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他是同龄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天才中的天才,是初唐四杰的代表,是盛唐时节的黎明之光。他年少成名飞黄腾达,又因不慎沦为死囚,年仅27或26岁就溺水惊悸而亡,却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流传至今。
少时锋芒毕露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户官宦人家,他从小天赋异禀聪慧好学,六岁能作诗“构思无滞,词情英迈”被称为“神童”;九岁撰写《指瑕》十卷,指摘颜师古注《汉书》的错误。杨炯评价王勃:“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意思是别人学习一百年的学问,他十几天就能学会,古人千百年的智慧,他随口就能说出引出。
十二岁时因父亲说了一句“不懂医术为不孝”,王勃因此便开始外出学医,他只花了数月的时间就和当时的名医曹元学得了《周易章句》和《黄帝素问难经》。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亦有所知晓。
十四岁时上书宰相,直抒政见,针砭时政。当时宰相刘祥道走马上任,奉旨来到民间走访,王勃作《上刘右相书》献给刘祥道:“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惊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刘祥道惊异于王勃的天才,在朝中大力推荐,遂保举他参加考试,授职朝散郎。
十五岁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高宗惊叹“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十六岁参加朝廷特招,一举高中成为进士,未冠入仕成为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此时的王勃,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个阶段他的诗以旷达乐观为主。期间,他一个好友要去四川上任。送别时,王勃写下这首大名鼎鼎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就是王勃的少年时期,一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几乎不经历任何困难就到达人生的巅峰。年少得志,出名趁早,此时的王勃俨然人生赢家,十几岁就站到了别人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站的越高就越要谨慎,因为一步踏空就会摔得头破血流。
青年时的挫折
第一场挫折:
人生太过轻松就会迎来挫折。王勃担任沛王府的修纂,教沛王读书,当时的沛王12岁,王勃17岁,沛王参加各种王爷之间的聚会都会带上王勃。
公元668年,英王邀请沛王斗鸡,十九岁的王勃为了鼓舞沛王作出《檄英王鸡》,没想到这篇檄文被斗鸡爱好者们疯狂的转发分享,一下子就转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里,王勃以为只是闹着玩,却不曾想到,他触碰到了帝王家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内有一句“雌伏而败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颇有挑拨离间的意味。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宣武门之变,杀兄弑父,逼退父位。高宗在看完檄文后怒叹:“歪才!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把才华全部都浪费在了歪门邪道上。”把王勃逐出长安,并且命令所有部门不得再用王勃。
正所谓“成也在文,败也在文”,年少轻狂的王勃,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自己给王爷们斗鸡助兴所写的文章,竟然会触碰到帝王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兄弟相残乃初唐隐痛,高宗眼里这篇斗鸡助兴之作实乃暗有所指,挑拨离间,于是王勃被“怒斥出府”。天子发怒,丢官失宠,王勃的仕途毁于一旦。
这一年王勃二十岁,经历了人生的第一场挫折。人生充满了各种机遇与意外,两者往往就是一念之间,此后王勃的诗就有了一种隐隐的悲凉。
第二场挫折:
公元671年,王勃经友人推荐前往虢州(今河南灵宝)做参军,这里盛产药材,通晓医术的王勃,凭着对中草药的兴趣谋了一个参军之职。却不曾料想人生第二次打击接踵而至,而这一次王勃几乎殒命于此。
官奴曹达犯错逃跑,向王勃请求帮助,王勃把他藏在了自己的住所,但后来怕被人发现,于是偷偷杀了曹达,在那个“杀人偿命”的年代,王勃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东窗事发后王勃被判死刑锒铛入狱,在监狱里待了一年遇到朝廷大赦才被释放。幸而遇上大赦,保住了性命,却连累自己的父亲被贬至蛮荒之地交趾(今越南)。
仕途的挫折,让王勃心灰意冷;父亲的贬谪,让王勃内疚不安。三年的牢狱之灾,让王勃万念俱灰,也让王勃低调隐居。曾经光环闪耀的少年才俊,在仕途上屡屡受挫,人生一次又一次跌入低谷。才情至高的王勃何以犯此错误,世人皆谓锋芒毕露,招人妒忌陷害而已。
后来王勃了解到自己藏匿曹达一事是被人陷害,这样的磨难终于逼得王勃成长,他终于收起锋芒,再无入仕之心,回到家中潜心研究学问,攥写了《周易发挥》《大唐千岁历》《合论》《百里昌言》等作品。这个时期王勃的作品,你会发现那个“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少年真的长大了。
滕王阁序
王勃因杀死曹达,连累父亲被贬到南荒之外(交趾:今越南北部)。
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去探望在交趾做官的父亲,在途径洪都(今江西南昌)的时候正好是重阳节,这一天洪都都督闫伯屿刚刚重修好滕王阁,于是在滕王阁设宴款待宾客,此时的王勃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迎来人生中最巅峰的时刻。巅峰到光芒万丈,力透千古。宴会之上酒过三巡,都督闫伯屿提议为滕王阁作序。王勃上前洋洋洒洒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 论画面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论用词之妙:“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 论用典:“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阮籍猖狂。”
- 论情怀:“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 论气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此文一出,其他文章瞬间失去颜色,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早已是十万八千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是那个天才。上元三年冬,唐高宗读到这篇序文赞不绝口:“此乃千古绝唱,真乃天才也,快把王勃找来朕要重用他。”太监答到:“王勃已经不在了。”
结局
公元676年春夏之交,27岁的王勃到达交趾探望父亲,史书记载:王勃回程途中忽起风浪被卷入水中,惊悸而死。
终是天妒英才,横绝千古的《滕王阁序》耗尽王勃一生的时运。对于王勃的评价,可以将他比作“流星”,而辉煌和坠落皆是流星的宿命。王勃的早逝,仿佛又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对于王勃来说,他永远活在了那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午后,他的诗文也将永远辉映在初唐诗坛的天空中,成为那颗最瑰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