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贺知章:潇洒豁达童心不泯的诗意人生

贺知章:潇洒豁达童心不泯的诗意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1804 更新时间:2024/1/19 3:23:43

贺知章:小酒伴人生,童心永不泯

贺知章在唐诗中的地位有点小奇怪,他并不算一流诗人,二流似乎也很勉强,但是,不管你是一流还是二流诗人,在初唐和盛唐的诗坛上,总有他的影子,比如被称为“谪仙”的李白,不仅是贺知章的忘年知己,而且这“谪仙”之号也还是他给起的呢。

贺知章大概是已知唐代知名诗人中最高寿之人了,他和陈子昂是同年生人,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向玄宗皇帝申请退休,他在那风云变幻,血雨腥风,宫廷斗争激烈的朝堂上,历包括女皇武则天在内的多位皇帝而不倒,全身而退地回故乡养老并得以善终,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也就是今天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人,则天朝进士,后授太常博士,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86岁告老还乡,不久辞世。

贺知章在正史中的记述都极简,无论是新旧唐书都仅五百言左右,而且是归于“隐逸”类,且无一政迹记,由此可见,他在政绩上是乏善可陈的,应该是一“和事佬”,一辈子都与世无争,既风韵轶事,也无刚骨正行,在朝堂上全然不见其踪迹,他的故事都散见于一些类似笔记小说中。

贺知章的诗句其实在当时并不十分响亮,他吃的是“资格”,不然就不会那么多的作品轶失,他现存诗歌仅二十首,但他参与了当时大唐很多文献的编撰,如《六典》和《文纂》等等,所以也是颇有声名,加上他为人热忱,好提携后进,所以,时人都以结交他为荣。

贺知章踏入仕途的时间应该很晚,他似乎不属神童之列,37岁才考中进士,随后声名渐起,与张若虚、包融和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中年入仕也给他带来好处,此时的他也许早已将功名看淡,对当时盛行的那帮走“终南捷径”之人,他亦是报之理解的一笑。

他也绝不会去巴结那女皇的男宠张家兄弟,以图个进阶之利,对贺知章来说,一切都顺其自然,绝竭力而为达到某个目标,如宋之问那样地强求之;他这样的处世方法,也使得他一直远离权力中心,自然也无杀身之忧。

贺知章的仕途可谓是波澜不惊,他从八品的助教起,累年升迁,八十岁时方为正三品侍郎,而他风趣幽默,与人为善的性情,也让他在朝野有极好的名声,他虽不是文坛领袖,但在士林却是“当时贤达皆倾慕之”。

有一则野史故事颇能说明贺知章为官的态度,据唐《封氏闻见记》记载,“贺知章为秘书监,累年不迁。张九龄罢相,于朝中谓贺曰:‘九龄多事,意不得与公迁转,以此为恨。’贺素诙谐,应声答曰:‘知章蒙相公庇荫不少。’ 张曰:“有何相庇?’贺曰:‘自相公在朝堂,无人敢骂知章作獠。罢相以来,尔汝单字,稍稍还动。’九龄大惭”。

其意思是说,你不在堂上当官还好些,我还随便些,这让张九龄情何以堪。这段话估计有很大的演义成分,但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到贺知章为官的态度,其诙谐幽默,豪爽旷达的性格一览无余。

怎么说贺知章的人缘是极好的,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士子布衣,朋友中既有僧侣道士,也有引车贩浆之徒,他是不分贵贱,一律等同视之,书载其为“尤诞放,遨嬉里巷。”。

他同李白的交集最为人称道,他大李白约四十岁,按当时的观念应该属爷爷辈之人了,当他居高位之时,李白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之辈,据《太平广记》记载,当他读到李白的《蜀道难》时,惊为天人,称其为“谪仙”,二人又俱好饮,于是畅饮甚欢,“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成就一段诗坛佳话。

贺李二人都是豪爽之人,对饮之处不择地,街边酒店小肆,路旁烤串俱为美食,有酒便好,作为主人兼长辈,当然是贺老先生买单,有一次贺知章身上忘带银两,竟毫不犹豫地解下身上所佩之金龟交与酒保换酒,这便是被传为美谈的“金龟换酒”的典故。

故后人有题贺知章画像诗云:“不有风流贺季真,更谁能识谪仙人。金龟换酒今何在,相对图画如有神。”

要知道这金龟可不是一般的佩饰,它是象征官员级别的饰品,而贺知章在窘迫之时,不考虑后果地拿来换酒喝,这也豪爽之极了,当然,也许只是暂时抵押而已,如果换成李白也一样会这样做的,那“呼儿将出换美酒”不是如出一辙吗。

对李白来说,贺知章可谓伯乐,是有知遇之恩的,老贺不仅四处宣传李白的才情,为其扬名,还“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所以,这才有了李白后面“天子呼来不上船”一连串的故事。

不过,等贺知章一旦离职回乡养老,唐玄宗立马辞退了李白,这其中李隆基是否看在贺知章的面上而礼侍李白,这个我不敢臆测,但肯定是有关系的,因为毕竟是贺老师介绍来的嘛。

在我的印象中,这贺知章似乎从来就没年青过,他就是一个留着白须长髯,和蔼可亲的老者,就如同杜甫天生就是一付忧国忧民的愁苦相一般,不同的是,贺知章总是一脸地笑,杜甫总是一脸地苦,贺知章地笑,显示的是他心宽,除了生死无大事,杜甫的愁是为国忧,为民愁,对杜甫,我们是崇敬有加,于老贺则是欣赏不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最著名的一首诗,名曰《回乡偶书》,其实他写有两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但相比于这首诗,那另外一首知道的人就并不是很多了。

对我们后人来说,贺知章的诗名缘于两首,一为这首《回乡偶书》,一为《咏柳》,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可谓是世人皆知,在唐诗的诗意画中,这也是画家经常诉诸笔端的题材,但对于这首诗,我有点小疑问,一直是有点纠结,这便是这“儿童”所指为何。

按现代语意,这儿童是没有任何的争议的,但是,放在这诗中总觉得有点点地怪异,贺知章离家半个多世纪,不要说儿童,即使是老年人也不会认识他了,何况是儿童,想我们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三四十年不见,很多也是不认识的。

那么,这诗中的儿童所指,如果说就是我们现在观念中的未成年人,那肯定是实情,但其实也是废话,如果儿童能认识你,不是你是神仙就是他是神仙,是吧。

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儿童实际上说的是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才会有那童真般的一笑,带着一丝地疑虑,带着不相识,或似曾相识是感觉,来一句“客自远方来”的问候,不知我这样的认为有无道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对于柳树的吟咏史上多多,意象也是多多,柳枝之美在于婀娜,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年年新绿,王孙明年归不归的折枝送别有柳,美人歌舞小蛮腰的柔美有柳,指责善变小人随风而摆时有柳,而那借指妓女宫人命运多舛,不能把握之时,也常用这柳来表述。

而贺知章的这首《咏柳》却别出新意,他首先是将柳化身为美人,以枝条喻裙摆款款来衬托美人婀娜的腰枝,但后面话语一转而成疑问,却又自问自答,到剪刀一出,环环紧扣,豁然开朗,不得不佩服贺知章立意之绝,遣词之美,正如《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贺知章的诗,清新自然,从他的诗中,你总能读出一颗童心,他就如以前电视剧《神雕侠侣》中的老顽童周伯通,一辈子也长不大,戏谑好动,不拘形象,处处都显示着他心胸的旷达和潇洒。

唯有一首诗,也就是那《回乡偶书》中的另一首,不太为人所知,在这首诗中,隐隐地流露出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但读来也颇有新意。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首诗中以看作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续篇,此时的他已是86岁的高龄,玄宗皇帝礼送他回乡养老,并将他家乡绍兴的镜湖划出一角赐给他,在此筑屋养老,所以,贺知章可以说是荣归故里了。

但是,半个多世纪背井离乡的京城生活,年青的贺知章早已不在,旧时一起尿尿和泥的儿童也“访旧半为鬼”,人生苍凉,岁月苦短,唯有会稽山下的这洼镜湖水,依旧是春意盎然地不改旧时波,心底便有一股物是人非的感觉翻将上来,全诗在回味中笼上了一种沉郁的气氛,这在贺知章的诗中是绝少见到的。

贺知章的性格狂放,史书说他是“旷达不羁,好饮酒,豪放洒脱”,他也自号为“四明狂客”,四明者,故乡宁波境内之四明山也,他一生嗜酒,饮来是不拘形象的,常如一颗开心果,相聚之人无不欢乐异常。

杜甫是诗人群象中有名的“老实人”了,他写有一首《饮中八仙歌》,开篇第一句便是“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不象李白,诗作想象飞异,夸张渲染无边,连杜甫都这样描写贺知章,可见他为人幽默风趣之情,其开朗乐观的性格亦非寻常人可比了。

e

不过,贺知章的狂放看似不羁,其实还是张驰有度的,他为人正直,不朋不党,情商俱佳,人格完善,盛唐很多著名诗人都与其交善,如孟浩然王昌龄等等,故被时人评为“雍容省闼,高逸豁达”。

贺知章除诗歌外,其书法也是一绝,他最擅长的是草隶,史称是“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回故乡后,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旭不如也。”

他的书法被时人评论为“落笔精绝”,“如春林之绚彩”,可惜的是,虽然他的书法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但留传下来的极少,现除了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外,还有一幅草书《孝经》,十七世纪就流传到日本了,后被敬献于日本皇室,外人是无法得以一见的。

观贺知章的一生,就是豁达,一生过得是诗意陶然,喝喝小酒,写写小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为国为民,自有上方人等操心,我只做好我自己的事,走我自己的路,你要提拔我,我顺之劳之,做好本职工作;你觉得我不行,我依然故我,天上漂来五个字,那都不叫事儿;如现在盛行的一句话,“过好当下”,这就是贺知章,一个永远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更多文章

  • 贺知章唯一传世书法,竟被日本皇室珍藏,笔法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贺知章,草书,孝经,传世,书法,杜甫

    贺知章好酒,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纸尽方休,咸有可观。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说的就是他;可世人只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却不知贺知章还是位书法大家,用笔酣畅,一气呵成,拉开了盛中唐草书浪漫风气的序幕。贺知章的遗墨甚少,直至2006年3月13日,在上海举办一场“中日书法珍品展”

  • 贺知章鲜为人知的一首《采莲曲》,全诗清丽优雅,道尽了故乡之美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李白,七绝,惜春,唐朝,贺知章,采莲曲,唐玄宗,艺术家

    在古代诗人中,要说狂,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李白,或许是李白的名声太过于响亮,竟以至于贺知章的狂却时常被人们忘却。要知道李白曾有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他自称四明狂客。贺知章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而且不同于其他文人的落魄,他一路青云直上顺风顺水的做到了三品大员,而且活到了86岁的高龄,实属

  • 戏说贺知章:人格健全的人,一生能有多顺利

    历史解密编辑:傅彭彭动物谈标签:李白,玄宗,宰相,诗人,唐朝,贺知章,千古名句

    对于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我们熟知的诗人来说,他们一生中所做的诗歌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每当我们学习朗读他们的诗歌时,总会在诗里行间体会到一种心酸痛苦之处,不由得引发人们的思索讨论。在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时期,也见证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帝国是如果逐渐倒下的。今天我们要说的也是

  • 10大经典咏物诗排行榜,贺知章《咏柳》排在第二位,哪首诗超过它排在榜首?

    历史解密编辑:兰兰说事标签:贺知章,咏柳,刘禹锡,咏物诗,此诗

    诗人多喜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自古至今咏物诗汗牛充栋,佳作数不胜数。所有“物”中,诗人最爱吟诵的恐怕就是“梅”了,例如王安石这首《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形象、生动、耽美,除了梅以外,竹、菊、马、荷、牡丹、蝉、风、松等也深受诗人们的偏爱,咏诵之诗篇层出不穷。咏物诗如此之

  • 如果咏柳诗有段位的话,那么贺知章的这一首,一定是王者

    历史解密编辑:小话诗词标签:诗人,唐朝,贺知章,李商隐,宋之问,咏物诗,咏柳诗,千古名句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各种题材的诗歌百花争艳,竞相绽放,咏物诗就是其中一种。咏物诗自成一派,并以其摇曳生姿、馥郁芬芳的形色味吸引着世人的足迹和目光。咏物诗,看似是写物,实际上往往寄托诗人的情怀与思想。也可以说是诗人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人通过寄寓在所咏之物中的主观认识来体现人文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七首代表作,一花引来万花开

    历史解密编辑:中华诗文学习标签:诗人,咏柳,唐诗,晓发,唐代,唐朝,贺知章,艺术家,回乡偶书,千古名句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贺知章作为唐朝前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作对唐诗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

  • 贺知章最土豪的一首诗,读来有一种莫名的“暴富感”!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诗人,李白,杜甫,贺知章,一首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又带火了一位唐代诗人——贺知章,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何监。一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再次勾起了我们背诗的回忆。不过,电视剧中的何监看起来有些暮气沉沉,性格也似乎颇瞻前顾后,与历史上真实的贺知

  • 贺知章唯一书法真迹,落笔如神,李白为之折服,被日本皇室珍藏多年!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李白,杜甫,书法,张旭,草书,诗人,唐朝,贺知章,王羲之,千古名句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两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描述的就是大诗人贺知章酒后的场景。我们都听过“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名句,但对贺知章可能并没有很多的了解,也不甚清楚他那精彩辉煌的一生。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显庆四年(659年)生于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幼时便以诗书闻名,武则天证圣

  • 书法被诗名所掩的贺知章,微醺时所作《孝经》,用笔放逸章法井然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贺知章,孝经,草书,张旭,李白,书法

    导语:作为诗人的贺知章,家喻户晓,然其书法亦独具特色。长期以来,其书名被诗名所掩,鲜有人知他与怀素、张旭并称“唐草三杰”,他们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的书家。对于贺知章,人们对他的认识应该首先是著名诗人,他的《咏柳》、《回乡偶书》通俗浅显,意境清新,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唐诗名篇

  • 李白写诗缅怀贺知章,把酒临风,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动人心弦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李白,杜甫,故宅,诗人,唐朝,贺知章,唐玄宗,千古名句

    前言:“山月不知人世变,夜来江上与谁期。”,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国子博士雍陶出任简州刺史,途经成都,至浣花溪畔缅怀杜甫。彼时,距杜甫离世已经过去了84年,草堂虽破犹在,山月不懂人世兴衰,仍然依时而至,只是,再也寻不见昔日那个与它相会的草堂主人。物依旧,人非昨,冷月清辉,空堂寂寥,雍陶与杜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