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禄山的洗儿钱和史思明的顺天钱——从古代货币文化看安史之乱

安禄山的洗儿钱和史思明的顺天钱——从古代货币文化看安史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878 更新时间:2024/1/22 1:12:18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历史人物,不仅留下“安史之乱”这件改变历史的叛乱事件,还留下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茶余话题。

其中最出名的应该属安禄山的“洗儿钱”之事和史思明的“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在当时的环境下也许是唐朝的自作孽!

安禄山的洗儿钱

1,何谓洗儿钱

所谓“洗儿钱”,是起源于中国的汉朝时期,一直流传在社会中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是中国古代婴儿诞生后,极其重要的一个仪式,在当时的唐朝非常的盛行。

此习俗的关键点是指婴儿在出生后第三天,要举行郑重的诞生礼,因为是出生后的首次仪礼,所以人们非常重视,其仪礼中有一个环节是给婴儿洗澡,因此也叫“洗三”。

而中国自古重视家庭的添丁之事,所以“洗三”代表着添丁进口,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因此无论在民间还是在皇室,都是大喜事。如果是民间百姓家举行“洗儿礼”,那么会有很多前来道喜的宾客给新生儿赠送铜钱作为贺礼,因此称为“洗儿钱”。

而在皇族宫内,因为皇帝至高无上,所以皇家的“洗儿礼”,是皇室分享大量钱财,赏赐给所有来讨喜的下人,而这个钱也是“洗儿钱”。

2,安禄山的“洗三日”

唐玄宗晚年做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宠信杨玉环,而安禄山为了获得唐玄宗的信任,直接把目标转向杨贵妃,于是安禄山作出一件大跌眼镜的事情,即拜认杨玉环为干娘,之所以说大跌眼镜,是因为杨玉环比安禄山要小十几岁。

按照古代普遍的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安禄山的年龄足以生出与杨玉环一般大的孩子,而现在反过来安禄山认杨玉环为干娘,这不正是荒唐可笑!

但是安禄山做这个事毫无压力,大大方方地就认了,并且杨玉环为了证明自己是安禄山的娘,还特意在皇宫为安禄山“洗三”,唐玄宗知道后还龙颜大悦,直接赏赐大量的钱财给皇宫的仆人,以及安禄山也得到大量的“洗儿钱”。

从此处依然可以看出,唐玄宗晚年已是昏庸至极,作为一个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掌控者完全没有礼义廉耻可言,把国家财富当作自己玩乐的工具,不管百姓的利益,所以注定他后来的命运!

3,安禄山取信帝、妃背后的故事

安禄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出身的高级将领,虽然最擅长带兵打仗,但是他一路成长经历也让他学会勾心斗角。

因此他才会怀着恶意来到帝国首都,来到皇帝的身边,表面上是为了获取皇帝的宠信,实际上是探听唐玄宗的虚实,看自己的野心能否有实现的可能。

因此他可以不要脸面,甘愿认杨玉环为干娘,通过他一系列放低姿态的行为,让唐玄宗放低了对他的警惕,放手三地的兵权,交由安禄山节度,至此安禄山彻底有了造反的本钱。

其实这个时候安禄山顶多想着占地为王,没有直接推翻唐朝的想法,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杨玉环的哥哥杨国忠时常在唐玄宗身边告御状,说安禄山包藏祸心,迟早会行造反之举,建议唐玄宗立马撤掉安禄山的兵权。

而安禄山每次进京都会经营一番人脉关系,所以总会收到来自京城的消息,时间一长,认为杨国忠的谏言迟早会变成现实。

因此安禄山决定自己掌握主动权,果断选择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揭竿而起,打的口号是“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同时还联合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组成一支十八万余人的队伍,在范阳蓟城南郊(现在的北京西南)誓师造反。

史思明的顺天钱

1,史思明无奈之下选择造反

公元757年,造反称帝才两年的安禄山因为眼睛暴发重症,导致双眼失明,因此当时的安禄山早已没有之前的运筹帷幄,只有心理变态和残暴的杀戮。

对于这种情况,安禄山的身边人都心里无比担忧,怕自己死于安禄山之手,而最担心的人不是别人,竟然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安庆绪认为照此下去,他父亲也许会莫名其妙地废掉他这个太子。

因此他为了稳固自己的权位,选择逆天之举,直接弑父,然后他自己取代安禄山登基为帝。安庆绪的行为直接让手下的叛军乱成一锅粥,内部出现重大的分歧,其中史思明就是代表之一。

就在安禄山叛军集团内乱之时,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郭子仪率军攻破叛军占领的长安、洛阳,从而暂时平定了叛乱,史思明非常聪明的选择投降,因而得到唐肃宗的嘉奖,封赐范阳长史兼河北节度使。

史思明本以为自己享受一方封疆大吏的生活就可以了,谁知老天爷喜欢跟他开玩笑,再一次把他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

因为唐帝国朝廷对他并不信任,毕竟参与了安禄山的叛乱,所以朝廷决定设计杀掉史思明,但是结果是失败告终。反而把史思明给逼反了,史思明在无奈之下,选择反唐之举,至此真正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帷幕。

2,铸造钱币

公元759年,史思明直接干掉安庆绪,建立燕国,改元顺天,自称应天皇帝,史思明占据着唐朝的东都洛阳,在此铸造了第一枚钱币,这款钱币为“得壹元宝”。为什么史思明选择的钱币名称既不是年号又不是国号?

因为史思明想通过得“一”来证明自己得取天下是天命正统,但是没过多久,史思明又撤掉铸造“得壹元宝”的事宜,选择铸造“顺天元宝”。

为何如此反复?应该与晋朝司马炎有关,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担心自己的王朝再次重蹈覆辙,于是选择问卜,结果得到个“一”字,司马炎以为晋朝经他自己一代就会灭亡,吓得无以言表。

虽然司马炎被大臣裴楷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化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的一以为天下贞”,但是史思明终究心理作祟,最后放弃用“得壹”之名。

而“顺天”,则是寓意他史思明的行为是“顺天应人”,他再铸造“顺天元宝”,即是告诉天下人,他史思明是顺天应人的天命之选。

从此处可以看出,史思明比安禄山更懂得利用汉家文化,因为古代皇帝在钱币上铭刻自己的年号正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命中注定,史思明就深得此中精髓。

用钱币来作为舆论导向的工具,也可看出史思明的高明之处,但是他史思明虽有聪明之处,还有更多无情之举。

因为他铸造的顺天元宝,与唐朝的开元通宝是以1:100的比例,以此收刮老百姓手中的钱财,如此心狠行为,只能把他自己推向百姓的另一面,做再多虚头巴脑的事情,都无法获得民心。

如何看安史之乱

安禄山虽然在造反之后,短短两年时间就死于自己亲儿子之手,但是他能够有造反的资本,不正是唐玄宗自己安于享乐的结果!

唐玄宗面对安禄山的示弱和不要脸,作为在前期开创一代盛世的帝王不可能看不出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只是唐玄宗在自己营造的繁华盛景下,一心沉迷酒色,完全失去了圣君的英明睿智,所以安禄山才能乘虚而入,最后获得造反的资本。

史思明的叛乱,虽然有无奈之举,但实际上是他自己心底的真实写照,不然安禄山造反时他为何跟随,即使他没有实力平定叛乱,但是他有资本帮助唐帝国朝廷拖延时间,有能力提前向朝廷通风报信。

但是他都没有去做,就是老实的选择跟随安禄山,由此可见史思明的野心一样巨大,只是被占据先机的安禄山临时领先而已。正所谓笑到最后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相较于安禄山,史思明就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两人的结局如同商量好似的,都是死于自己儿子之手,只不过安禄山的是亲儿子,而史思明的是养子,不说安禄山若不死会怎么样,即使安禄山不被儿子杀,也会很快被其他手下所干掉。

因为失明的安禄山已不再是一个领导者,而是一个定时炸弹。而史思明不一样,如果他不死,安史之乱肯定会延长更久,但仅此而已,史思明也是不可能夺得天下,因为史思明还没夺得天下,就开始压榨百姓,这与历代开国皇帝所行之事完全相悖。

例如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立马统一货币,以此稳定政局;例如汉武帝利用改革币制,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有了经济实力让汉军远征大漠;而例如王莽,在夺位之后选择的货币政策,是严重损害百姓利益的,所以王莽新朝只有快速灭亡的命运。

因此,史思明虽然知道一些汉家货币的相关文化,但是没有看清楚货币的立国之本的作用,所以他选择的货币功能只能让他逞一时之快!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因为两位领导者是不合格的,但是安史之乱的起因,应不是肯定的。

其实以唐玄宗的能力也许可以赢得另一个结果,但是他提前选择安逸的状态,最终让他的英明睿智跌入谷底,让他的昏聩之力占据上风,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促使唐朝走向衰亡的道路。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无人不知,但你了解史思明吗,安禄山的影子,狡猾的恶人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史之乱,李光弼,唐玄宗,唐军

    “安史之乱”无人不知,但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确实低得多。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什么区别,人们只记得第一名”,安禄山是这场浩劫的发起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趋的尾随者。其二,安禄山的人生更富戏剧性、反差更大:出身最底层的杂胡,却能实现草根逆袭

  •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皇位,安史之乱,唐军

    粟特人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历时八年,两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后,居然被河朔地区的将士立祠称“四圣”。直到五十年后,唐廷强行拆毁祠堂,并对安禄山掘坟毁棺,才终止了这个畸形的习俗。更有意思的是,“四圣”之间的皇位传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庆绪弑父,夺了安禄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为名,

  • 史思明骁勇善战,击破六十万唐军,为何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史思明,唐军,李光弼,安庆绪,安史之乱,史朝义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将,也是“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此人骁勇善战,在邺城之战中,他仅用五万军队击破了唐朝的六十万大军。之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他继续向南进军,将战火烧到了河南境内,与李光弼在河阳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他甚至一度取得胜利。可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却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这到底是为

  • 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之手,只因他们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唐玄宗

    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这是十分讽刺的一段历史。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死的原因各异,但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

  •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区区5万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史思明,节度使,安庆绪,李光弼,唐军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连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邺城,成了一头笼中困兽。前来增援的史思明在攻占魏州后,仅以5万精兵就击败了20万之众的唐军。邺城之战的失败让唐军的大好形势瞬间付之一炬,四倍于敌的优势,还有郭子仪、李光弼压阵,唐军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呢?至德二载(757),安庆绪干掉老爸安禄山,伪燕政权

  • “安史之乱”贼首安禄山、史思明下场:都被自己亲生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节度使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纠集15万人马,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肇发了历时8年的唐朝大动荡。已经70岁、做了40多年皇帝的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756年在位),经过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已使唐朝达到繁荣的鼎峰,

  • 史思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安史之乱的二把手,才是真正的奸雄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唐军,唐朝,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

    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删去,尝有碑版,凿处具在。”意思是说,李渊的名字叫“李世渊”,曾有碑刻可以证明。这就很奇怪,李世渊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们俩的名字乍一看,却像兄弟俩。这种情况,在汉人文化中非常少见。所以

  • 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20万唐军,如何被史思明一战打到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唐军,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庆绪,邺城之战,五代十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唐朝军队收复洛阳后,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决定出兵北攻安庆绪。1、宦官监军的危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北

  • 江亭晚望·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无痕,唐朝,诗人,江亭晚望,望·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 宋之问.才学是真的高.人品却是真的差

    历史解密编辑:认真的罗刹标签:进士,诗人,宋之问,武则天,张易之

    唐朝有句话俗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极其难考,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很不错了。而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的更是少之又少,宋之问算一位,二十岁就进士及第,在当朝实属罕见。宋之问是初唐诗人,出身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家庭教育很是到位。父亲宋令文,能文能武,颇有侠气,力大如牛,生的三个儿,各承一长处。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