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浩瀚的长河之中,牛人辈出,聪明绝顶的人也是数不胜数,刘晏就算得上一个。
风流天子李隆基
神童刘晏,少年成名
我想,不少朋友都读过《三字经》,里面有一篇是这么说的: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这里面的“刘晏”就是今天咱聊的主人翁。这里面的“举神童,作正字”,其实是一段颇有意思的故事。
开元十三年,李隆基在泰山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封禅大典。所谓的封禅大典,就是说皇帝自我感觉良好,脸皮比较厚,觉得自己的功绩惊天地、泣鬼神,所以,要向上天告知。到了开元中期,李隆基已经飘到了新高度,举行此类大典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封禅大典结束后,负责礼仪的官员向李隆基奏报,说是附近有一个名气很大的神童,方才七岁,要向皇帝呈报《东封书》。李隆基闻言,自然非常高兴,立即接见了刘晏。还别说,这篇文章虽然是马匹软文,但出自一个七岁孩子之手,确实了不起。李隆基龙颜大悦,当场授官,封刘晏为秘书省正字。
李隆基很会玩
这是个什么官呢?唐朝时期,秘书省管着史馆,负责编修国史,所谓的“秘书省正字”就是指校字员,负责校对藏书中的一些错误。虽然官职不大,但也算是步入仕途了,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可谓是求之不得。我未完全考证,大约,刘晏应该是唐朝步入仕途最早的官员了。
但是,刘晏的仕途并不顺畅,由于性格原因,他时常遭到陷害和排挤,长期游走于祖国的艰苦地区。不过,智商高终究是智商高,刘晏表现出的非凡理财能力,使他成为朝廷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刘晏
一场礼让,刘晏意外当上帝国宰相
李豫登基后,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大唐帝国依旧危机四伏,资质平庸的李豫真的有些手足无措。很快,他决定起用刘晏,任命他为京兆尹、户部侍郎、御史大夫、度支盐铁转运使。这个任命,可真是香饽饽一箩筐,都是要职。不过,刘晏的反应却令人出乎意料。他给李豫上了一道奏疏,准备来个现实版的孔融让梨。他欣赏颜真卿,也怜惜颜真卿,决定把户部侍郎让给颜真卿做;同时,他推荐平叛有功的严武出任京兆尹,自己仅仅留了一个国子祭酒的职位,这是一个虚职。
李豫
这次辞让,本意是什么,咱们不能妄加揣度,但却造成了一个客观事实:感动了李豫。其实,翻看史书,我个人对李豫是没什么好印象的,不过,他倒是继承了家里多愁善感的基因,哭完鼻涕,他觉得应该给刘晏更多的信任,于是拜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只是,好景不长,板凳还没坐热,刘晏再次被贬为太子宾客。
皇帝差点饿肚子,刘晏再次出山
没过多久,皇帝李豫坐不住了,因为京城马上要断粮了,再不想办法,恐怕连皇帝也要饿牙。有些朋友可能会犯嘀咕,关中之地,沃野千里,怎么会缺粮呢?这个真不奇怪,唐朝从建立开始,关中的粮食就经常不够吃。别说唐朝,隋炀帝当年营建东都洛阳,也有粮食因素的考虑,因为洛阳水系发达,可以把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运输进京。一直到李隆基时期,唐朝的皇帝每年都会去洛阳住上一阵子,因为关中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当时的皇帝被戏称为“就食天子”。那么,既然关中缺粮,李豫为什么不效仿先人,前往洛阳就食呢?我觉得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力问题,不要觉得皇帝动动龙体是一件容易的事,花费是非常巨大的,大乱之后,朝廷财力有限,皇帝很难再随意东巡;二是大乱的后遗症,安史之乱期间,洛阳几经易手,战况激烈、毁坏严重,要想恢复到战前,以朝廷当时的财力而言,几无可能。所以,李豫在关中饿肚子,他只能想其他办法。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就这样,面对吃不饱肚子的危局,李豫最终再次起用了刘晏。聪明人终究是聪明人,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到了人家手里,三下五除二就捋顺了。那么,他是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第一步:整顿漕运弊政。
一直到现在,水运的成本都是比较低的,更何况在唐朝,那个时候,陆运的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要想提升运输效率,彻底解决关中缺粮的难题,把漕运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以往的漕运,弊端丛生,一般都是从民间抽丁,要命的是,就连干粮也得百姓自己解决,不用说,这种事情肯定属于苦差事,人家能来就不错了,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刘晏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把民间抽丁的模式改成了彻底官办,官府出钱来办漕运,雇佣百姓当差,而且,薪水还挺诱人,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两种模式高下立分。以前死气沉沉的漕运,顿时焕然一新,码头上干活的人,再也不磨洋工,变得火热朝天。
征发民夫
第二步:解决技术难题。
水运虽然成本低,可危险系数却不低。我想,大家都熟悉一个成语:中流砥柱。这里面的“砥柱”实际上是指一座山,当时的黄河可没现在这般温顺,到三门峡一带,水流十分湍急,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故。所以,以往的运粮船,走到这段河往往都比较害怕,吃亏次数多了,大家也就不再冒险,而是采用一个笨办法:把粮食卸下来,走陆路,跨越这段危险河段再装船。可是,这么一来,不但运输效率大大降低,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晏绞尽脑汁,最终确定了方案:造大船,组编队,雇纤夫。船大了,抗风险能力自然上升,加上编队统一指挥,可以相互支援,同时,岸上还要有纤夫的力量干预,遇到险情时,可以使船不至于偏离航向。事实证明,这个办法非常好用,简直是一举成功。事情做到这一步,原先冷嘲热讽的人变少了,佩服的声音变多了。
唐朝漕运示意图
第三步:分段管理,杜绝安全隐患。
关中地区,遥处西部,想把江南的粮食运到关中,绝非易事。长江、扬子江、黄河、汴河、渭河等河段,水文情况都比较复杂,如果让一条船从长江一直跑到渭河,那么不仅对船的要求很高,对水手的要求也很高,再厉害的水手,也不可能把那么长的航线水文状况摸得一清二楚。鉴于此,刘晏想出了分段管理的办法。
具体说来,就是让水手们只在自己熟悉的航段航行,到了下一个航段,由新一批水手接手船只,再航行到下一个航段。如此一来,漕运效率提高了,安全系数也有了保障。刘晏主政漕运期间,竟然没有一例航运事故,堪称奇迹。
可以这么说,终唐一朝,长安之所以稳坐都城之位,刘晏功不可没。要不然,连皇帝都要饿肚子,何谈稳定一说呢。只是,刘晏虽然聪明,但却没有善终,后来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令人惋惜不已。好了,关于刘晏,咱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如果您对刘晏的其他事迹有了解,或者有兴趣,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