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进取御边到平凉会盟,唐德宗对吐蕃政策为何在韩滉死后转变?

从进取御边到平凉会盟,唐德宗对吐蕃政策为何在韩滉死后转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386 更新时间:2023/12/23 4:42:17

所谓时势造英雄,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大势所趋,非个人的力量所能抗衡。但以辩证的历史观看,英雄也可以造就时势。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历史上,名臣贤相数不胜数,但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一个大一统王朝对外政策的,却也不多见。

图丨文成公主

唐代安史之乱后,德宗时期的韩滉,就是这样一个扭转乾坤的英雄人物,他不仅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更关键的是,几乎以一己之力威慑全国各路军阀,系天下安危于一身。他的死,直接影响到唐德宗对外的防御政策,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不得不与吐蕃会盟。

韩滉集将相大权于一身,以自身的财税能力和麾下镇海军的强大军力,震慑国内其他军镇,使得唐德宗有能力在吐蕃侵犯时采取强硬对外政策

宋代文人欧阳修在他修订的《新唐书·韩滉传》之中,有这样的记载: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

能够在正史之中单独有自己的传记,韩滉对于历史的贡献自不用说。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韩滉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威望,在中国古代这个讲究集体,忽略个人的社会之中,几乎以一己之力保证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

图丨韩滉画像

安史之乱后,在郭子仪哥舒翰等大将的扶持下,大唐皇室重新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国内的局势似乎也变得和平起来。

然而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上,隐藏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动乱的先兆。中央朝廷的懦弱,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被各地军镇看得清清楚楚。军阀割据的局面已经在事实上形成,只不过碍于唐朝享国三百年的历史,在民间还没有形成改朝换代的契机。

换句话说,老百姓还没有彻底到过不下去日子的时候,唐朝李氏天子的概念也深入人心,造反是没有前途的。虽则造反不成,但军镇割据却已经由来已久,唐朝鼎盛时期执行的对外积极拓边的边防政策,使边关各大将手中掌握着兵权政权,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对中央政府听调不听宣的割据事实。

图丨唐末军镇割据

而这个时候的韩滉,也可以算作是割据军阀的一部分。《旧唐书》记载:

“建中二年(781)六月,“以浙江西道为镇海军,加苏州刺史韩滉检校礼部尚书、润州刺史,充镇海军节度使。”

在镇海军节度使任上,他编练新军,使得镇海军成为当时藩镇中军容鼎盛的队伍,《旧唐书》记载:

“及建中年冬,泾师之乱,德宗出幸, 河、汴骚然,滉训练士卒,锻砺戈甲,称为精劲。”

但与其他军阀不同的是,在拥有了割据的实力以后,韩滉并没有选择成为当地土皇帝,而是依然忠于大唐王室,也就是当时的中央朝廷。并且在此基础之上,以本身强大的势力对周围其他军阀形成压制作用,迫使他们也不敢太过分。

图丨韩滉文苑图

《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一段当时韩滉威压淮西军阀王韶的故事,当他得知王韶欲“自为留后,且欲大掠”之后,写信告诫王韶:

“汝敢为乱,吾即日全军渡江诛汝矣!”

其后韩滉入京为相,但镇海军节度使的官位并没有被罢免,形成了将相集于一身的独特地位,并借由自己的地位,带动当时另一个军镇大将刘玄佐一同进京。如此一来中央朝廷等于同时掌握了两大军镇的兵力,又有韩滉这个财税高手打理财政,可谓是兵精粮足。

图丨唐德宗李适

此时,吐蕃趁着当时国内大乱刚平,实力不足的的现状,屡次犯边,掠夺人口财税。于是韩滉上书,极力主战。唐德宗在韩滉的力挺之下,也就同意了对外进取御边的政策。

韩滉病故,以他为纽带的国内统一力量轰散,各路军镇随时可能造反,国家主要矛盾由外转内,迫使唐德宗不得不在优势的地位下与吐蕃谈和会盟

通过前文不难看出,德宗时期的唐朝中央王朝,实际上境况非常不好。在外有吐蕃等外部势力的侵扰,在内国内藩镇割据,又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泥淖,百姓根本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在这种情形之下,韩滉带着镇海军节度使入朝,以及被韩滉个人威望和威逼利诱双管齐下,拐带进朝廷的宣武镇节度使刘玄佐一同进了朝堂。从原本潜在的割据军镇,变成了中央王朝的有力守护者。

当时的唐朝,财富重地在东南,各路军阀却在中原或者是边疆。韩滉和镇海军地处于东南和军镇之间,不仅震慑军阀,使其不敢乱动,更是保障了唐朝东南财富通过漕运进入长安洛阳的运输线。

图丨唐朝东南财源补给箱线

打仗靠的就是军队和钱,军队有了,财税来源也有了保障,朝廷对外政策,自然就有了强硬的底气。

可由此也不难看出,这种底气不是来自于朝廷本身,而是韩滉一力经营之下的产物。等到韩滉一死,强大的镇海军集团失去了统领,立刻从朝廷的拥趸,变成了军镇势力的一部分。

被韩滉带进朝廷的刘玄佐更不用说,本来势力还颇为强大的中央政府,顿时失去了军事上的支柱。财税方面,不同于韩滉杰出的财政能力和胸襟,其继任者不仅没有韩滉的能力,而且还因为私人的恩怨互相扯皮,严重损伤了当时中央王朝的财政来源。

图丨韩滉的死让镇海军集团沦为军镇势力

《资治通鉴》记载:

“初,窦参为度支转运使,班宏副之。参许宏,俟一岁以使职归之,岁余,参无归意;宏怒。 司农少卿张滂,宏所荐也,参欲使滂分主江、淮盐铁,宏不可;滂知之,亦怨宏。”

作为国家财政主管的度支转运使和副官不合,为了权力互相敌视,为此培植党羽,如此局势下,财政能好才怪。

综上,韩滉一死,唐德宗不仅失去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经济上也同时陷入困境。此时唐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迅速的从国内国外的矛盾,转移到了国内中央政府与军镇之间的矛盾,没有了韩滉的镇海军震慑,各路军镇随时可能造反,安史之乱有可能再次上演。

图丨安史之乱军镇割据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唐朝对外政策突变,也就是必然选择了。

韩滉死后唐朝对外政策的转变,体现出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家管理体系崩解的实质,中央王朝的运行只能依靠杰出人物的个人魅力,这种“人治”注定无法长久

从当时的影响来看,韩滉死后,唐德宗尽管迅速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求尽快的将镇海军收归国有,减轻韩滉之死给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从其后局势的发展来看,显然是收效甚微。

《资治通鉴》记载,韩滉病故后,唐德宗立刻下诏:

“分浙江东、西道为三:浙西, 治润州;浙东,治越州;宣、歙、池,治宣州;各置观察使以领之。”

实际上,就是将曾经隶属于韩滉的镇海军分散,以求收归国有的办法。但这样一来,不管成效如何,实际上将原本在各军镇之中实力领先的镇海军战斗力瓦解了,不足以震慑其他军镇,从而加速了唐朝中央政府统治区域被蚕食的过程,并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图丨唐朝军队

从对后世的借鉴意义来看,韩滉生前和身后,唐朝对外政策迫不得已的迅速转变,至少证明了一个道理。

当国家行政权力的体系被破坏之后,如果不能迅速的重建统治体系,而将天下的安危系于一个杰出的人物的话,这种权力体系是极不稳定的。要么就如同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权夺位;要么就算这个人如韩滉一样,才能盖世,也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一旦有个意外,国家将有一次陷入糜烂之中。

图丨王莽画像

再往深了说,就是“人治”永远不如“法制”,这并不是说“人治”的效果一定不如“法制”好,实际上法力不外人情,单纯的依靠固化的体质或者法律来解决问题,当然也会有种种缺陷,但其有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好处就是延续性。

即体制内,个人的存在不会显得那么重要。体制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让统治机构有一个底线存在。依靠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或者说靠着贤明的君主,杰出的大臣来统治天下,固然好的时候会很好,但烂的时候,也会很烂。

图丨唐朝统治机构

更重要的是,以韩滉为例,一旦杰出人物死去,那么国家政策就很容易出现反复,因为人跟人是不同的,就算双方都是忠臣义士,其执政理念也不尽相同,人亡政息几乎是必定会发生的事情。

显然,这样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结语

综上,唐德宗时期对于吐蕃等外部势力前后不同的应对政策,跟韩滉这个杰出的历史人物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因为其系天下安危于一身的特质,在韩滉活着的时候,大唐就兵强马壮,经济也能保障边防政策的稳定。

而韩滉一死,那些以他为纽带的各路势力迅速瓦解,唐朝中央政府的主要矛盾一下子从外部矛盾转移到了内部,对外政策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通过这段历史事件,我们现代人至少能从中看出古代“人治”不如现代“法制”的原因所在,一个健全的国家体制固然会存在种种问题,但至少能保证国家的安定繁荣,而这,又是一切内外政策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民间传说唐朝宰相韩滉,是孔子门徒子路的转世,这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韩滉,孔子,宰相,仲由,唐朝

    话说公元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七月,韩滉官拜宰相,次年更是被封为晋国公。虽然韩滉官居高位,心里却并不满足,萌生了不轨称帝的念头。韩滉心里这个隐秘的念头,又是怎样被外界知道的呢?这位大唐宰相又是如何和孔子门徒子路产生交集的呢?我们就来了解他的故事。韩滉,字太冲,是宰相韩休的儿子。此人博雅多才,工于书

  • 【滨州百名历史人物】“邹平郡公”段文昌

    历史解密编辑:滨州日报标签:段文昌,滨州百名历史人物,节度使,宰相,邹平郡,韦皋

    段文昌(773-835),字墨卿,又字景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段志玄的玄孙,今邹平市明集镇段桥村人。段桥村得名,传说是段文昌或者其子段成式为家乡父老修桥而得名。一、段文昌生平段文昌出身官宦世家,高祖段志玄是唐朝开国元勋,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陪葬昭陵。其祖父段怀皎,赠给事中。其父亲段谔,任江陵

  • 拳打李道宗:大唐最牛铁匠,为何被吓得16年不敢出门

    历史解密编辑:闪子安搞笑标签:南唐,尉迟恭,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拳打李道宗

    尉迟恭原本是刘武周手下猛将,在与唐军的作战中,数次将唐军打得溃不成军。武德三年投降了李世民之后,就成为其麾下的头号猛将。尉迟恭在李世民手下如鱼得水,在李世民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尤其是扫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势力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尉迟恭真正进入李世民的核心圈,是在“玄武门之变

  • 李世民是怎么得到尉迟恭的?秦琼和李道宗发挥了大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世民,尉迟恭,秦琼,李道宗,尉迟敬德,唐太宗,军事制度

    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得力干将和铁杆追随者,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跟随在李世民身边的,他和李世民身边的大部分武将一样,都是在后来投到李世民这边来的。尉迟恭年轻的时候只是一个打铁匠,并没有什么出息,如果不是隋末的乱局,他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一个打铁匠,娶妻生子,平凡的过完一生。但他生活在隋末群雄并起的时代,尉迟

  • 大唐皇室八大名将,李道宗排第三,前两人拿下半壁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洪都烟客标签:李渊,南唐,唐朝,李道宗,节度使,李孝恭,李世民

    唐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如果李氏宗族之中无法诞生人才的话,显然也是不能压制手下那批能臣猛将的,尤其是精锐的核心部队;现在来盘点下唐朝李氏宗族诞生过的八位名将吧。TOP、8 李皋李皋是唐太宗李世民五世孙、曹恭王李明的玄孙。曾任多地刺史,所至有善政。后来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联合

  • 重识薛家(二四)长孙无忌和李道宗都不是被烤死的,传说来自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李道宗,长孙无忌,朱高熙,朱高炽,朱瞻基,朱棣

    在薛家将系列故事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是讲反派人物李道宗之死。情节发生在《薛丁山征西》的故事篇章中,背景是李道宗陷害薛仁贵失败,薛仁贵便在征西大军开拔之前拿李道宗祭旗。小说中设定李道宗是皇族,与唐太宗李世民关系密切,所以受到李世民庇佑。李世民说李道宗是王爷,不能刀父加身,劝薛仁贵放过李道宗。程咬金出了个

  • 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她出嫁吐蕃时,李世民是心甘情愿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李道宗,李世民,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吐谷浑

    公元641年,唐朝贞观十五年,著名的文成公主奉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远嫁吐蕃,开始了中原王朝和藏地的和亲之旅。而她也将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对于文成公主的这次和亲,现在比较公认的定义是: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

  • 重识薛家(十一)李道宗提出奇袭平壤城,为何唐太宗没有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唐军,李靖,李勣,薛家,唐朝,隋朝,李道宗,李世民,平壤城,唐太宗,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御驾亲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并未达成灭亡高句丽的战略目标。后世历史学者们将这个作为贞观年间的污点,认为是李世民在战争中少有的失败。而李世民后来也引为憾事,认为自己没有能抓住机会一举达成战略目标。从两唐书的记载来看,当时唐朝对高句丽在战略上形成压制作用,是有机会一举灭国的。

  • 唐朝开国功臣李道宗为何骂声一片?影视剧的又一大骗局!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李道宗,薛仁贵,唐朝,李世民,张士贵,李治

    唐朝开国功臣李道宗为何骂声一片?影视剧的又一大骗局!我觉得李道宗一定是憋屈死的,而事实证明他也极有可能因为憋屈而死。唐高宗永徽四年,他受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案的牵连,被流放象州(广西柳州附近),途中病逝。但是如果李道宗泉下有知,最让他憋屈的一定不是这事,而是我堂堂大唐开国功臣却因为他被莫名其妙地被后

  • 最悲催的配角:正臣李道宗给薛仁贵做了陪衬,还被说成了奸佞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胆大的小虫标签:李道宗,薛仁贵,李世民,尉迟恭,长孙无忌,李渊

    现在的历史剧都喜欢强行洗白历史人物,李道宗算是个比较倒霉的例外存在,没有主角光环就算了,还成了衬托主角光辉形象的大反派,例如热播剧《薛仁贵传奇》,为了衬托薛仁贵的官场不易,硬是把李道宗演绎成是一个睚眦必报、心胸狭窄的奸佞小人,在军队排挤薛仁贵、还诬告陷害差点要了薛仁贵的小命。李道宗要是知道被后人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