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一直被作为自古以来进行“孝”道教育的作品,便是三岁小儿也能朗朗上口而读,成为千古传诵而是浅俗易懂的名篇。
而这首诗,却是一直倡导诗风复古,且大量诗歌作品苦寒艰涩的中唐诗人孟郊的作品,用了他少有的白话俗语入诗,饱含感情地描写了母亲对于自己的慈爱与呵护。
安于清贫不愿为官
孟郊出生一个家境贫寒的小吏之家,所生活的时间为中唐时期。
经历了盛唐之后的安史之乱,唐朝已元气大伤,朝廷也没有了中兴的愿望,官场上也一扫盛唐的清明,转为污浊,而民间经历战乱之苦后,百姓生活愈发艰难。
此时的文化氛围,也大不如前。
盛世诗、乱世文的特点,在中唐时期表现得极为明显。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时代,已成昨日辉煌,但盛唐时喜诗的风尚,在极少数人中依旧延续了下来。
而承接盛唐喜诗重诗的,在中国文学史中,最负盛名的则当数孟郊了。
盛唐之时的文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诗书文章入仕是几乎所有文人的理想,而且诗文一途与为官一途并不冲突,甚至还是相合的。
因为,当时的为官之人本都是文士出身,让官场反而成为文化氛围最为浓郁的地方,我们所读的许多盛唐大诗人的诗作,往往都是来自于官场的唱和、仕途变迁与送别之作。
可历经了时局的变化之后,中唐时期,文与仕却遇到了相互分割的巨大变化。
文途归文途,仕途归仕途,两条路之间,泾渭分明。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官场上的官员中许多已不再是以文入仕,而是重新回到了初唐及以前的贵族豪门手中,自然令官场中失去了文气;其二,大小官员的堕落与腐化,让官场已为文人所不齿,自然不愿意与之沆瀣一气。
孟郊沿承了以前文人的清高与孤傲,再加上自己本身性格方面又内向而冷僻,对为官场更为排斥,自然也就失去了以文入仕的念头。
关于这点,我们从一则孟郊少年时期的轶事便可探知一二。
据说在他小时,一次家乡受灾之际,恰巧路过一酒楼,见堂中县官正在招待钦差大吃大喝,心中既痛且怒,便进入准备将此钦差羞辱一番。
针对钦差以为他是乞丐讨食,出了“小小猫儿寻食吃”一联,孟郊则以“大大老鼠偷皇粮”相对,讥讽他们身为救灾官员,却用救灾款满足口腹之欲。
正是因为他自小便看透了中唐官场的黑暗与贪腐,连入仕科举都不愿意参加,或是为了回避此事,他竟以游学的名义,辞别母亲,远走他乡。
对于家境如此贫寒的孟郊,为何偏要耗资出游,历史上一直颇有争议,且并无定论。
其实,历史上文人出游,不外乎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四处游历,以增长见识;二是外出寻访名师求教,是为游学;三是外出寻找赏识之人以推举自己做官,是为游宦。
当然,也有些富家子弟,纯粹为了游山玩水,图个陶冶心境的,谓之游冶。
这四种情况,其实用在孟郊身上,都不合适。
他自幼读书学诗,而且好诗如痴,但是,一直到青少年时期,他的生活都局限在家乡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身边并没有与之唱和之人,也没有在诗文方面堪与他匹敌之人,自然生出了一种孤独的感觉。
他一直崇尚盛唐时期的李白等大诗人的生活方式,通过四处游历,结识其他的诗文才子,彼此之间可以诗文相和与往来,可以说是以文会友吧。
在此之中,对于孟郊来说价值最大的,就是可以提升自己在诗文方面的创作能力,甚至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以诗扬名。
孟郊不屑为官,但却极为重诗。作为旧时代的文人,他在诗文方面也有自己的野心与抱负,那自然就是将自己的诗文传扬出去,让自己也成为天下闻达的知名诗人。
要做到这一点,困在家里是不可能的。
而唐朝几乎所有的诗文大家,其早期的扬名,莫不是通过到处周游,吟诗作赋,从而引发诗文广泛传播,自而扬名天下。
但孟郊与其他许多诗人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他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不同、身世家境不同。
所以,孟郊的游历是属于穷游的类型,一路节衣缩食,风餐露宿,极为辛苦。
当他游历到三峡的时候,还曾写下他的诗作中为数不多的长诗《峡哀》,以咏三峡的名义,来诉说自己人生的曲折与不幸。
关键是,当时真正有才的诗人大家并不多,一二十年下来,最终也不过结识了被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以及同时期的诗人韦应物两人。
为慰母意三次应试
孟郊的游历,一直持续到了他40岁的年纪。
岁月蹉跎,光阴似箭,此时的母亲也已进入暮年,眼看着儿子生活无着,若是自己撒手人寰,这个只会吟诗作赋的儿子,却如何生存?
他又能以何为生呢?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务不了农、做不了工,唯一的谋生途径,只能走科举入仕为官之路。
当初无视自己与家庭,只一味地出游,多少有些少年血性,可此时的孟郊已至不惑之年,再加上多年的游历并无所得,也没做到以诗扬名,他不得不回归到现实,开始着眼于生活问题。
加上年迈母亲的苦苦相劝,最终还是狠下心来,走入他一直厌恶的科举考场。
公元791年,41岁的孟郊在家乡湖州参与了乡试,成为贡生,走出了科举入仕的第一步,放榜之后,母亲极为开心,还专门杀鸡宰鹅为他的庆祝。
而孟郊心中却五味杂陈,想不到自己一生的坚守,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打败,诗书文章沦为入仕做官的入门工具。
不过,见到了母亲的欣慰之后,他也坦然了,无论是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还是为了照顾母亲的想法,他唯有将此路坚持走下去。
公元792年与793年,他以湖州贡生的身份,连续参加了两届的京城会试,却连续两次均以落榜告终,这种打击让孟郊一度心灰意冷,甚至产生的放弃的想法。
他虽然在诗文方面有极深的造诣,但当时的会试主要考的还是些针对时事的策论政论,这方面显然并非孟郊的强项,于是,在连续两次落榜之后,他开始研习起这种应试文制。
在第二次落榜的三年之后,孟郊自认策论类文章已得心应手,才参加了当年的礼部会试,并得以进士及第,算是一只脚都已踏入中唐仕途之中。
欣喜之余,孟郊首先想到了便是在家中苦苦盼望他高中的老母亲,于是,连忙离了京城,赶回老家,准备向母亲报喜。
在途中,他带顺便写了一首《登科后》的诗,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其中广为传诵的两句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隐于仕途虚于政事
46岁才进士及第的孟郊,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为他开心,也自觉欣慰不已,可这种一时的喜悦一过,他竟又忘了为官之事。
因为按照当时的科学入仕的体制,考中进士之后,并不是就能直接进入仕途为官的,还需要经过朝廷的铨选。
有了进士身份,按照当时的政策,虽然没有为官俸?,也是一方名士,再加上有持地农民田产归附一说,家中的日子倒也稍稍好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母亲并未做太多催促,而孟郊本人对于为官一事也懈怠起来,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
公元801年,孟郊已经51岁,母亲看他以一个进士身份,依旧每日在家中闲散,便劝他前去参加朝廷的铨选之试。
孟郊再一次因为母亲的缘故,动身去了洛阳,并参加了铨选,此选通过之后,他得到了一个令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小官,即溧阳县尉,较七品县令还要低上两级。
或许是孟郊自视高才,看不上这个九品小官;又或是孟郊本就无心为官,为了慰藉老母及图谋生计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孟郊到任之后,事务极为懈怠,基本处于无为的虚职状态,每日里便在溧阳城附近的山林之中抚琴吟诗,安享清闲。
当时的县令也知道他的秉性,对于他那份专属于诗人的浪漫而不务实事的行为也并不特别在意,可县衙中的事务总归要有人做。
折中之下,县令倒也想了个万全之策,托关系找了个人来顶替他的工作,只分他一半的俸?。
这样一来,名义上的县尉仍是孟郊,而真正做事的却是他人,虽分了一半俸?出去,最起码什么都不做,孟郊还有留下一半用于养家糊口。
可即便这样,孟郊还是在3年之后,选择了辞官。
由此,看来,他的确是不想为官,这种违心之事,让他太过于痛苦。
两年之后,非常了解他性格喜好的一位朋友,给他在洛阳找了份俸?还算不错的闲差,既没有事做,又可以保障安稳的生活,再加上好友的邀请,孟郊碍于情面才选择携妻赴任。
自此,他便在洛阳安顿下来,直至终老。
结语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最为鼎盛的时代,但仅限于初唐与盛唐时期,那时不仅诗人众多,而且灿若繁星,但到中唐时,诗风跟国力一样,快还衰落。
就在这个诗风已经衰落的中唐,孟郊却凭着他独特的诗风、绝世的文笔,在如暗夜般的中唐诗坛上,光芒闪耀,一时无二。
人们对孟郊诗歌的定位,往往比照盛唐时的诗圣杜甫,因为,结合他自身的长期生活困顿,以及对朝政与官场黑暗的认知,他自觉地将自己站到了底层民众的阵营,所以,他的许多诗歌并非专注于自我生活与心境的描述,而是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的辛劳与艰苦。
孟郊作为一介文人,他却与传统的旧式文人有着巨大的区别,一生都未曾真心想着为官入仕,也没有太多儒家诗书文章、达济天下的大志大愿,他更像是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与陶潜隐入田园不同的是,他时而隐于田园,时而隐于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