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少年才子,位极人臣,却一朝被贬,二十余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一生可谓坎坷,但他是个十足的乐天派,用壮丽的诗篇和豁达的心态与世俗抗争,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
一、意气风发少年郎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其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于其父迁徙之后。刘禹锡长大后,十九岁开始游学长安,在这里除了饱读诗书外,也与一大帮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相互切磋,逐渐成长为一位学富五车的有志青年。
793年,21岁的刘禹锡走进考场,顺利考中了进士,和他同年中进士的还有柳宗元。进士是精英中的精英,每年考中人数极少,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唐朝诗人孟郊46岁时得中进士,非常得意,赋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白居易28岁进士及第,忍不住写诗自夸:“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刘禹锡考中进士才21岁,可谓少年成名。接着,刘禹锡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可谓风光无限。在京城这个繁华富贵地,这位青年才俊心中想的不是如何享受生活,而是期待一个能在朝堂上发光发热的机遇。
初进官场的刘禹锡热情洋溢,关心时政,责任感爆棚。此时,恰逢王叔文发起了革新运动。这样改天换地的大事,他怎肯袖手旁观?王叔文很器重刘禹锡,任命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管理国家财政。刘禹锡不负所望,提出了很多革除时弊的建议。刘禹锡、柳宗元和王叔文等人组成改革集团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王叔文
二、贬谪生涯豪情不减
刘禹锡原以为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但“永贞革新”运动因一直体弱多病的唐顺宗突然中风,口不能言,太子李纯一看天赐良机,立刻对支持改革的人大开杀戒。唐顺宗被幽禁,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至此,这一革新运动宣告失败。
唐宪宗李纯
第一次被贬之地是朗州,将近10年。本是被贬到了连州(今广东清远连州)任刺史,一些媚上的大臣认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敢参与这么大的运动,简直不知天高地厚,于是上奏皇帝要求重罚。结果,刘禹锡又被贬往朗州(今湖南常德)任司马。
刘禹锡性格豪爽开朗,但遭此打击难免郁闷。他一度将佛教作为精神寄托,频繁出入寺庙,与僧人接触,写下《汉寿城春望》: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沮丧让人消沉,还是一笑而过吧!慢慢地他的心境发生了变化,阳光刚健的诗风替代了郁闷灰暗之气,比如这两首《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朗州,除了写诗,刘禹锡还多方搜集民间歌谣,细心揣摩,学习它们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这些当地民歌由于刘禹锡的整理创作,很多得以保留下来。
朗州可以说是刘禹锡的创作基地,刘禹锡流传于世的诗歌有800首,在朗州就创作了近200首。原以为有可能就在此地终老,因为唐顺宗曾说过:“纵缝恩赦,不得量移”。没想到,815年(元和九年)腊月,他接到了命返回长安的诏书。
朗州刘禹锡塑像
刘禹锡是与柳宗元等参与“永贞革新”的人一起被召回长安的。十年了,流落在外的刘禹锡再度归京,心情真是无以言表。兴之所至,他应邀与友人前往玄都观踏青游玩。重游玄都观,刘禹锡诗兴大发地写下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人说他把那些新长出的桃树比作朝中新贵,于是权贵们第一时间就将它上传到了皇帝那里,附件自然是罗列的密密麻麻的弹劾理由。皇帝也不客气,接着贬。
这第二次是要贬到地广人太稀、民众总共还不足五百户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好友柳宗元听到后很担心,因为他知道刘禹锡是个独子,他贬到哪里,老母亲就得跟到哪里。当时,刘母已经80岁高龄,实在无法再经受长途颠簸。于是立即上奏:“播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并表示愿意和他交换贬所,替他去受这个过。真是好兄弟!御史中丞裴度也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皇帝了解了实情后,改贬往连州。
有了之前贬所的经历,刘禹锡已经几乎没有负面情绪了,但好友柳宗元天天写诗抱怨,最终死在了柳州。刘禹锡悲痛地料理完柳宗元的后事后,将柳宗元的小儿子带回自己家中抚养成人。知音难觅,这样的友情更是世间少有,他俩对于彼此来说是幸运的。
柳宗元
刘禹锡再度来到连州,在这里待了近五年,直到他的老母亲病逝,他服完丧才得以离开。之后又被贬往夔州(今重庆奉节)。
在夔州,当地人靠淘金为生。刘禹锡把自己化作淘金者,以他们的口吻,写下一首气势非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面对遭遇既不妥协也不沮丧,始终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在他的诗作中时有体现。在夔州待了近五年后,刘禹锡又到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千古名篇《陋室铭》就是在和州诞生的。至于和州知县怎么为难他才有此篇问世的故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刘禹锡不讨朝廷欢喜是千真万确的,否则他也不会被一贬再贬,达二十三年之久。
《陋室铭》
虽然多年被贬,但刘禹锡的乐观天性与豁达总能消解苦逼的现实。还好朝廷总算没忘了他,一纸调令把他召回了京城。回京途中在扬州时,刘禹锡与同去京城的白居易相遇,宴席上二人互赠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是其中一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再如:《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诗人的笔触是轻松的,竟然有种少年般调皮的小惊喜。
828年3月,刘禹锡再次来到了玄都观故地重游,受了23年的贬谪,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他情不自禁地提笔《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此篇又一次被外放为苏州刺史。虽在在边远的贬所,但他仍是光亮的黄金,“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这种乐观、旷达与豪迈,积极向上的力量以及对于生命的热情千百年来感染和鼓舞了多少人。诗豪”之名应当之无愧!
三、诗人评价
刘禹锡为什么被称为“诗豪”,从同时代的和后世的诗人的评价中可知其中缘由。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白居易
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胡震亨:“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
结 语
生活给我以痛,我却一笑而过,刘禹锡的一生有波峰有低谷,低谷长达23年之久,漫长的岁月里他的作品开阔明丽,他的淡然与乐观让人敬佩。晚年终于过上了云淡风轻的日子。
人生路上,有晴天丽日,也有风雨兼程,顺境也好,逆境甚至绝境也罢,我们没有选择,也无法躲避。但至少,可以调整心态,淡然处之,顺境时不傲娇不忘乎所以,逆境时将磨砺看作成长,绝境时不慌乱,像刘禹锡一样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峰回路转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