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为什么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与史思明,最终被自己儿子干掉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152 更新时间:2024/1/21 22:35:18

粟特人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历时八年,两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后,居然被河朔地区的将士立祠称“四圣”。直到五十年后,唐廷强行拆毁祠堂,并对安禄山掘坟毁棺,才终止了这个畸形的习俗。

更有意思的是,“四圣”之间的皇位传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庆绪弑父,夺了安禄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为名,干掉安庆绪夺了皇位;史朝义又在部将的支持下,弑杀史思明抢了龙椅。拢共八年时间,三起连环杀,“大燕”政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安庆绪弑父夺位

安禄山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次年(至德元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至德二载的正月初一,本来是安禄山登基周年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一天居然是自称“火神”的他,灭火的日子。

安禄山之死,可以用“四头猪的故事”讲述。

第一头猪就是男一号大“肥猪”安禄山。安禄山的肥胖世间罕见,肉嘟嘟的大肚皮下垂到膝盖。所以,他每次穿衣服很困难,需要一个力气大的助手,用头顶着他的肚皮,再用双手使劲勒腰带。

这种力气活,宫女没法完成,就落在了“劁猪”李猪儿的头上。李猪儿从小跟着安禄山,很得信任,某一天安禄山突然笑眯眯地对李猪儿说:阿猪啊,想不想永远伺候在我身边啊?想吧,那你就必须做“劁猪”!

安禄山一脸坏笑,手起刀落,把李猪儿割了个干干净净。李猪儿昏死数日,从死亡线上逃生,从此成了安禄山的御用“宫男”。不过,他对安禄山的那份恩情,随着“劁”下的东西一起烂掉了。

大概被“劁猪”暗中诅咒的原因,“肥猪”起兵不久,浑身长满毒疮,搞得双目几近失明,连登基仪式都虎头蛇尾,匆匆结束。

金灿灿的皇冠摸得着看不见,“肥猪”的脾气越来越暴戾,动不动对身边的人一顿棍棒皮鞭。“劁猪”能忍,有的人不能忍,比如“野猪”严庄。

“野猪”跟“劁猪”不一样,人家有尊严。这位严庄是读书人,靠一肚子坏水,帮“肥猪”步步高升,是体面而又狡猾的谋士。如今,他居然沦落为跟“劁猪”一样的待遇,不由“坏水涌动”。

于是“野猪”找到第四头猪,“蠢猪”安庆绪。安庆绪是安禄山的次子,由于大哥安庆宗被杀,事实上他已经是安禄山的嫡长子,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可是这家伙居然被“野猪”说服,决定提前上位。

于是,蠢猪、野猪和劁猪,联合上演了一场杀“肥猪”大戏。“肥猪”正晾着大肚皮睡觉,“劁猪”挥起大刀,砍开了让他流了几吨汗的皮囊。“肥猪”到死都不知道谁杀了他,断气前他被“福尔摩斯”附体:“一定是家贼所为!”

史思明夺了安家的龙椅

说安庆绪是蠢猪,猪都要集体抗议。他坐上龙椅后,把大权交给了严庄,又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把大本营范阳,交给了史思明,还给他起了个相当帅气的名字“安荣国”。

既然都“安”了,一家人,安庆绪放心了,“安荣国”笑了,一家人嘛,皇位是不是也可以轮流坐坐?

当安庆绪被唐军围在相州,拿树皮当点心,与老鼠对视,四目泪汪汪时,史思明驻兵魏州,就是不伸援手。

乾元二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已经自称“燕王”:那个字能不能改一下?如果你不想继续吃老鼠的话!安庆绪一咬牙,派人送信,皇位是您的啦,只要您肯出手相救。

相州解围后,安庆绪信守承诺当“君子”,奉上玉玺。史思明却当了“伪君子”,他以安庆绪弑父为由,把他及几个弟弟,全部打发去拜见安禄山。

史朝义依葫芦画瓢

史思明跟安禄山一个德行,性情暴躁。尤其是在连吃败仗后,那张臭嘴见谁骂谁,动辄杀人。

史朝义奉命进攻陕城失败,点燃了史思明的怒火,他把史朝义、骆悦等人叫过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差点动刀。想想大敌当前,转而恨恨地令他们修建三角城屯粮,必须一天内完成。

史朝义等人退出来,火急火燎,赶紧组织人马筑城,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终于完工了。没想到史朝义一看:什么?这叫完成任务了?外墙为何不抹泥?

史朝义慌忙解释:大伙儿累了一夜,一会儿就抹泥。史思明却像点着了的鞭炮,止不住口地喷粪,什么污言秽语都骂,连亲儿子一起挨个问候祖宗八代。

等史思明骂累了,墙上的泥灰也抹完了,他还觉得不过瘾,临走前又指着史朝义的鼻子,留下一句恶狠狠的话:等我拿下陕州,就宰了你这个家贼!

说实话,单纯从自然人角度,史朝义真的还算是个好孩子,他性格很温顺,不好杀戮,对待将士们也很宽厚。可是史思明怎么也看不上这个儿子,多次公开声称,要杀了史朝义,立次子史朝清为太子。

当晚,骆悦等人找到史朝义:这架势我们都不会有好下场,给您两个选择,一干掉老史你上位,二我们投唐不伺候您了。史朝义思来想去,被迫点头应允了骆悦的计划。

史思明正在看小品演出,被骆悦等人从厕所里提溜出来。临死前他亲自演出:儿啊,我死不足惜,你岂不要挂上弑父恶名(催泪型)?诸位兄弟们,早上是我错了,到长安你们再处置我行不(动情型)?你们这些胡贼,大逆不道,我哪儿对不起你们(大义凛然型)?

结果,骆悦不光看戏不给钱,还亲自动手勒死了史思明。

“大燕”为何上演连环杀

1.安禄山、史思明个人性格缺陷放大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行伍出身,性情暴戾,尤其当受到外界压力时,通常拿身边的人泄火。这种人往往还有一种过度的自信,认为自己对部下有牢不可破的掌控权,忽视了人性的微妙之处。

他们忘了,他们自己就不是受道德约束的人,身边的人怎么可能是谦谦君子?玩火者必自焚,杀人者必被人杀,以暴制暴通常就是他们的归宿。

2.胡人崇尚武力,不受汉人礼仪教化约束

从秦帝国以来,中原汉人王朝,从未发生过弑父事件,而“大燕”政权,却接连上演丑剧,这跟胡人的文化习俗有关。

安禄山是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游牧民族崇尚武力,暴力为王的文化特性,在他们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也总发生弑父夺位事件,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这种现象才在中原绝迹。

所以,安庆绪和史朝义弑父,其实是民族文化特性,催生了他们的行为。

3.“大燕”内部政治分裂,部曲性质严重

“大燕”政权说白了就是一个军阀政府,根本没有建立完善的文官体系。史思明虽然曾经设立了三省六部,可就是个空架子,没有相应官员。

安禄山起家,靠的是部曲势力膨胀,虽然这帮他摆脱了中央控制,可是它带来的制度性缺陷,也为自己埋下祸根。那些大大小小的将领们,都具备拥兵自重的资本。

安禄山的幕僚体系,包括严庄、张通儒等人,都是一群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读书人,他们的智谋,往往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当出现政治分裂的情况下,他们就是助纣为虐的加速器。

安禄山的死,让“大燕”内部的分裂加剧,倘若不是唐廷一再出错,根本轮不到史思明有机会上台。

更多文章

  • 史思明骁勇善战,击破六十万唐军,为何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史思明,唐军,李光弼,安庆绪,安史之乱,史朝义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部将,也是“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此人骁勇善战,在邺城之战中,他仅用五万军队击破了唐朝的六十万大军。之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他继续向南进军,将战火烧到了河南境内,与李光弼在河阳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他甚至一度取得胜利。可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却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这到底是为

  • 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之手,只因他们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唐玄宗

    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这是十分讽刺的一段历史。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死的原因各异,但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

  •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区区5万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史思明,节度使,安庆绪,李光弼,唐军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连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邺城,成了一头笼中困兽。前来增援的史思明在攻占魏州后,仅以5万精兵就击败了20万之众的唐军。邺城之战的失败让唐军的大好形势瞬间付之一炬,四倍于敌的优势,还有郭子仪、李光弼压阵,唐军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呢?至德二载(757),安庆绪干掉老爸安禄山,伪燕政权

  • “安史之乱”贼首安禄山、史思明下场:都被自己亲生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节度使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纠集15万人马,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肇发了历时8年的唐朝大动荡。已经70岁、做了40多年皇帝的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756年在位),经过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已使唐朝达到繁荣的鼎峰,

  • 史思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安史之乱的二把手,才是真正的奸雄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唐军,唐朝,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

    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删去,尝有碑版,凿处具在。”意思是说,李渊的名字叫“李世渊”,曾有碑刻可以证明。这就很奇怪,李世渊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们俩的名字乍一看,却像兄弟俩。这种情况,在汉人文化中非常少见。所以

  • 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20万唐军,如何被史思明一战打到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唐军,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庆绪,邺城之战,五代十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唐朝军队收复洛阳后,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决定出兵北攻安庆绪。1、宦官监军的危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北

  • 江亭晚望·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无痕,唐朝,诗人,江亭晚望,望·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 宋之问.才学是真的高.人品却是真的差

    历史解密编辑:认真的罗刹标签:进士,诗人,宋之问,武则天,张易之

    唐朝有句话俗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极其难考,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很不错了。而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的更是少之又少,宋之问算一位,二十岁就进士及第,在当朝实属罕见。宋之问是初唐诗人,出身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家庭教育很是到位。父亲宋令文,能文能武,颇有侠气,力大如牛,生的三个儿,各承一长处。宋

  • 宋之问:一生追求太多的无行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宋之问,刘希夷,杜审言,渡汉江,唐玄宗,诗人,唐朝,艺术家

    才华盖初唐,品差世之尤我始终是没弄明白,这宋之问的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名啊还是利,按说这两者他都不缺,于名,他早已是名动天下的文坛领袖,于利,这个嘛就不好说了,锦衣玉食总是有的吧,不过,史上倒也没有他贪腐之记录,除了后来参他的那受贿之罪名,但真相如何却不得而知。但他却有两个很醒目的标签,人们

  •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宋之问《渡汉江》:逃归路上的别样乡愁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轼,杨炯,王维,杜甫,诗人,唐朝,宋之问,渡汉江,杜审言,武则天,千古名句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乡愁一直是游子心底的伤痛,和爱情、友情等一样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宋之问的《渡汉江》就是关于乡愁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意出言外,令人动容。《渡汉江》正文20言,单看都是寻常词句,但组合在一起却令人回味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