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欢迎关注槐序,这里有最美古诗词
- 天才的陨落 -
人性中有共通的一点,尤其是国人,对逝者往往有更多的敬重和包容。
尤其这个人还很有才华。
比如王勃,27岁英年早逝,一篇《滕王阁序》震铄古今,所以后人皆揣测:如果王勃没有过早地陨落,恐怕大唐诗坛的第一把交椅,李白就要挪挪位置了。
实际上这种假设只是人们表达对王勃的惋惜之情而已。
客观地讲,就算王勃活到了李白的那个年纪,他也已经是古人了,只不过他是古人里,寿命比较短的那一个。
如果要评价历史的话,主观臆断是最要不得的,它会影响事物的准确性。
如是王勃作《斗鸡赋》和杀害官奴曹达,都是他命运的因和果,如果没有这两件事,他当也不会在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溺海,甚至没有《滕王阁序》。
这样逆向思考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如此的王勃才是最好的王勃,与其空有怀古忧惋之情,不如多读读他的诗作。
至少能写出千古第一骈文的人,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回顾的。
当我们能更多地读完王勃的作品以后,你会发现他的确是一个奇才,早年狂傲不羁的性格里,写照了他命运的结局,包括作《滕王阁序》时那种英豪,和一气呵成的潇洒,都是他骨子里深埋的东西。
我们宁可把它叫作文人的傲骨,因为只有才华横溢的人,才有这样的资本和能力。
但是入狱差点掉了脑袋以后,王勃的性格就开始转变了,可以认为是成熟了,毕竟他一生才27岁,放到现在他的终年也不过是我们的青春。
所以人总是要经历一些事才能长大的。
父亲因自己的事受牵连,贬去交趾,让王勃的内心很是愧疚,这在《滕王阁序》中是有迹可循的: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这些语句都是对父亲的托思,希望能膝下尽孝,效仿先贤。
但文人的傲气在这篇文章中也随处可见,如是: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是有多面性的,李白狂傲不羁,也并非不懂人情世故;王维一生礼佛,却也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真实的王勃就是这样,矛盾着、狂傲着、温柔着,也孤冷着,他对未来有无限向往,也有治世之心,不然不会14岁就写下了《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在16岁时又向高宗献了《乾元殿颂》。
另外,还有一首诗能证明王勃的逐渐成熟,也就我们今天要讲的。
- 诗文赏析 -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出自王勃的《别薛华》
薛华:王勃的发小,世家之谊,最好的朋友,同样以诗而著名。祖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
这首诗作于王勃二次被贬以后,同一年写了两首,另一首为《重别薛华》,可见二人友谊之深。
此时王勃已经有了探父之心,之前朝廷为他复了官,而他却托辞拒受,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行走,期间也作了不少诗。
如是那首《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抑郁的心情让他的笔触变得很悲凉,完全不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等豁达了。
诗文大意可解为:
离别的路上,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前方还有多少荒寂的路要走,沿途打听时,心情也是惶惶不安。在千里迢迢的行程中,唯有一颗孤冷的心在做伴,这会拖垮一个人的身体和意志,变得孱弱虚无;
你我同样四海漂泊,居无定所,想来也只有你能懂我心中这份凄苦。所以我们约定好了,无论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都不要忘了对方,我们都会出现在彼此的梦中。
从诗文中看,此时的王勃的确很灰心丧气,完全没有了之前的斗志,甚至想到了生命之终那种没来由的孤寂感。但幸好他还有朋友,只要有人惦念,他就不是独自存在于人世间的,未来也就还有希望。
哪怕不是时常相聚,也知道远方有那么一个人在挂念着自己。
所以离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一转身,好多事就成了永远。
世事如白云苍狗,人生本就聚散无常,唯有内心的孤独是难以忍受的,只要还有来日可以期盼,前方的路就能坚定地走下去。
把王勃这首诗读透了,大概也就读懂了人生的聚散离别,有时候我们怕的不是形单影只,哪怕踽踽独行也尚可忍耐,就怕未来没有期望。
心在漂泊,人在哪里都是他乡;
魂不归岸,永远都是孤家寡人。
就像《寻梦环游记》中所表达的,只要有人把你放进心里,无论多远,万水千山,这份思念就足以温暖你了。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这两句,大概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心愿了。
#头条群星8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