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寿的医生,医术医德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财,因此他很早就立志为医,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的研究。
孙思邈自小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七岁时就能每天背诵千余字,被人称为“圣童”。兵荒马乱的年月也没有影响他每日博览群书,20岁时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也从此时起,孙思邈开始为乡邻治病,从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
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只要前来求医的人,孙思邈皆平等相待;他外出诊病时,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辛劳;诊病期间,他认真负责,全神贯注,不草率行事;治病后,更不借机索要财物,受取高价,因此很快在民间声名鹊起。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听闻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就想请他出任国子博士,孙思邈却无意于仕途功名,最终婉言谢绝。见国事纷乱多端,他干脆隐居于太白山中,一心致力于医学的研究。
孙思邈隐居后,一方面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著作;另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潜心为人治病。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月未能分娩,太医们束手无策,大臣徐茂功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孙思邈就向宫女细问病情,然后用一根金线系在皇后的右手腕上,自己捏着线的另一端,开始“引线诊脉”。
诊完脉后,孙思邈吩咐宫女将皇后的左手扶近竹帘,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阵颤抖,紧接着就感觉腹痛不止,顺利产下了婴儿。唐太宗大喜,欲留孙思邈在朝中执掌太医院,但他不愿在朝为官,立志要漂泊四方为天下百姓舍药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他虽身留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又年轻有为,高宗立即应允,随后就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
上元元年,孙思邈称年事已高,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黄金良驹,更将已故鄱阳公主的宅邸赐予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皆以对待师长的礼仪来侍奉他。
孙思邈一生对古典医学有着深入的研究,晚年隐居京兆华原的故里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仍然手不释卷。唐永淳元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为子孙留下遗嘱:要薄葬,不焚烧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
关于良医的诊病方法,孙思邈做出了这样的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将军上阵般赳赳的自信;“心小”是诊病时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有制敌先机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对民间验方的重视,使得孙思邈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十分精通,更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可谓创造了多项中医学的奇迹。
孙思邈所著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