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重识薛家(增一)裴炎被武则天处死并不冤,刘仁轨在信中给出答案

重识薛家(增一)裴炎被武则天处死并不冤,刘仁轨在信中给出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406 更新时间:2024/1/1 23:52:44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风波高度频繁的时期之一。为了平息这些政治风波,稳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制造了不少冤假错案,其目的是排除异己,打击政敌。这些冤案的受害者有的的确反对武则天称帝,有的却与这些案子毫无关联,甚至有的案件受害人本身就曾经力挺武则天称帝。当时的宰相裴炎便是最为典型的一位,他可以说是武则天上位的最大支持者之一,最后却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下令处死,被认为是当时最著名的冤案。然而我们从史书上回顾这个案子的过程,却发现裴炎死得并不冤,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裴炎折冲都尉裴大同之子,是河东著名门阀世家裴家的子弟,靠着科举入仕当官。他的官场生涯很顺利,靠着唐高宗李治的重用很快走入了唐朝朝廷的中枢机构。唐高宗时期政治动荡得厉害,前期有长孙无忌为首的权贵门阀集团垄断权势,后期又有武则天为首的寒门官僚崛起,所以朝中宰相频繁换人。裴炎在政治斗争中并不倾向于门阀权贵,而是站在武则天一边,因此很快就上位成为宰相。从裴炎拜相的官场之路看,他完全是靠着"挺武"起家的。正因为如此,他成为武则天集团的重要人员,也成为武则天登基称帝的重要帮手。

在中国历史上把"挺武"的这帮官员大多都评价为奸臣,只有少数人被认为是忠臣,裴炎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从所作所为来看,说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是奸臣并不冤枉,但说裴炎是忠臣却是天大的谎言。李义府、许敬宗等人"挺武"是唐高宗李治的需要,是为了消灭权臣长孙无忌。而裴炎"挺武"却是一种典型的政治投机,也是趁机夺取权势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参与了唐朝多次政变,甚至包含皇帝的废立,可谓是胆大包天。但这些对国家并没有什么好处,只能加剧政治的动荡,并对朝政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裴炎是靠着政治斗争登上相位的,他打击的第一个对手就是章怀太子李贤。当时李治和武则天宠幸的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有人向武则天告密称主谋是李贤。于是武则天让裴炎与薛元超、高智周一同到东宫查案,接受搜查到东宫常有铠甲数百具。于是李贤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被李治下令废为庶人。这个案子震惊天下,至今没有太多的详细资料。李贤谋反的证据并不充分,案件中存在很大的疑点。但这种没有证据的案子,就靠着裴炎的一张嘴扩大了打击面,不但李贤被废,而且多名太子属官受到牵连,甚至曹王李明都因此被杀。

站在武则天集团的角度上,裴炎这么做是打击政敌。毕竟李贤与母亲不和,在政治上产生很大的冲突,所以裴炎不可能看着李贤顺利登基当皇帝。可是站在唐朝宰相的角度,这就是为了排除异己而祸乱朝纲。由于有着武则天撑腰,裴炎在这个案子上居然成了功臣,于是备受宠信。

直到裴炎被武则天下令入狱之前,他都是唐朝宰相的第一人选。武则天在政务上多听从裴炎的建议,两人很多时候因政见不合而发生冲突,武则天都没有降罪。由此可见武则天对裴炎是非常信任的,这种信任在当时是很罕见的。从史书上看受到这种信任的唐朝大臣,除了裴炎,也就是刘仁轨和狄仁杰了。

而裴炎也帮着武则天干掉了不少政敌,将其扶上皇帝的宝座。李治去世后,裴炎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新皇帝李显管理国家。然而裴炎在政治上并未站在李显一边,而是继续走武氏集团的路子。当时李显受到以韦氏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的拥戴,而武则天在朝中的寒门官员并不受李显重用。裴炎在劝说李显无用后,果断将事情禀报给了武则天。他带领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闯入大殿,以武则天的懿旨废除李显的皇帝位,降为庐陵王。此事发生时距离李显登基才五十五天,也让朝野之间一夜变天。

无论是废除章怀太子李贤,还是废除唐中宗李显,这种事情都不是啥忠于国家的行为。裴炎作为这两件大案的主导者,说他的忠臣完全是弥天大谎。如果执政者因为昏聩无能祸害国家,宰相带头废立,这是在挽救国家。但李显和李贤都是无罪被废,裴炎操作这样的案子显然是奸臣的行为。

裴炎被后世学者认定为忠于李唐皇室的忠臣,其原因在于他反对武则天立武氏七庙,他的死与徐敬业起兵"反武"有很大关系。实际上裴炎做这些并不是为了李唐皇室,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和家族势力。他和徐敬业起兵都是私利作祟,与国家无益而有害,所以他们死得并不冤。

一般认为裴炎和武则天的冲突开始与武氏七庙的问题,这也是导致裴炎被杀的原因之一。所谓七庙是我国古代太庙制度的一种,是皇帝家族才能进行的祭祀制度。这种制度不但在于祭祀,更重要是证明了皇帝即位的合法性。不能进入太庙配享的皇帝,便不具有即位的合法性,只能叫伪帝。从这个角度上讲,武则天其实是伪帝。因为他在唐朝太庙中并不是以皇帝祭祀,而是以皇后祭祀,身份是唐高宗李治的老婆。武则天尽管改了国号叫周,但是太庙没有动,她就不能是真正的皇帝。

武则天提出给去世的父亲封王,建立武氏七庙,其目的就是从法理上替代李唐皇族,成为真正皇帝。对于这个问题,普遍是反对意见,只是有的惧于武则天权势而表示沉默,裴炎则跳出来主动反对。于是武则天因此而恨上了裴炎,很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将裴炎下狱的诱因之一。

实际上这种看法先入为主了,并没有抓住事情的核心要点。反对武则天改朝换代的人并非只有裴炎,敢于出来直接指出的也不只裴炎。在裴炎之前,镇守长安的宰相刘仁轨就以辞职相威胁,最后不但没被降罪,武则天还亲自写信安抚。后来在储君问题上狄仁杰不但反对武氏,他还推荐了李显,武则天照此办理。

这说明在改朝换代问题上,武则天是很纠结的,她并没有强烈的冤枉高朝换代。她提出武氏七庙,一方面是作为给父亲追赠王位的筹码,另一方面也是试探朝中舆论的反应。所以得到反对意见本来就在意料之内,武则天不过过度激动,只是不爽罢了。而裴炎抓住这个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李氏皇族发声,这就是NOZUONODIE了。因为在朝堂之中,他是武氏集团的二号人物,地位还在武三思等武家兄弟之上。他也是辅佐武则天登基的第一帮手,他的公开反对是对武氏集团内部团结的重大打击。

武则天允许反对意见,甚至能忍受公开反对,但绝不允许与李唐皇族勾结。裴炎的行为让武氏集团处于分裂的边沿,是阵营内部的背叛行为,被武则天下狱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可是武则天当时并没有处死裴炎的打算,而是用这个方法敲打裴炎,阻止武氏集团滑向分裂的深渊。

促使武则天下杀手的是远在长安的另一位宰相刘仁轨,是他的一封信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当时武则天派遣郎将姜嗣宗前往长安见刘仁轨,刘仁轨问起洛阳的情况。姜嗣宗在谈话中吹嘘自己提前发现裴炎有异常,然后裴炎就被下狱了。于是刘仁轨让姜嗣宗给武则天送信,他在信中举报姜嗣宗知情不报。

这封信看似说的姜嗣宗,实际上直接指向裴炎。因为姜嗣宗是武则天的心腹,被武则天派去给刘仁轨送信,这是非常机密的事情,可见姜嗣宗在武则天心里的位置。武则天日常在东都洛阳办公,把旧都长安全权委托给刘仁轨,也可见刘仁轨在武则天集团中的位置。这样地位的人,见到裴炎有异常状况,敢不通报武则天么?而姜嗣宗竟然没有上报,可见事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至少武则天周边已经有不少人站在裴炎的一边,这是可以对武则天生命造成直接威胁的。再加上上书给裴炎说情的人中有程务挺,这就让武则天感到了危险。

程务挺是安东名将程明振的儿子,是武则天的心腹将领之一。在废除唐中宗李显的事件中,就是裴炎和程务挺出面,分别作为朝堂和军队的代表。而程务挺管理宿卫禁军,这对当时废除李显起到决定性作用。姜嗣宗既是武则天的使者,也是程务挺的手下,这意味着武则天对军队的掌控开始失效。所以刘仁轨信中看似揭发姜嗣宗,实际上是在指出程务挺和裴炎可能具有勾结的事实。这个事情不难查,很容易就能落实。再加上同一时期徐敬业起兵"反武",还打出了李贤的名号,与裴炎力推李旦形成呼应,武则天除了杀人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由于上述情况复杂的搅和在一起,武则天必须快速平息内部矛盾,团结武氏集团压制"反武"朝廷内外势力。而且武则天也不可能让废除李显的事情,在自己身上重现。所以她下令处死裴炎和程务挺便是最好的手段,能同时震慑朝廷内外的反对声音。

而裴炎和程务挺之所以先扶持武则天上位,然后又反对武则天,其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武则天露出改朝换代的态度后,虽然不知能否成功,但裴炎和程务挺都是众矢之的。一旦武则天真的成功改立武氏七庙,他们就会成为武则天抵挡天下反对势力的肉盾,那会把整个家族都拖入灾难的漩涡中。

更多文章

  • 大唐宰相裴炎写了只有青鹅俩字的书信为何就被武则天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裴炎,武则天,武则,唐中宗,宰相,李治

    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只写了一封带有“青鹅”的两个字的书信,被武则天发现之后下场就老惨了,不仅自己被武则天杀了,还连累全家被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裴炎最初是武则天的政治盟友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算上裴炎在唐朝总共出现过多达十七位宰相,是唐朝历史上出名的盛产宰相家族。裴炎自幼

  • 被郭沫若说成奸臣的裴炎,既做武后爪牙又反对武后,他到底想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郭沫若,裴炎,武则天,李显,李旦

    关于裴炎的形象,史学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认为他是毁了李唐的武后帮凶。以郭沫若为代表,对裴炎就行了彻底的道德审判,他以历史小说的笔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在废李显之前,裴炎就曾经参与过太子李贤被废事件,在这两件事中,裴炎充当了武则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后,裴炎却坚持让

  • 大唐宰相裴炎写了只有“青鹅”俩字的书信为何就被武则天诛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权倾天朝标签:裴炎,李治,唐朝,武则天,唐中宗,大唐宰相,平民百姓

    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只写了一封带有“青鹅”的两个字的书信,被武则天发现之后下场就老惨了,不仅自己被武则天杀了,还连累全家被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裴炎最初是武则天的政治盟友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算上裴炎在唐朝总共出现过多达十七位宰相,是唐朝历史上出名的盛产宰相家族。裴炎自幼

  • 山西历史名人 六十一 裴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裴炎,宰相,武则天,唐中宗,太后,徐敬业

    裴炎(?~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朝宰相,折冲都尉裴大同之子。网络图片,侵权联删裴炎在弘文馆苦学十年,精研《左传》。他参加科举,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调露二年(680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 是年八月,术士明崇

  • 唐朝宰相裴炎支持废李显,却主张还政李旦,对此你觉得矛盾吗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裴炎,李显,李旦,武则天

    关于裴炎的形象,史学家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李唐的忠臣,有人认为他是毁了李唐的武后帮凶。以郭沫若为代表,对裴炎就行了彻底的道德审判,他以历史小说的笔法,把裴炎塑造成了“宇文化及”的化身。在废李显之前,裴炎就曾经参与过太子李贤被废事件,在这两件事中,裴炎充当了武则天的爪牙。可是李旦即位后,裴炎却坚持让

  • 唐朝宰相裴炎,被武则天处死,竟是因为写了两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柳故事标签:裴炎,武则天,唐中宗,宰相,王皇后,李治

    武则天凭借着过人的智慧成功实现人生的逆袭,最终成为一代女皇。她将自己的名字标注在历史的里程碑上,直到现在依旧被人们熟知。武则天的名气远超于许多其他皇帝,在这一方面她是非常成功的。在政绩方面,她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使得唐朝走向巅峰。武则天的继位遭受到许多质疑,朝廷官员表面上臣服与她,实际上

  • 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唐朝宰相裴炎的“打手”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裴炎,武则天,宰相,唐中宗,李显,李治

    如今网上有不少人都非常极端,对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就捧上天,对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就破口大骂。所以这类人有个很形象的称呼叫“二极管”,意为他们只会从单个方向看待问题,非黑即白,不懂辩证思维。事实上,人性很复杂,好人未必不会做坏事,坏人也未必不会做好事。今天夜读史书就借人性这个话题来与大家聊一位复杂的历史人

  • 裴炎:武则天废帝掌权的关键,大唐宰相,为何因一封密信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裴炎,武则天,宰相,李显,太后,李治

    公元683年,年末,唐高宗李治,终于彻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李治去世后,其子李显登基为帝,成了唐朝的第四位皇帝。然而,就在李显刚刚登基一个多月后,李显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担任侍中,却遭到了宰相裴炎的坚决反对。而且,在这之后,身为宰相的裴炎,还找到了太后武则天,向武则天汇报了此事。没过多久之后,武

  • 唐朝冤案,竟是骆宾王一手造成,可是历史学家称:裴炎死得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裴炎,宰相,唐朝,诗人,骆宾王,徐敬业,女皇武则天

    唐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被武则天以谋反罪所杀,斩于洛阳都亭。后世不少人都认为裴炎死得有点冤,可是在小编看来,裴炎死的一点都不冤,甚至是罪有应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 唐懿宗因爱女卫国文懿公主病薨而诛杀二十多个医官,收系三百余人

    历史解密编辑:尘埃未浅标签:李忱,玉儿,医官,唐朝,唐懿宗,卫国文,唐宣宗,唐僖宗,文懿公主,女皇武则天

    唐懿宗李漼,原名李温,是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武则天、唐殇帝除外),生于太和七年(833年12月28日,崩于咸通十四年873年8月15日。其父亲是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李忱驾崩,在宦官的拥立下,于咸通元年860年正式继位为帝。唐懿宗是个名副其实的只爱歌舞酒宴不爱江山的帝王,他在位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