此事,他竟以游学的名义,辞别母亲,远走他乡。

对于家境如此贫寒的孟郊,为何偏要耗资出游,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且并无定论。

其实,历史上文人出游,不外乎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四处游历,以增长见识;二是外出寻访名师求教,是为游学;三是外出寻找赏识之人以推举自己做官,是为游宦。

当然,也有些富家子弟,纯粹为了游山玩水,图个陶冶心境的,谓之游冶。

这四种情况,其实用在孟郊身上,都不合适。

他自幼读书学诗,而且好诗如痴,但是,一直到青少年时期,他的生活都局限在家乡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身边并没有与之唱和之人,也没有在诗文方面堪与他匹敌之人,自然生出了一种孤独的感觉。

他一直崇尚盛唐时期的李白等大诗人的生活方式,通过四处游历,结识其他的诗文才子,彼此之间可以诗文相和与往来,可以说是以文会友吧。

在此之中,对于孟郊来说价值最大的,就是可以提升自己在诗文方面的创作能力,甚至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以诗扬名。

孟郊不屑为官,但却极为重诗。作为旧时代的文人,他在诗文方面也有自己的野心与抱负,那自然就是将自己的诗文传扬出去,让自己也成为天下闻达的知名诗人。

要做到这一点,困在家里是不可能的。

而唐朝几乎所有的诗文大家,其早期的扬名,莫不是通过到处周游,吟诗作赋,从而引发诗文广泛传播,自而扬名天下。

但孟郊与其他许多诗人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他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同、身世家境不同。

所以,孟郊的游历是属于穷游的类型,一路节衣缩食,风餐露宿,极为辛苦。

当他游历到三峡的时候,还曾写下他的诗作中为数不多的长诗《峡哀》,以咏三峡的名义,来诉说自己人生的曲折与不幸。

关键是,当时真正有才的诗人大家并不多,一二十年下来,最终也不过结识了被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以及同时期的诗人韦应物两人。

为慰母意三次应试

孟郊的游历,一直持续到了他40岁的年纪。

岁月蹉跎,光阴似箭,此时的母亲也已进入暮年,眼看着儿子生活无着,若是自己撒手人寰,这个只会吟诗作赋的儿子,却如何生存?

他又能以何为生呢?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务不了农、做不了工,唯一的谋生途径,只能走科举入仕为官之路。

当初无视自己与家庭,只一味地出游,多少有些少年血性,可此时的孟郊已至不惑之年,再加上多年的游历并无所得,也没做到以诗扬名,他不得不回归到现实,开始着眼于生活问题。

加上年迈母亲的苦苦相劝,最终还是狠下心来,走入他一直厌恶的科举考场。

公元791年,41岁的孟郊在家乡湖州参与了乡试,成为贡生,走出了科举入仕的第一步,放榜之后,母亲极为开心,还专门杀鸡宰鹅为他的庆祝。

而孟郊心中却五味杂陈,想不到自己一生的坚守,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打败,诗书文章沦为入仕做官的入门工具。

不过,见到了母亲的欣慰之后,他也坦然了,无论是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还是为了照顾母亲的想法,他唯有将此路坚持走下去。

公元792年与793年,他以湖州贡生的身份,连续参加了两届的京城会试,却连续两次均以落榜告终,这种打击让孟郊一度心灰意冷,甚至产生的放弃的想法。

他虽然在诗文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但当时的会试主要考的还是些针对时事的策论政论,这方面显然并非孟郊的强项,于是,在连续两次落榜之后,他开始研习起这种应试文制。

在第二次落榜的三年之后,孟郊自认策论类文章已得心应手,才参加了当年的礼部会试,并得以进士及第,算是一只脚都已踏入中唐仕途之中。

欣喜之余,孟郊首先想到了便是在家中苦苦盼望他高中的老母亲,于是,连忙离了京城,赶回老家,准备向母亲报喜。

在途中,他带顺便写了一首《登科后》的诗,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其中广为传诵的两句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隐于仕途虚于政事

46岁才进士及第的孟郊,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为他开心,也自觉欣慰不已,可这种一时的喜悦一过,他竟又忘了为官之事。

因为按照当时的科学入仕的体制,考中进士之后,并不是就能直接进入仕途为官的,还需要经过朝廷的铨选。

有了进士身份,按照当时的政策,虽然没有为官俸?,也是一方名士,再加上有持地农民田产归附一说,家中的日子倒也稍稍好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母亲并未做太多催促,而孟郊本人对于为官一事也懈怠起来,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

公元801年,孟郊已经51岁,母亲看他以一个进士身份,依旧每日在家中闲散,便劝他前去参加朝廷的铨选之试。

孟郊再一次因为母亲的缘故,动身去了洛阳,并参加了铨选,此选通过之后,他得到了一个令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小官,即溧阳县尉,较七品县令还要低上两级。

或许是孟郊自视高才,看不上这个九品小官;又或是孟郊本就无心为官,为了慰藉老母及图谋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孟郊到任之后,事务极为懈怠,基本处于无为的虚职状态,每日里便在溧阳城附近的山林之中抚琴吟诗,安享清闲。

当时的县令也知道他的秉性,对于他那份专属于诗人的浪漫而不务实事的行为也并不特别在意,可县衙中的事务总归要有人做。

折中之下,县令倒也想了个万全之策,托关系找了个人来顶替他的工作,只分他一半的俸?。

这样一来,名义上的县尉仍是孟郊,而真正做事的却是他人,虽分了一半俸?出去,最起码什么都不做,孟郊还有留下一半用于养家糊口。

可即便这样,孟郊还是在3年之后,选择了辞官。

由此,看来,他的确是不想为官,这种违心之事,让他太过于痛苦。

两年之后,非常了解他性格喜好的一位朋友,给他在洛阳找了份俸?还算不错的闲差,既没有事做,又可以保障安稳的生活,再加上好友的邀请,孟郊碍于情面才选择携妻赴任。

自此,他便在洛阳安顿下来,直至终老。

结语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时代,但仅限于初唐与盛唐时期,那时不仅诗人众多,而且灿若繁星,但到中唐时,诗风跟国力一样,快还衰落。

就在这个诗风已经衰落的中唐,孟郊却凭着他独特的诗风、绝世的文笔,在如暗夜般的中唐诗坛上,光芒闪耀,一时无二。

人们对孟郊诗歌的定位,往往比照盛唐时的诗圣杜甫,因为,结合他自身的长期生活困顿,以及对朝政与官场黑暗的认知,他自觉地将自己站到了底层民众的阵营,所以,他的许多诗歌并非专注于自我生活与心境的描述,而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的辛劳与艰苦。

孟郊作为一介文人,他却与传统的旧式文人有着巨大的区别,一生都未曾真心想着为官入仕,也没有太多儒家诗书文章、达济天下的大志大愿,他更像是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与陶潜隐入田园不同的是,他时而隐于田园,时而隐于官场。

标签: 孟郊峡哀诗人诗文盛唐中唐

更多文章

  • 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指的就是贵州孟郊所说天下有山半在贵州

    历史解密编辑:奇遇旅标签:孟郊,金顶,唐朝,诗人,梵净山,黔灵山,峨眉山,织金洞,贵州省,黄果树瀑布

    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指的就是贵州,正如唐代大诗人孟郊所说,“古语曰:天下有山,半在贵州。“这里,是山的王国。范静、黔灵山、万峰林、斗篷山、云台山、韭菜坪等等。如果说山是贵州刚毅的轮廓,水是贵州温柔的肌肤,世界独一无二的黄果树瀑布,世界地质公园的织金洞,荔波张江的美景等等,再加上独特的原生态少数民

  • 孟郊:五十岁依然与母同住,五十六方才娶妻,一首游子吟催人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孟郊,游子吟,韩愈,安禄山,杨玉环,唐玄宗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孟郊出生于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市),父亲孟庭玢时任昆山县尉。母亲裴氏,出身名门望族。这一年,安禄山于长安城过生日,杨贵妃用锦绣做襁褓裹住安禄山,谓之“洗儿”。李隆基不怒反喜,赏了杨贵妃很多洗儿钱。从此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通宵不出,遂有反意。孟郊六岁,安禄山起兵

  • 劝学—孟郊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孟郊,劝学,人学,非我,唐朝,诗人,青春须早为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母亲的挂念,是孟郊一生少有的温暖,读《游子吟》有感

    历史解密编辑:山光客标签:孟郊,远游,萱草,唐朝,游子吟,韦应物,登科后,艺术家

    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传统,是因为人离乡贱,也是因为那难以割舍的人和情感。也是由此,孟郊的《游子吟》才能直击人心,引起太多人共鸣。在今天,《游子吟》能在教材里出现,在节目中反复吟诵,可谓经久不衰。我们对这首诗耳熟能详,但对诗人却知之甚少。真实的孟郊半生蹉跎,他经历过人情冷暖,见惯了民间苦难,写的作品透着

  • 唐代诗人孟郊初冬时写下的一首诗,短短28字清新淡远,真是美极了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孟郊,诗人,白雪,楼阁,萧疏,明月

    初冬时节,天气初寒,现在没有深冬时节那般的寒冷。这个时候人们都喜欢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与棉被难舍难离。在冬日的午后,晒着太阳,沏一杯热茶,读一本喜欢的书,真是惬意至极呀。春游绿草地,夏赏红荷池,秋饮菊花酒,冬读白雪诗。四季轮回。各有各的风景。公元806年初,孟郊随河南尹郑余庆为水路转运从事之时,一个冬

  • 46岁孟郊终于实现梦想,心情激动写下一诗,短短28字尽显少年轻狂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孟郊,韩愈,长安,登科后,进士

    空青 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 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聊一聊孟郊。孟郊整体的人生轨迹,会给人一种很可悲的感觉,可能很多人还会对他有深深地共鸣。从小励志学习、科举,以儒家为人生方向,然而在科举考场上却一次次的失利,直到把家里的积蓄耗空,把所有亲戚家人的希望也耗空。直到46岁,孟郊终于及第,

  • 草书·孟郊《登科后》

    历史解密编辑:极目新闻标签:孟郊,登科后,草书,书法家,书法,李俊

    书法草书·孟郊《登科后》作者:李俊(作者系中铁十一局集团员工,青年书法家)(来源:极目新闻)

  • 6首写母亲的唐诗,李白真实,李商隐悲伤,孟郊和白居易更值一读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孟郊,李白,白居易,杜甫,遣兴,唐诗

    千百年来,以歌颂母爱为主题而广为流传的诗歌,首推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的三十个字,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的场景,针针线,密密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挂念与期盼。诗歌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而深厚。1992年

  • 孟郊:一首离别诗,写尽相思意,为了钱而奔波,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小蟹标签:孟郊,贾岛,韦应物,韩愈,刘禹锡,白居易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碎银几两催人老 -孟郊,苦吟诗人,多写世态炎凉,故被后人称为“诗囚”。46岁时,孟郊进士及第,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由此可见,孟郊为典型的儒家士子,以登科为理想,心怀天下,注重孝道。他笔下的《游子吟》为千古经典,也是游子心中的明灯

  • 母亲节赏读孟郊王冕萱草诗五首:萱草生北堂,慈母倚门情

    历史解密编辑:初衣胜雪标签:孟郊,王冕,花枝,忘忧,画家,唐朝,诗人,游子吟,母亲节,萱草诗

    母亲节赏读中国母亲花古诗,孟郊笔下的寸草心,是萱草花又一年五月,母亲节到了。现代人送给母亲的祝福之花里,往往有康乃馨和百合,康乃馨花色多样,花枝端正紧促,百合花圣洁舒展,都象征着母爱的慈悲,母亲的端庄和子女的敬爱。但是中国历史上虽然没有母亲节,但是却有母亲花,也盛开在首夏五月,摇曳绚烂而温柔的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