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看到了王勃的才华,却不知道他不懂人情世故》——三实好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凡是经历过12年义务教育的人,都应该会吟诵上面四句诗文。
这四句诗文的作者是王勃,王勃是初唐的“神童”,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到底有多神呢?
当别的小朋友幼儿园刚毕业时,六岁的王勃就可以写出流利的文章。
当别的小朋友在小学为数学作业发愁时,九岁的王勃已经可以读颜师古为《汉书》做的注,并且还能挑刺,指出颜氏注解中的错误。
王勃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六经》,12岁到14岁时,已经开始学习《周易》、《黄帝内经》。
16岁时,王勃得到唐高宗的赏识,成为了公务员,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而此时的杜甫还在埋头苦读,李白才刚刚出道,而王勃已经做官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16岁的王勃认识杜少府杜镜,他写了首送别杜少府的诗,传颂千年,这首诗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陈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一出就赢得了无数的粉丝,这首诗也成了送别诗的典范。
王勃就是典型的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步入仕途之后,才华让他如鱼得水,就连唐高宗都赞道:“奇才,真乃我大唐之奇才!”
王勃也被皇子们热捧,他被六皇子李贤请进王府任侍郎。
少年时的王勃,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
他的才华让无数人折服,然而,他的不懂人情世故,也让他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下。
在一次沛王和英王的斗鸡比赛中,沛王让王勃写一篇鼓舞士气的文章,王勃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
王勃这事儿做得有点低情商了,这文章明显是在恶化挑拨兄弟之间的关系了,这在初唐政治中明显是犯了大忌。
唐高宗看到文章后,非常的不高兴,就把王勃赶出了长安。
这时的王勃文官做不了了,就做了一个武官参军。
但这时的王勃又犯了一个低级别的错误,他私藏了一名犯罪的奴隶,但又担心事迹败露,便杀了那个奴隶,杀人是死罪,王勃就坐了牢。
王勃的人生,可谓是倒霉至极,之后适逢唐高宗大赦,王勃才捡回了一条命。
王勃的父亲在搭救王博的过程中受了牵连,被降了职,出狱后的王博十分愧疚,决定前往父亲任职的地方,陪伴父亲。
这一年,王勃27岁。
途经江西南昌的时候,正赶上洪州都督府重修滕王阁。
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一则是记录滕王阁重修之盛;
二则是想借此机会炫耀她女婿吴子章的才华。
闫伯屿令女婿在头天晚上预先做好一篇文章,熟读默记,到时装出即时而就的样子,以博取众人吹捧。
等到写文章的时候,来的人有官员,有词章大家,有武功赫赫的将军,都是一地人杰,大家都看出了闫伯屿的用意所在,不愿扫主人兴致,个个敬谢不敏,推让他人。
这时的王勃又犯了不懂人情世故的毛病,接过笔就写了起来。
闫伯屿一看这情况,非常的不高兴,当机借口更衣佛袖而去,却密令亲信注意看王勃如何下笔,及时向他禀报。
亲信不断地向闫伯屿禀报着王勃写作的情况。
当亲信禀报说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博得满堂喝彩时。
闫伯屿不禁惊诧失声,说: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他再也沉不住气了,在屋里急踱了几步,转身回席,要亲眼目睹王勃做赋的风采。
王勃写出了千古名篇,博得了天才名声,同时他也得罪了都督以及都督的女婿。
之后,王勃就启程了,却在途中溺水而亡。
对于王勃的死,这也太蹊跷了,这到底与得罪闫伯屿有没有关系?不得不让我们浮想联翩。
当《滕王阁序》流传到皇宫内,唐高宗看后直呼:真乃千古绝唱!
可惜那时王勃已不在人世。
年少成名的王勃,宛如大唐文坛的一颗流星,来去匆匆,可他的才华和作品历经时间的洗礼,流传至今!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育孩子是一次长跑,而不是短跑。
你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你想让自己的孩子跑得很快。
但是他能跑得过王勃吗?
王勃的一生是你想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