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生于公元650年,字.子安,河津(今山西河律)人。初唐时期的诗人、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王杨卢骆皆为神童,寿命都不长。寿命最短的人就是王勃了。
史书记载,王勃六岁能读,十岁己饱览六经。过去说“六经”是《诗经》、《书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这六部先秦典籍都是孔子整理过的,可惜《乐经》己佚,后改说“五经了”了。
王勃最有名诗句并不出自于诗,而是出《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由于这句骈俪铿锵上口,意象瑰丽,生生的让这篇序文盖住了诗的本身;《膝王阁序》序后有诗,可称佳作,但仍无法盖过序之光芒。
王勃年轻为官会有局限,入仕后意气风发,入沛王府为李贤做了侍读,算是半个老师,二人相处融洽。几年后的某一天,戏作《檄英王鸡》,此文乃王勃替李贤写的,本意是为沛王李贤喜爱斗鸡助兴,好让他跟英王李哲下战书,殊不知高宗李治有块心病,因为父亲李世民兄弟相残,非常血腥,李治非常反感斗鸡这事。他认为王勃作为沛王伴读非但不劝阻,还下檄文,意在挑拨离间兄弟关系,李治因此怒斥:“歪才”逐下旨将王勃逐出沛王府,时年不到二十岁,王勃的仕途之路就此中断,是成也高宗,败也高宗。
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大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开篇即是全景。
城阙:代指城门
风烟:表面意思指风景
宦:指为官在外的官
比邻:户邻户为比邻
歧路:分手之处
落泪:即便伤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涯比邻,再远也近,可以看出王勃与杜少府关系密切,二十岁不到正是喜欢交友的年龄,掏心掏肺说出的心理话,成了千古名句。
王勃留下的作品不多,不足百篇,质量上乘,四分之一为送别诗,可见王勃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王勃有一密友叫薛华,两家是世家,王勃留下两首送别薛华的诗,写的真挚得体,一首是《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起句使用叠字,加强感染力。“送送”,本构不成词语,口语常用,显的关系亲切;“遑遑”,惊恐不安;“穷路”,穷途未路,喻世事维艰。开篇似乎是二人私语,我送你踏上艰难之路,怱忙之中独我一人问候你。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我们二人的心事都是一样的漂泊不定,未来的生涯也一定是限苦辛劳的。无论是即将远赴他乡的人,还是留下不走的人,双方都会成为对方梦中思念的人。
古人比今人重情义。原因有二:先是儒家学说仁义不分,有仁必有义;二是古代信息沟通远不及现代,朋友之间一旦失去联系必定担忧思念,这种情绪会助长“义”。
王勃少年时意外成功,然而福祸相依,大福引来大祸,导致后来他一蹶不振;因太年轻未来得及调整,前程就画上了句号,凡此种种,无非是人生的阶段与机缘而己。
他因《檄英王鸡》惹怒皇上被罢官后,在四川游荡了三年,心有不甘又返回长安再考一次,不过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他让略懂草药知识的王勃在他那里谋了个小职,就在王勃答应朋友参军之后,他斗胆私藏犯人,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居然又把犯人给杀了。结果王勃获死罪,其父亲也受了牵连被贬去了交趾。事有凑巧,王勃获罪被赶上了大赦,捡回了一条性命,在家歇了一年,缓了缓就去交趾看望父亲。路过江西南昌,赶上滕王阁新修落成,重阳节大宴宾客,在此宴会上,多年压抑的情绪爆发,一气呵成写下《滕王阁序》。
王勃一腔才华,千般委屈,留下了号称“千古第一骈文”的《滕王阁序》。次年,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探望父亲,看见父亲苍老体衰,生活窘迫,于是心中大愧,郁郁寡欢。自己的过错让父亲承担,内心愧疚之至。告别父亲后,王勃踏上了归途,可未出南海不知因何落水,虽被救起,却由可惊吓、体弱、积郁等诸多原因,怱怱告别人世,如此奇才却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