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没到过南京,刘禹锡却为它写下5首诗。两首超经典,白居易都点赞

没到过南京,刘禹锡却为它写下5首诗。两首超经典,白居易都点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林家清欢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3/12/9 18:06:51

提到关于南京的古诗词,多少人第一反应就是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乌衣巷,成了南京的著名地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咏史的经典。

然而,你知道吗?《乌衣巷》其实是一组诗中的一首,而作者刘禹锡也从未去过南京。

故事还要从公元826年说起。

这一年,是唐敬宗宝历二年,55岁的刘禹锡奉调回洛阳。

这位22岁便金榜题名的少年才子,从基层小官到进入革新集团的核心,他花了十年时间。但从风光得意到跌落泥淖,却只花了短短几个月。

此后,他屡次被贬、屡次受挫,23年的漫长岁月后,他终于从意气少年变成了豁达的老翁。

也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一位从南京归来的朋友,给他看了自己写的《金陵五题》诗。

读完他也忍不住手痒,同样以《金陵五题》为题,写下了5首金陵怀古诗。

在后来编诗成册时,刘禹锡在这组诗前加了一个小序: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南京古称金陵,又称秣陵。

序中,刘禹锡表示,虽然自小便是江南人,却从未去过金陵,十分遗憾。后来到了历阳做官,虽然离金陵很近,却也从未去过,每每只能翘首眺望。

刘禹锡祖籍在洛阳,但祖父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后来父亲也在江南为官,安家在浙江嘉兴府,所以他出生在江南,19岁之前也都在江南一带生活。

历阳,即和州,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马鞍山市,距离南京只有百余里。刘禹锡曾在这里任过两年刺史。

而从和州回洛阳,经行水路,途中也经过南京、扬州。可惜的是,如此多的机会,刘禹锡却不曾入城一探。

“逌尔”为叹息之意,“欻然”即忽然。刘禹锡在看到朋友的金陵组诗后,忍不住扼腕叹息,突然灵感乍现,挥笔写下了五首金陵怀古诗。

在这五首诗里,白居易最欣赏的便是《石头城》,曾赞它曰“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

那山,那水,那明月与城墙,荒凉冷寂却亘古不变。

那变的是什么呢?是六朝的兴亡,是人事的变迁。

金陵曾是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销金窝,是彻夜笙歌的不夜城,然而转眼风流云散、富贵成空,一切俱归乌有。

写下这首诗时,大唐也已不复太宗玄宗时的盛世繁华,而是逐渐走向了衰败。

正是因为看到了社会的弊病和大唐的危机,年轻时的刘禹锡才和志趣相投的同僚们投入到了革新的运动中去,可惜却迅速以失败告终。

如今再想到金陵,便忍不住想起它曾作为六朝古都,见证过许多兴衰,借它来讽喻现实,抒发国运衰微之叹。

事实确如白居易所说,后世很多金陵怀古诗词,都曾受到过这首诗的影响。

比如元代萨都剌的《念奴娇》,“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化用了诗中的意境。

而北宋词人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词,更是通篇化用《石头城》和组诗第二首《乌衣巷》的诗意: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第二首《乌衣巷》也是引古鉴今的经典之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畔的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不过。

东晋时期,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两大世家,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两大世家绵延数百年,贤才众多,以王导谢安为首,冠盖簪缨,不计其数。江左五朝之中,王谢两家权倾朝野,功业显著,而且子弟们文采风流,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入唐后,王谢世家衰落,连乌衣巷也渐渐沦为废墟,唯有夕阳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想那鼎盛之时,朱雀桥边、乌衣巷口,必定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如今却开满了野草杂花。

曾在深宅大院中栖居的燕子,也都散入了普通百姓家的屋檐下,暗示了乌衣巷已经变成了普通百姓的居所。

从一座城池的衰败与寂寞,到两大家族的衰败与寂寞,今昔对比,浮沉盛衰,令人不胜唏嘘。

第三首《台城》中,刘禹锡延续了“野草”这一代表荒凉的意象,讽刺的是亡国君王: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也称苑城,原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后,直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都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台城不仅是政治中枢,更是昏庸帝王们荒淫享乐的场所。三百余年战乱频繁,六个王朝迭番更代,这里是最深刻的见证者。

尤其是南朝末帝陈后主,专宠贵妃张丽华,因为嫌弃居处简陋,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以便金屋藏娇。

三阁皆用沉檀木,以金玉珠翠装饰,垂着珍珠帘,设着宝床宝帐,下植奇树名花。美人们在宫中歌舞着陈后主亲笔写下的《玉树后庭花》,却不知道奏响的是亡国之音。

刘禹锡以无边野草与一树繁花巧妙对应,看似写景,实则写的是荒凉破败的今日与沉迷享乐的昔日对比,抨击了皇帝的荒淫无道。

“后庭花”不只是一首曲子,更是帝王耽于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刘禹锡不仅抨击陈后主,也是在讽喻劝谏大唐的皇帝。

第四首为《生公讲堂》,咏的是佛教古迹: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生公,指的是晋末高僧竺道生。

相传,竺道生初入苏州城时,由于无人知晓,于是对着石头讲经,到了微妙之处,连石头都点头赞许。后来他在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只十来天功夫,便聚集了数百名徒众。

刘禹锡在首句中,极力赞颂生公讲法时的盛景,不仅人潮涌动,连鬼神都要来倾听。

后三句却由热转冷,写他故去后的萧条冷清。曾经人声鼎沸的讲堂如今都不需要上锁了,那庄严的高座已布满灰尘,空荡荡的庭院中,只剩皎洁的月光。

就连高僧大德,故去后也一切成空,更何况的是普通的人呢?盛景与萧条的对比,再次加强了今夕盛衰的对比与慨叹。

第五首为《江令宅》,写的是亡国宰相旧邸: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南朝有两个江令,即江淹和江总,而符合“南朝词臣北朝客”的,当属陈国的亡国宰相江总。

江总,字总持。后主陈叔宝未登基时便于他交好,以至于曾和他“为长夜之饮”,“微行总舍”,还因此惹怒了父亲陈宣帝。

后主在位时,提拔他为宰相,但他并不关心政务,有人进言还论罪处置。每日只和后主在宫中饮酒作乐,当时人称其为“狎客”。

江总与陈后主等人创作了大量的艳情诗,他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也被称为最后一批宫体诗诗人。

君臣昏庸腐败、沉迷声色,国家日益衰败,在隋朝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很快便亡了国。

陈亡后,江总入隋,官任上开府,但不久后就放归江南。然而回到旧地,发现宅邸早已在战火中焚毁。“径毁悲求仲,林残忆巨源。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对着断壁残垣,他伤心地离开了南京,选择终老于扬州。

江总是亲眼见证历史兴亡的诗人,也是“惑主误国”的罪人。但是非功过都已和曾经富丽堂皇的府邸一同化为虚无,现在的池塘楼台、竹树森森之下,有多少人还知道这是江总家的旧址呢?

刘禹锡的这组怀古诗,以历史陈迹为题,借咏古迹来写城池、写世家、写亡国君、写高僧、写重臣,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着笔,反复表现“兴亡”这一核心主题。

前两首博大,从王朝破灭写到家族沦丧。后三首则落到生命个体上,描写了在盛衰变化中的不同角色。结构安排可以说是颇具匠心了。

在“金陵怀古”这一咏史专题中,刘禹锡的组诗当属其中的佼佼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林家清欢,谢绝搬运和抄袭,敬请理解。

【注】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更多文章

  • 刘禹锡“抄”了白居易四句诗,却被奉为神品,对比一读果然不凡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柳枝词,刘禹锡,白居易,诗词,化用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化用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或将前人的诗句文句稍加改动,或将前人诗意提炼,用之于己诗,以贴合己诗的意境。有的化用稀疏平常,而有的诗人却能青出于蓝,甚至化腐朽为神奇。最为经典的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成天一色”便是化用自南北朝诗句“落花与芝盖同飞,

  • 读刘禹锡的诗,心里有多舒坦?“诗豪”果然不一般

    历史解密编辑:至得你心念标签: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裴度,诗豪,韩愈

    刘禹锡,字梦得,因诗风豪爽奔放,被后世之人誉为“诗豪”。刘禹锡的性格,和他的诗句一样,同样是充满了“江湖气”。比如贬官10年后,刘禹锡被召回京,游玄都观,作诗讽刺当朝新贵: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于是,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更惨,13年后才回来。然而……回来后,

  • 西安“大唐诗人”贴纸更新啦 “刘禹锡”身上的鹤元素来自于哪?

    历史解密编辑:环球网资讯标签:刘禹锡,唐诗,杜甫,贴纸,白居易

    西安“大唐诗人”贴纸更新啦“刘禹锡”身上的鹤元素来自于哪?为全面排查疫情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今天(6月16日),西安多区域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核酸检测。采样完成后,居民将收到卡通贴纸“刘禹锡”作为检测结果出来前的有效凭证。据了解,仙气十足的Q版“刘禹锡”也是继“李小白”、“杜甫”、

  • 刘禹锡变法失败被贬,结合民歌写下竹枝词,千百年来传唱不绝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民歌,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柳宗元,王叔文,唐顺宗,千古名句

    刘禹锡,字梦得,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生,自幼聪明又勤奋,在双十年纪游历洛阳、长安等地时就声名鹊起。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在唐代科举那个五十少进士的情况下,刘禹锡仅仅21岁就政府了科举,和他同届及第的还有柳宗元,两人也因此结缘成为一生荣辱与共的知己。两年后(7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诗歌,后世,唐朝,唐代,诗人,刘禹锡,文学家

    在文化层面上,刘禹锡为促进唐朝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开元和天宝两个时代,也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对唐代的国家与经济情况进行了探讨。而这样一个兴盛的大环境,对诗歌和文学等其他文化和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刘禹锡的写作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诗

  • 和刘禹锡斗诗白居易几乎没赢过,只有这两首同名诗,当真难分胜负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白居易,刘禹锡,浪淘沙,春词,绝句,名句

    一个诗魔,一个诗豪,一对京城里最好玩的小老头儿。论名气白居易似乎要比刘禹锡大一些,毕竟“童子解吟长恨曲”;但论性格,刘禹锡则显然要强势得多,毕竟“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样不服输的诗不是谁都能写得出来。或许正是因为欣赏刘禹锡这种个性,白居易对这个和自己同年的兄弟总是“话很多”。两人晚年曾有

  • 都是写桃花,杜甫《题桃树》与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谁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杜甫,刘禹锡,题桃树,玄都观桃花,柳宗元,桃花

    桃花和桃树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地位不如梅兰竹菊,但是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它的意象是飘忽不定的。有的时候形象比较正面,比如代表着春天的“桃李芳菲”,或者形容伊人的容貌;有的时候则比较邪恶,比如“桃花瘴”、“桃花劫”;还有一些时候比较中性,如唐伯虎的《桃花庵》中的桃树。不同的诗人写出来的桃花和桃树也不相

  • 刘禹锡元日写诗赠友,清新自然,温馨美好,充满喜悦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元日,喜悦,写诗,诗人,唐朝,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

    写在前面: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时节如流,岁月不居。新年伊始,春天悄然来临,冬眠的昆虫已经复苏,可自己依旧谪居蛮荒,一如当年含冤遭逐的屈原,归期难料。随着年岁渐长,忽然觉得往昔的自己是如此的天真幼稚

  • 刘禹锡和白居易的两首闺怨诗,势均力敌各占胜场,你更喜欢哪一首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刘禹锡,白居易,闺怨,春词,春愁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古代诗人好友之间常有酬唱往来之作,有的是宴饮相聚之时作诗唱和,有的是书信往来的酬唱,还有的是见好友之诗好便和韵而作。千百年来,诸如此类的唱和诗词数不胜数。譬如苏东坡见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作的绝妙,便次韵和了一篇杨花词,竟被赞誉“和韵而似原唱”,成千古名作。还有唐代诗人元白

  • 被刘禹锡羞辱过的少年成了宰相后,抛开20年宿怨,与他一诗泯恩仇

    历史解密编辑:林家清欢标签:宰相,皇帝,唐朝,诗人,刘禹锡,唐宪宗,唐顺宗,柳宗元,李德裕

    公元834年七月,被贬23年后辗转于各地为官的刘禹锡,被委派为汝州刺史。此时,已经63岁的他,从生活了近三年的苏州离开,心中满是疲惫与不舍。不过值得开心的是,汝州离东都洛阳和他的故乡荥阳都更近了,这一点又让他忍不住心怀期待。时值秋日,天高云淡,风清月朗,他无限感慨地写下了“归心渡江勇,病体得秋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