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域陷落
公元七五五年冬,为唐玄宗做得“胡旋舞”,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兵锋直指长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进攻的钲鼓惊醒了还沉浸于着“开元盛世”的大梦的唐玄宗。当凌厉的铁蹄踏破了夜夜笙歌的长安城,唐朝各个藩镇节度使的内心也开始躁动起来。自此,大唐再也没有锐意进取的气势。
公元七六三年,还在舔舐伤口的长安城又遭受了另一拨铁骑的侵袭。吐蕃,这个在唐太宗时期俯首称臣的高原部落现在也开始磨刀霍霍,准备趁火打劫。公元七九零年,趁大唐无暇西顾,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至此,在大唐手中控制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西域,被切断了和大唐朝廷的联系。“长安西去九千九百九十九里皆为唐土”,消散在了兵戈交击声中。
二、揭竿而起
奴隶制的吐蕃在西域横征暴敛,西域民众被其强制征收于其军民部落中,大量沦为吐蕃奴隶。作为当年丝绸之路的重镇河西也迅速凋敝。
苟且存活于吐蕃屠刀之下的百姓无一天不期盼大唐铁骑。然而东望王师又一年,却始终没能等到大唐的精兵悍将接他们回家。多少稚嫩孩童在年复一年的期盼中变成了耄耋老者。此时的唐廷深陷于藩镇、外戚和宦官的漩涡中难以自拔,又哪来的精力去管远在天边的西域。
对内贪图享乐,在外作战接连失利的吐蕃贵族对于西域各族百姓的压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吐蕃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终于在公元八四八年,忍无可忍的张议潮散尽家财,秣兵历马,举兵起义。而后在各地百姓支持下,连克肃州、甘州、伊州等地。
趁着吐蕃内部争权夺利之际,张议潮携沙洲壮士攻下沙洲,驱逐吐蕃。在和吐蕃作战期间,张议潮也心念大唐,他曾派出多支部队欲向唐皇禀报其战果,可惜绝大部分信使都被淹没在了滚滚黄沙之中。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在公元八五零年,有一队信使到达了长安,向唐庭禀报了这个消息。
失联了近七十年的西域在此刻又重新联系起来。“白日放歌须纵酒”、“漫卷诗书喜欲狂”,整个长安都沉浸在失而复得的喜悦中。大喜过望的唐宣宗祭祀太庙,以告慰先祖,而后封张议潮为沙洲防御使。但是除了形式上的奖赏,朝廷无力再向西域远征兵马援助这队忠心耿耿的归义军。
然而,孤军奋战的归义军继承了盛唐遗风。协同当地不堪压迫的百姓,四处出击,多次击败进犯的吐蕃、回鹘。最终在这片沙洲生根发芽。同时张议潮也在光复之地兴修水利,努力恢复耕种并重新制定唐律。“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被吐蕃摧残蹂躏的西域终于开始慢慢焕发生机。
三、壮志未酬
可能是当年安史之乱的教训太过惨痛,此时的朝廷却以削藩为首要目标,惶惶而不可终日。为了向朝廷表示忠心,张议潮接连派出其兄张议潭与自己赶赴长安作为人质。在失去了张议潮的领导后,归义军领袖在外还有强敌环伺之际内部开始争权夺利,张议潮时期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也被消磨殆尽。而且朝廷对于这股力量颇为忌惮,始终打压。最终没能实现张议潮的夙愿。
公元八七二年,张议潮没能看到大唐再现“万国笙歌醉太平”,只带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遗憾离世。
“河西沦落百年余,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一篇古诗,道尽了这位英雄的一生。张议潮少时看着这西域满目疮痍,憧憬当年大唐辉煌。他年轻时一直积蓄力量,暗结义士。
终于在年近半百时起兵,驱逐吐蕃,光复河西。却又在各种阻挠下,功败垂成。在大唐“开元盛世”落幕近百年,各路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下,张议潮带领的归义军独自奋战时,仍能心系远在天边的大唐,着实令人动容。
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强在起事时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却在功成名就后自立为王。而张议潮在历经生死,掌握大权后,仍然以光复大唐为己任,只身赶赴长安,甘为人臣。张议潮的赤血丹心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每当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义士揭竿而起,守护这古老文明。这样的故事,总是能让人热泪盈眶,激励我们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