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的骟马是什么样子的?李光弼的“母马计”是什么?

古代的骟马是什么样子的?李光弼的“母马计”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王哲视界 访问量:4994 更新时间:2024/1/19 10:48:11

说到战场马其实很多时候大家也知道品种还是挺多的,虽然品种多吧,但是这个战马总有优质的好的,所以最近听人说这个古代的战马有一种叫骟马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骟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何很多人说这样的马比较好有优势呢?下面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李光弼巧施母马计!】

滚滚历史5000年。烽烟战火金戈铁马。演绎了无数英雄赞歌。谱写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战火画面。无数英雄在马嘶长鸣中崛起。又有无数人在悲壮的倒下。江水依然滔滔东流去!

自古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是无以言表的。什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都表达了人们对马的高度评价。战争是离不开马的。当年成吉思汗的铁骑军横扫欧亚大陆。这可都是金戈铁马的勇往驰聘。

那么有人问过古代战争,使用的战马到底是公马还是母马?那就请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公马和母马都各有哪些特点吧。

公马体力强悍勇猛好战,刚烈机智攻击力强。但缺点是脾气暴躁。性烈凶猛好斗难以掌控。一旦到了发情期就更很难驾驭。母马脾气温和。易于驾驭适合作战马。但母马勇气不如公马且胆小。缺乏威武震慑力。战斗力也较公马差,耐力不足。民间不是有一句经常说的老话吗:“客马(既是母马,百姓都给母马称为客马)这就是说明了古人就否定了母马不能上阵的。且母马一年中还担负着。怀孕产仔繁育后代的重任。战争是需要母马来繁衍培育后代的。母马一旦在战场上损失过重。就会给骑兵的后续发展带来灾难。

所以当时人们就想到了一个用阉割公马的方法。虽然公马在阉割后不如从前,那么威武霸气。但它比较温顺听话。不但有耐力,而且体力变得比以前更加健壮。既有公马的强健体魄又有母马的温顺。阉割后省去了驯服的时间。武将能得一匹宝马,那也是如虎添翼。如果马在发情期。这对战场上的作战也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说騸马才是战马中的最佳选择。騸马四肢有力强壮,性格温顺柔和耐寒且安静沉稳。隐蔽性极佳。用它取代公母马作为骑兵主力才为最大的优势。

可是又有人说了为何不用骡子做战马那?在历史还真有使用骡子当过战马的。那就是西汉时期的王莽。王莽在赶“刘秀“时就是用的骡子军。王莽的骡子军把刘秀赶了一整天,结果刘秀的马实在跑不动了,但是王莽的骡子军却没怎么的。后来刘秀找个地方隐蔽起来才逃过一劫。把个刘秀气的这个骂呀“从哪里弄来的这帮骡子。以后非让这帮骡子断子绝孙。自此以后这骡子可就从来也没有生育过。当然骡子不生育和刘秀是没有关系的。骡子这个物种倒是挺有耐力的不爱生病,骡子的寿命也挺长的。骡子即有马的优良特征又有驴的韧性。但是若论速度可能比马稍差些。骡子外形看着没有马威武。再说培养骡子必须用马和驴进行交配。驴配马生的那叫马骡子。马配驴生的那叫驴骡子。驴骡子不可以用,王莽用的骡子军就是马骡子。但是培养出一个骡子还是比较不容易的。骡子还是少数物种,所以战马就没有采用骡子。

【巧用母马计】

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公马被母马引诱的实例那?还真有请看下例。在安史之乱时李光弼带兵与叛将史思明对阵相持不下。但是史思明骑兵强悍,所用战马全是从塞北引进的公马。个高劲大体型高大迅猛。对唐军危害很大。史思明经常让士兵在河边放马以炫耀自己兵强马壮。以此来扰乱李光弼士兵的军心。于是李光弼就想出一条妙计来。他吩咐手下士兵到百姓家里收买母马500匹,专卖产后带有幼马驹的母马。某日史思明的一千匹马又出现在河边对岸。

李光弼下令把幼马驹全部关在城里。把500匹母马全部放出。这些母马思念城中的幼马驹。于是长叫不停。对岸史思明的公马听见了这些母马的叫声后。可乐坏了,多常时间没看见美女了。那管三七二十一都不顾一切的向对岸跑来。被李光弼的士兵们圈赶进城中变为己有。李光弼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一千匹战马。士气大振,史思明失去了千匹战马也损耗了战斗力!

由此看来这公马在战场上真要是遇到对方的母马。那可真是无奈。到了那个时候它可顾不了那么多。它可不认主人只认追母马去了,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标签: 李光弼母马史思明刘秀骡子王莽

更多文章

  • 同为兴唐名将,为何郭子仪长寿,而李光弼却五十来岁抑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宦官,节度使,安史之乱,唐朝,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为兴唐名将,功勋不相上下,而人生结局却相差很大。郭子仪在85岁那年安详离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奇迹;而李光弼却在57岁那年抑郁而终,心中始终有遗憾。如此的反差,怎能不让人唏嘘不已。若论在安史之乱中的战功,郭子仪是逊于李光弼的,李光弼在史书上被认为“战功推为中兴之一”。而且就前半生的人生

  • 如何看待一代名将李光弼?为什么他的名气没有郭子仪大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节度使,安庆绪,仆固怀恩,五代十国,唐朝,军事制度

    如果单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第一功臣不是郭子仪,而是李光弼。郭子仪从相州之战后,受到鱼朝恩、程元振等宦官的陷害,被剥夺了兵权,由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出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全程领导了平定安史之乱,被誉为“中兴第一功臣”。但是李光弼最终也难逃宦官陷害,安史之乱平定后,他鉴于郭子仪的教训,在徐州拥兵自保,拒绝

  •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62、夷族忠臣李光弼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安禄山,唐军,节度使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人称“李郭”。李光弼是契丹人,属于夷族,但他忠于唐朝,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历代人们所赞颂。两唐书记载,李光弼,是辽宁朝阳人,与安禄山是同乡。他的父亲叫李楷洛,原是契丹的一名酋长,武则天时期投靠了唐朝。李楷洛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升迁至左羽林大将军,

  • 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唐朝的中兴名将,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安禄山,王忠嗣,节度使,史思明,五代十国,唐朝,军事制度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中兴的功臣,可以说唐朝要是没有他们两人,可能安史之乱就真的将其终结了,好在有两人的存在,唐朝才能够延续下去,两人的军事天赋以及战略眼光,就算放眼整个唐朝历史,也名列前茅。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两位中兴名将,最终结局却截然不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一年多就抑郁而终,郭子仪却一直活到

  •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逆商决定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哥舒翰,节度使,高仙芝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廷在平叛的同时,内部的人事斗争、政治博弈一刻也没落下,甚至还越发的复杂、尖锐。其中,为了遏制武将权力在战争中的膨胀,引发的矛盾尤其突出。作为战功赫赫、力挽狂澜的两大顶梁柱,郭子仪、李光弼面对了类似的困境,但却因不同的应对方式,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在古代,如何对手握重兵的武将进行制衡,

  • 一代名将李光弼,名气为何不如郭子仪?埋头做事,输给了人际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安禄山,哥舒翰,节度使

    在安史之乱那段时期,如果单论军事能力,李光弼若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甚至连郭子仪也得甘拜下风。但为啥他在后世的名气远远不如郭子仪?说得直白点:在国人的心目中,既能做事、又会做人,那才是顶级人才(就像如今被捧上天的曾国藩);李光弼虽业务水平一流,但为人过于耿直,搞关系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

  • 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为何名气不如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王忠嗣,安禄山,哥舒翰

    公元746年,唐朝大将王忠嗣,调任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节度使。作为盛唐时期最有名的一员大将,王忠嗣当年曾被唐玄宗认作干儿子,从小在皇宫当中长大,享受皇子级别的教育。长大之后,王忠嗣更是被按照‘霍去病的标准’培养,为大唐立下了无数战功。尤其是在这一年当中,王忠嗣更是身兼四镇节度使,几乎掌握了唐朝北方所有的

  • 唐代宗把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唐朝,唐代宗,李光弼,郭子仪,节度使,史思明,五代十国

    764年,唐代宗把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泪流不止地说:“我这一生都在外领军打仗,如今既不能奉养母亲,又愧对朝廷,我是个不孝子啊!”唐代宗为什么要软禁李光弼的母亲呢?这一年正月仆固怀恩发动了叛乱,这让唐代宗对同是胡人,且功劳比仆固怀恩大的李光弼起了疑心。为了试探李光

  • 河阳之战:李光弼奇招迭出令人叹为观止,惨烈之处却让人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清临讲故事标签:李光弼,史思明,河阳,唐军,郭子仪,节度使

    河阳之战发生背景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实际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有几场关键战役都对最后的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是睢阳之战。此战虽然最后以张巡被杀、睢阳沦陷而告终,却成功牵制了安禄山的几十万大军达十个月之久,不但屏障了朝廷仅剩下的江淮半壁,而且使郭子仪从容收复两京,安史叛军错

  • 运去英雄不自由,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的最后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时尚娱美人儿标签:唐军,南唐,唐朝,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仆固怀恩,五代十国

    最后一战763年时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名将大多化为枯骨,高仙芝、封常清被玄宗赐死,哥舒翰潼关战败晚节不保,李嗣业在邺城被叛军重创而亡,郭子仪在乾元2年759年后就被朝廷雪藏。神通将军李嗣业在平叛中战死,标志叱咤西域安西军辉煌的终结762年代宗继位时,官军和叛军都已经疲惫。关中、河洛、河北、两淮这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