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裴炎的形象,史学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认为他是毁了李唐的武后帮凶。以郭沫若为代表,对裴炎就行了彻底的道德审判,他以历史小说的笔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
在废李显之前,裴炎就曾经参与过太子李贤被废事件,在这两件事中,裴炎充当了武则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后,裴炎却坚持让武则天归政,并借由徐敬业谋反,公然发难武则天。结果被武则天以勾结徐敬业为由,遭到冤杀。
裴炎前后矛盾,先做武则天的盟友,危害李唐,又跟武则天翻脸,力挺李唐,他到底为何这么做呢?
裴炎告密,导致中宗李显被废
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宰相裴炎受遗诏出任辅政大臣。嗣圣元年(684年)正月,龙椅还没坐热乎的唐中宗李显,就与裴炎发生了矛盾: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从,帝怒曰:‘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李显想提拔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为门下省侍中,同时授其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裴炎坚决不同意,俩人杠上了。
唐朝的法律规定,皇帝的圣旨必须有宰相的复核签章才能生效,否则等同于马粪纸。所以,如果裴炎不同意,李显说了也是白说。
震怒之下的李显,忘了自己的龙椅还是凉的,说了句让他后悔一辈子的话:“我即使把大唐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其实侍中不光不小,而且非常大。唐朝的宰相是群相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一把手,和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二三把手,都是宰相。中书省的一把手叫“中书令”(裴炎就是中书令),门下省的一把手就叫“侍中”。李显提拔韦玄贞为侍中,就是想让岳父当宰相。
韦玄贞当时的职位是豫州刺史,从地方长官,一下子提拔为宰相,这个跨度确实太大了。而且李显的这个任命,明显带有任人唯亲的痕迹,难怪裴炎反对。
一个坚持要提拔,一个坚决反对,李显说了负气话。裴炎抓住李显的小辫子下手,他悄悄找到武则天,打了个小报告:
“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洎刘祎之率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乃废帝为卢陵王。”
武则天一句话,羽林军冲往大殿,把李显从龙椅上轰下台,换李旦上位。
奏请武后归政,以谋反罪冤死
李旦登基后,裴炎一直主张武则天归政于李旦,由此他与武则天矛盾越来越深。有四件事激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 第一件事,武承嗣奏请给武氏立七庙,裴炎反对。
立庙祭祀是有规制的,不能乱来。古代法律规定,士大夫祭祀祖先只能祭祀三代,诸侯祭祀五代,天子祭祀七代。武承嗣提出给武氏立七庙,就是盗用天子规格,是僭越行为,以法律规定,可以将他直接拉下去咔嚓了。
武承嗣不光提出武氏立七庙,还提出给武家先祖追谥王的封号,他敢如此胆大妄为,显然有人撑腰。
裴炎提出反对,他告诫武则天,不应该偏私亲属,要留意当年吕氏的教训。武则天不高兴了:吕雉是封吕家活着的人为王,我仅仅是追谥过世的,能一样吗?
- 第二件事,武承嗣奏请诛杀宗室势力,裴炎反对。
武承嗣又向武则天进言,宗室王爷们阴谋作乱,所以,请斩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
这件事影响太大,宰相们谁也不敢之声,唯有裴炎坚决反对,于是“后愈衔怒”。
- 第三件事,裴炎谋划劫持武则天
矛盾越来越激化,武则天把着大权不放,裴炎决定铤而走险,企图发动政变,以武力劫持武则天,可惜没成功: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 第四件事,借由徐敬业谋反,公开发难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李勣(即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造反,发出《讨武曌檄》,提出复立中宗李显。裴炎借此向武则天公然发难,他说:
“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徐敬业之所以有借口,就是因为你把着权力不放,如果归政皇帝,他们不需要征讨就瓦解了。
裴炎也犯了李显的错,一句话满朝哗然,他遭到以御史崔詧的弹劾,以谋反罪下狱受审。
据《朝野佥载》记录:裴炎有一天听到庄上小孩子高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他大惑不解,找人求教。来了一位大才子骆宾王,给他解释说:这是个谶言,意思是你裴大人要做皇帝。裴炎大喜,于是借骆宾王为中间人,与徐敬业勾结在一起。
后来武则天截获了裴炎与徐敬业的一封书信,内有“青鹅”二字,众人大惑不解。武则天说,“青”就是“十二月”,“鹅”就是“我自与”,意思是“我将于十二月与你配合行动”。
由此裴炎谋反案坐实,被武则天诛杀。当然,这是野史,靠不住。正史中没有裴炎与徐敬业勾结的任何记录,也就是说裴炎谋反其实是冤案。
相权、皇权与后权三方势力的角逐
问题来了,裴炎接连扳倒李唐一位太子,一位皇帝,力挺武则天,为何又莫名其妙地与武则天为敌,坚持要求她归政李旦?他到底是“挺李派”,还是“挺武派”?
其实,裴炎既不是“挺李派”,也不是“挺武派”,他是“挺己派”。如果说李显代表的是皇权势力,武则天代表的是后族势力,裴炎代表的则是残余门阀士族相权势力,裴炎与皇权、后权之间是一场权利斗争的“三国演义”。
1.李显的皇权独立图谋
李显能登上皇位纯属偶然,在他之前有三位太子:李忠、李弘和李贤。李忠因为不是武则天所生,武则天封后,李忠被废。李弘是武则天长子,本是天命所归,却命短早逝。李贤人如其名,一度被高宗视为理想接班人,无奈却与母亲武则天产生矛盾,导致被废。
幸运之神降落在李显头上,当了三年太子后,他顺利即位。正因为即位的偶然性,所以李显在当太子之前,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原本是按照逍遥王爷的标准生活的,天降皇冠,改变了人生轨迹。
上有老妈和宰执两个婆婆,李显很清楚,他这个皇位其实很虚,为了夯实地基,他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提拔韦玄贞其实就是这个目的,我们不能被裴炎说李显“偏私”,戴上有色眼镜,人家是有政治目的的,不是简单的私情。
其实,李显提拔韦玄贞只是个开始,如果他不被废黜,接下来肯定会以韦玄贞为中心,建立一整套的皇权拥护班底。这样,他这个皇帝才叫真皇帝。
我们从裴炎与武则天,一个小动作就轻易干掉了李显这个事实看,李显的担心很有必要,他的举动也无可厚非,除非他愿意做傀儡。
2.武则天的后权帝国
武则天从高宗时期,就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治势力,朝中党羽遍布,连李治对她都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如果说高宗时代,武则天尚有所顾忌,李显上台后,武则天已经完全“解放”,李唐就是她的天下。接下来她要做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清洗高宗遗臣,将儿子当作傀儡。
所以,她不会允许李显架构自己的权力中心,裴炎的告密,戳中了她的敏感处。当初太子李弘早逝,否则早晚会落入李贤一样的下场。李贤就是太急于跟老妈夺权,试图利用监国的身份,建立自己的政治势力,排斥后族,结果遭到了清洗。
本质上,李显和李贤一个性质,都是败在了与母亲的权力斗争中。
3.裴炎的政治图谋
裴炎是李治的旧班底。高宗末年,李治与武则天存在很大的政治分歧,但是李治碍于健康问题,又不得不倚重武则天,所以,他试图培植第三方势力,掣肘后族势力,裴炎其实就是他的一颗钉子。
裴炎本来是李显的护航人,可是李显对裴炎并不信任,他更希望以韦玄贞为中心建立班底。这个举措,严重伤害了裴炎的利益。
裴炎入中枢多年,在高宗的支持下,建立了包括胡元范、唐之奇、程务挺、蒋俨等为首的一大批宰执势力。李治的想法,就是以裴炎与武后形成相互制衡的两派,为李显保驾护航。可是没想到,裴炎居然与李显首先产生了矛盾。
按照李显的做法,第一个牺牲品就是裴炎,韦玄贞会取代他的位置,他的辅政大臣将有名无实。这种情况下,裴炎被迫选择了与李显翻脸,希望借助武则天的手,换一个听话的皇帝。
如果裴炎与李显精诚合作,武则天称帝的历史恐怕要改写。裴炎送给武则天的大礼,让武则天喜出望外,两派合作,搞掉李显轻而易举。
可是,裴炎此举绝不是学雷锋做好事,更不是投靠武则天,而是把武则天当工具,替他搞掉李显。这就注定了李旦上台后,裴炎必然会与武则天展开权力的搏杀。
裴炎口口声声希望武则天归政于李旦,其实就是想让武则天,安心当后宫养老等死的老太太,他自己以辅政大臣之名,一手掌握朝政。
所以,裴炎打击李显,与力挺李旦,根本不是“挺李”或者“挺武”,其目的性相同,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
4.“三国演义”的是是非非
三方各怀鬼胎,上演了一场权力游戏,赢家只有一个——武则天。那么,皇权与相权,为何败在一个女人之手呢?
①李显目标正确,行动欠妥
首先要承认,李显并不昏庸,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也力图改善自己的处境,目标很明确,没问题。问题出现在行动方案上,他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 其一,不能准确评估对方势力的危害程度
李显被废时很吃惊,也很愤怒,责问母亲:凭什么废了我?可见李显是在毫不知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废。这说明,他根本没料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更没料到,对手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危害。
- 其二,不能正视自己的势力过于弱小
李显虽然看到自己的不利因素,却没有看清自己与对方的差距太大。客观来讲,以他的实力,只能暗中积蓄力量,不能采取正面对抗。他就像一个身体大亏的病人,胡乱服下了大补丸。
- 其三,不能理性对待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假如李显够聪明,他完全具备借力打力的条件,在武则天与宰相的相互争斗中,坐收渔人之利。可恰恰相反,他把本来敌对的两派,打成了同盟,共同对付自己。
②裴炎自私狭隘,饮鸩止渴
裴炎是这起事件中,最该受到批评的一方。作为一名老政治家,他因为自己的私欲,不顾武后势力的强大,居然选择了与武后联手对抗皇权。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裴炎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一方面自认为新皇登基,武后势力必然慢慢退居幕后,另一方又自恃先皇帮他建立的宰执势力,认为只要不受外戚染指,他就是当然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殊不知,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皇权,而是后权。
史学家们,很多人认为,李唐中衰,裴炎难逃罪责。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倘若没有裴炎的倒戈,武则天恐怕只能淡出政坛。
③武后借力打力,地位稳固
裴炎与李显鹬蚌相争,便宜了武则天这个渔翁。武则天的政治才能巾帼不让须眉,她的政坛三步走,步步扎实:第一步与李治结盟,合力打压关陇门阀集团,培养了自己的政治势力;第二步借由皇权与相劝矛盾,彻底架空皇权;第三步扫荡相权势力,为自己登基搬掉最后一块石头。
结束语
很多人只看到裴炎主张武则天归政李旦的政治诉求,认为这个行为跟前面废黜李显相矛盾。其实如果看清了裴炎的政治图谋,就会明白其中并不矛盾,都是裴炎实现相权最大化的举措。
可惜裴炎自作聪明,本想让武则天做他的工具,没想到结果自己成了人家的工具。当一切无可挽回之时,他又不顾客观环境,仕途以极端的手段,逼武则天交权。虽然与徐敬业勾连的罪名不实,但他的结局其实一点也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