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怀是中国人的传统,是因为人离乡贱,也是因为那难以割舍的人和情感。
也是由此,孟郊的《游子吟》才能直击人心,引起太多人共鸣。
在今天,《游子吟》能在教材里出现,在节目中反复吟诵,可谓经久不衰。
我们对这首诗耳熟能详,但对诗人却知之甚少。
真实的孟郊半生蹉跎,他经历过人情冷暖,见惯了民间苦难,写的作品透着股寒意,被叫作寒号鸟,被称为诗囚。
而母亲则是他心里最深的柔软,漂泊在外时,那份挂念是孟郊坚持下去的动力。
写下《游子吟》时,孟郊快50岁了,他的第三次科举也终于进士及第。
50而知天命,大概率人生就是如此,很难再改变。
所以这个年纪的范进中举,是立马疯了;而孟郊想到的,却是报答自己母亲。
母亲的挂念,是孟郊一生少有的温暖,使其有着强大的内心。
1、可敬母亲
公元751年,孟郊出生在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他是孟家的长子,后来又有了两个弟弟。
彼时,唐王朝陷入了安史之乱中,但也主要集中在中原及其北方,所以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个小家庭的温馨和谐。
可当安史之乱结束时,但这个家庭却是惨淡的,因为孟郊的父亲去世了。
唐代风气开放,对于女子改嫁也没有太多苛责,但孟郊的母亲裴氏却选择了守寡。
一个还年轻的妇人,却选择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这份对丈夫的忠贞应该是曾经的爱情在作祟。
- 烈女操
-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 贞女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梧桐叶相守终老,鸳鸯鸟生死相随,贞烈的妇女会为丈夫守节,孟郊说的是自己母亲。
自己少不更事时,父母举案齐眉的相处给了孟郊很深的印象;长大后,也会期待这种琴瑟合鸣的爱情。
也是如此,孟郊才会写出《烈女操》,赞叹这种坚贞不渝。
在《烈女传》中有位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习,三次搬家的故事,成为美谈。
而孟郊的母亲也不遑多让,为了儿子成材也是尽心竭力。
劝学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裴氏因材施教,用石头要击打才能冒出火花,来告诉儿子要学习才能掌握知识。而且应该趁着年轻努力,因为人不可能永远少年。
孟郊的这首《劝学》也是有感而发,毕竟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望子成龙。
一名坚贞不渝的妇人,一位敦敦教导的母亲,这样的形象,怎能不让人敬服。
2、无限支持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的教导,本来会束缚住远行的脚步,但母亲的理解,让孟郊没有了丝毫顾虑。
长大后的孟郊四处云游,拿着母亲给予的盘缠,游山玩水,甚至是在河南嵩山隐居,好不惬意。
母亲对孟郊也只是无限包容,只要儿子开心就好。
在游荡的过程中,孟郊结识了无数知己好友,其中最有名的是茶圣陆羽,和写诗的韦应物。
品茶谈诗,孟郊本可以安心享受文人雅士的待遇,但亲眼看到那艰难困苦中的百姓,他却无法做到无动于衷。
寒地百姓吟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贫苦百姓在漏风的房子里忍受寒冷,而富贵人家依旧在鸣钟奏乐,看到前者的死亡,也只是说声晦气。
孟郊无比寒心,想要改变,但他有的只是名气,没有能力,于是选择去参加科举。
彼时的孟郊已经40岁了,多年的惬意生活已经磨灭了曾经的学识,再有雄心壮志也只能无可奈何。
每年录取的进士不到三十人,太多的强力竞争者让其两次落榜。
本来孟郊已经心灰意冷,但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参加了第三次。
年幼时母亲的教导重上心头,他牟足了劲重新学习。
《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是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及第后,经吏部复试后授予官职。经历了这一阶段后,就实现了由民到官的阶级跨越,而作此诗,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畅快。
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本以为是自己大展拳脚的开始,却没想到这是自己最高光的时刻。
自己并不是门阀世家的子弟,导致进士及第后,在苦苦等待中, 才成为溧阳县尉。
《溧阳秋霁》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
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这个官当得并不顺心,俗事杂事太多,而且上官打压,下级掣肘,除了满头的白发,孟郊发现什么也没得到。
彼时上层穷奢极欲,平民饥寒交迫,这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阶级矛盾不会因为孟郊的同情而软化,他也只能自我放纵,郁郁寡欢。
儿子如此落寞,母亲劝导儿子辞官归家。
孟郊的母亲无疑是开明的,儿子游山玩水她支持,儿子奋发图强她支持,儿子放弃官职她也支持。
这样的无限支持,能够触动心底的那份温暖,大概就是母爱吧。
3、心底柔软
古时候车马很慢,孟郊一离开家乡,就是数年之久。
游子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萱草是古时候的忘忧草,孟郊在离开的时候将其种下,希望能来减轻母亲的思念。
母亲天天在大门口等待,却见不到萱草花开,愈发想念儿子。
在夜深人静之时,在孤苦无依时,孟郊也会想起那远方的老母亲。
回忆起临别时母亲的反复嘱咐,孟郊忍不住抚摸起她一针一线织成的衣裳。
年轻时,选择离家是少年心性;年长后离家,选择离家是生活所迫。
母亲不会阻拦,只是在织机前默默操劳,赶在游子离开前制成衣裳。
想要游子早些归家,所有的不舍都在临别的唠叨声中。
50多岁的时候,孟郊才彻底安定下来,想要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
可彼时,老妇人也已经70来岁,在古代也算是高寿。
也就是几年后,老母亲就撒手人寰,这让孟郊无比心伤。
秋怀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
触绪无新心,丛悲有馀忆。
讵忍逐南帆,江山践往昔。
在夜深人静时,独自一人的孟郊会不由自主地痛哭。
拿起曾经织成的衣裳,种种回忆涌上心头。
不禁悔恨起来,自己在外漂泊太久,没有好好报答母亲。
母亲的挂念,是孟郊远游时的温暖,而如今,心底的那抹柔软却不再。
孟郊不再是游子,母亲也不用时刻挂念,但却已经物是人非。
曾经的《游子吟》有多真挚,而现在的孟郊就有多痛心,子欲养而亲不待,彻底击垮了这个60来岁的男人。
今天,很多人小时候就会背《游子吟》,但这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他们往往会忽视父母的付出,这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是觉得习以为常理所当然。
也许等到为人父为人母时,大概才会对《游子吟》有更深的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