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一个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政权。但即便如此,在存在两百多年后,唐朝终究还是迎来了自己命运的终结,正式化作了历史中的尘埃,从此以后只能被后人所怀念祭奠。
在推动唐朝走向灭亡的因素当中,封建政治体制本身难以避免的弊端固然是根本原因,但黄巢起义作为这一事件的催化剂,其影响和作用却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而在黄巢之乱中,其对于庐州的态度则颇为引人寻味。
一、唐朝末年腐败黑暗的乱象引发了黄巢之乱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对于全国的掌控力度便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河朔三镇为首的地方藩镇势力在实力得到加强的情况下,对于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虽然之后唐朝中央政府利用其内部的矛盾以及自身尚且还算强大的实力将这种分裂之风压制下去,但从总体来看,唐朝已经再也难以回到以前的强盛模样。
此后随着时间的发展,若是在唐武宗等励精图治的皇帝统治之下,全国还能维持住大一统王朝的姿态,甚至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但若是当政者能力低下,地方藩镇势力在没有得到有效压制的情况下,其分裂的野心便蠢蠢欲动,极大地威胁着全社会的稳定。
同时,从经济来看,当时的唐朝也已经陷入一种堪称混乱的状态。自北魏以来,中国便开始实施府兵制与均田制相结合的土地分配制度,这在初期帮助唐朝对外扩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唐朝内部人口的增多和几乎可以说是难以抑制的土地兼并行为,导致唐朝政府所能运用于分配当中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与府兵制也最终只得走向灭亡,这对唐朝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
直到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已经愈发严重,西汉时期“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景象又出现在唐朝时期。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农民失去生计,面临着要么造反、要么饿死的两难抉择。
最后,唐朝末年的政治已经进入到一种相当黑暗的境地。虽然科举制在隋朝时期便已经提出并得到一定运用,但由于之前长期存在的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现象,这导致其实在唐朝的科举制度当中,能够考取功名并且跻身朝廷的依然大部分都是出自于高门士族。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政治便难免陷入腐败堕落的境地,尤其是在唐朝后期,这种情况更加恶劣,并最终造就了整个社会的黑暗。而作为黄巢之乱的主角,黄巢便是一个在科举制当中屡试不第的失意之人。
最终,在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著名诗句后,黄巢怀着对唐朝政府的满心失望,在之后不久便发动了针对唐朝的农民起义运动。
二、庐州与黄巢之间达成了一种巧妙的约定
1、当时的庐州已经是一座陷入绝境的孤城
作为一座商业重镇,庐州其实早在黄巢起义之前就曾多次遭到起义军的冲击,如在咸中九年,庞勋便“令群雄四出,于扬、楚、寿、庐、滁、和、兖、海、沂、密、曹、濮等州界剽牛马挽运粮糗。”而就在黄巢之乱前不久的王仙芝起义当中,庐州也被攻陷过。
虽然这些叛乱最终都被平定,庐州也重新回到了唐王朝的统治之中,但这些起义活动对于庐州的冲击却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的。
无论是庐州本地的人口数量还是城防等防御性工事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精力才能够完成,这就导致当庐州面临比以往农民起义都更加浩荡的黄巢之乱时,自然就变得难以抵挡。尤其是在当时庐州周围都已经被相继攻占的情况下,庐州的处境更加显得绝望。
同时,前文已经说到,自安史之乱后,唐朝便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乱象。而在黄巢之乱这种针对唐王朝的大规模起义发生之后,各方藩镇节度使便看见了自立为王的机会。
一方面,虽然当时黄巢之乱的规模已经颇为巨大,东南及江淮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攻占,但唐王朝中央政府却始终无法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平定黄巢之乱上,如当时北方的李克用李国昌父子所领导的沙陀族叛军便成为了唐朝北部边境地区的大患。
而对于其他蠢蠢欲动的节度使,唐朝同样需要分出兵力进行威慑,整体所能够动用的力量其实并不算多。值得一提的是,李克用在之后归降唐朝后,反倒在平定黄巢之乱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面对唐王朝要求各方藩镇节度使前往救援庐州的命令,这些节度使也完全可以说是阳奉阴违。如当黄巢达到荆门地区之后,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便说出了“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的言论,将黄巢之乱看作了自己寻求更高地位与待遇的政治机会。
而高骈作为当时淮南一带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地方将领,更是只想着效仿当初的孙权那般在江东地区割据一方,对于平定黄巢之乱也是没有丝毫兴趣。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作为庐州刺史的郑棨显然无法将拯救庐州的希望寄托到其他人身上,只能够自己寻找办法。
2、郑棨与黄巢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相似之处
面对黄巢气势汹汹的大军,仅仅凭借泸州一地的力量,自然是不可能抵挡得住。无可奈何之下,郑棨只得通过向黄巢传达文牒的方式来请求其对庐州高抬贵手,放弃对庐州的进攻。与我们想象当中黄巢看到文牒之后不屑一顾的情况相反,黄巢之后竟然真的没有对庐州发动进攻。
一来,虽然郑棨仅仅只是一地刺史,与各方节度使相比可以说是远远不及,但他对于时事的判断却堪称见微知著。正如他在“侧坡蛆昆仑,蚁子竞来拖。一朝白雨下,无钝无喽啰”一诗当中所言,郑棨其实已经深刻认识到唐王朝将无可避免地迎来自身灭亡的命运,这是任何仁人志士都难以阻止的事情。
另外,郑棨本人其实也是出身于贫苦之家,对于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以及政治的黑暗腐败有着相当切实的体会。因此,对于农民起义一事,郑棨其实持有相当宽容的态度。他知道,正是在唐王朝不知节制的压迫之下,农民们才会走向起义一途,这也是他当初选择将造反的杨行密放走的重要原因。
而在对待农民的态度上,黄巢则与其有着极大的共同点。在前期,黄巢的军队“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收获了农民们的大量支持,这也是黄巢起义初期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正是有着这层心理上的共同认同,黄巢与郑棨之间达成了针对唐王朝的共识,这很难不说是黄巢改变自身战略的原因之一。
最后,虽然黄巢本身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大字不识、只知道打打杀杀的粗人。相反,黄巢不仅参加过多次科举考试,本人具有一定的才能与学识,他更是深刻意识到儒生对于巩固一个政权的作用,也因此对儒生持较为重视的态度。
此外,在黄巢起义的军队当中,其中也存在大量无法得到唐王朝重用的士人,这也是他们对儒生实施优待政策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郑棨这样一个具有才华又爱惜百姓的人,黄巢如果能够听取他的建议,不仅可以树立自己厚爱百姓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拉拢广大士人阶级,对自己政权的后续稳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黄巢本身的行军路线不再将庐州设置为必经之地
在黄巢起义当中,这支农民起义军的最大特点便是流动作战,也就是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更改自己的行军路线,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而在黄朝的战略设想中,当在信州地区斩杀了高骈部下的张璘后,他便更改了自己的行军路线与战术目标,决定不仅要北上攻占长安与洛阳,更要从扬州地区进军,切断东南沿海地区对于唐王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攻击。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攻打庐州便成为了一件没有必要的事情,对于黄巢整体的战略布局不再具有重大影响。相比之下,放弃攻打庐州,卖给郑棨一个面子,同时达成自己在名声上的宣传,反倒对其更加有用。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唐朝末年规模最为巨大的农民起义当中,黄朝之所以会放弃攻打庐州这座当初作为江淮重镇的城市,其中原因既是出于自己的战略考量,庐州刺史郑棨在其中的努力也不可忽视。
面对气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郑棨并未选择愚笨的顽抗死守,反倒是对黄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在心理层面与自己达成了一致,并最终影响到了他的决定。而在自身战略部署有所变化的情况下,攻占庐州的重要性也大大下降,与郑棨之间达成不进攻庐州的协定反倒更符合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