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战
763年时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名将大多化为枯骨,高仙芝、封常清被玄宗赐死,哥舒翰潼关战败晚节不保,李嗣业在邺城被叛军重创而亡,郭子仪在乾元2年759年后就被朝廷雪藏。
神通将军李嗣业在平叛中战死,标志叱咤西域安西军辉煌的终结
762年代宗继位时,官军和叛军都已经疲惫。关中、河洛、河北、两淮这些地区双方不断拉锯,人口流离失所,户口减半。
这一年李光弼加封临淮郡王,不久后画像置于凌烟阁。获得了唐代文臣武将的最高殊荣。这一年他收复了许州,杀死叛军数千人,活捉叛军将领二十二人。史朝义派军队进攻宋州,李光弼打败并赶走了他们。同年仆固怀恩策反了多位安史叛将,8年的平叛终于要进入最后的时刻。
李光弼没有参与对史朝义的最后一击,因为朝廷紧急安排他南下江南。江南爆发更加动摇大唐统治的事件——袁晁起义。
浙东袁晁在台州反叛,建年号叫宝胜,将二月作为正月,攻打掳掠各州县。由于河北、江淮、关中屡遭战火。这时的江南是大唐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钱袋子。代宗即刻下令李光弼率领朔方军的精锐南下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战。
李光弼派部下在衢州很快打败了袁晁的军队。不过这次平叛是李光弼生平的最后一战了。第二年叛乱落下帷幕,朝廷和叛军都已经精疲力尽。
当年的领导,太子李豫做了皇帝,继续默认太监和文官压制有功的武将。不久李光弼郁郁而终,死在徐州。
人生尽头的李光弼回望一生不知有何感想
他没有写回忆录,不知道这最后一战结束后时他是何等心情。但肯定有百感交集和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感慨。
35年前的他从军报国。那时的李光弼朝气蓬勃,雄姿英发。那时的大唐上国气象、万国来朝,海纳百川。汉人胡人皆可为同僚。黑齿常之、阿史那杜尔这些为大唐建功立业的藩将激励着李光弼。
8年前叛乱爆发,一心为国的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在井陉口、在常山郡、多次阻击安史叛军。更是以少量兵力固守太原,让叛军无功而返。
入朝面圣曾是无数藩将的梦想
由于第一时间郭子仪带领朔方军拥护李亨继位。朔方军的一系将领扶摇直上,李光弼获得了面圣的机会。这是历代藩将梦寐以求的。不过此时的大唐天子已经不是李世民。这批藩将的命运也会和盛唐时的阿史那杜尔们截然不同。
肃宗的思量
肃宗李亨虽然在太子之位上不显山露水,但是多年如履薄冰的遭遇让他练就了极深的城府。从马嵬驿兵变看得出,如果肃宗是这场政变的真正幕后指示人,那么他首先要联合玄宗的心腹陈玄礼。再借用番使闹事,把禁军煽动起来。最后诛杀杨国忠和其党羽。一环紧扣一环非常考验皇子对于时局,人心的处理。水平绝对不低于玄宗。
心思极深的唐肃宗
在灵武登基后尽管得到了朔方、安西等边军的支持。但是肃宗并不完全信任边军,这个也好理解,安史之乱的破坏太强,对大唐是山崩地裂的震撼。玄宗西逃时除了近支皇族,很多李唐贵胄都没带。唐肃宗的儿媳妇沈氏,日后唐德宗的亲娘就在这场混乱中失联。这次逃难经历也给了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时年肃宗46岁、代宗30岁、德宗14岁)让他们终身难以信任边将。
边军太强,中央太弱,朝廷必须重建直属中央的野战军。所以肃宗在至德元年就命令房馆在关中招募良家子进行训练。
肃宗最好的做法是让新军编入边军,让边军带着。哪知道第一战就把这批军队投入到解放长安的战斗中。这一战唐军上下行动堪称弱智教科书。
首先是时机不对,756年叛军在关中到河北上千里的路径上奔波已显出疲态,这时吊着叛军而不是硬着和叛军决战更好。即使做出了打长安的部署,也要等朔方军安西军到了有了全力再打。结果这4万多新兵就被赶鸭子上架了。要知道长安的叛军有10万人,还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最后新军还摊上了个二傻子领导瞎指挥。
唐军在长安西郊惨败
领兵的房琯是一个不知兵的文官。756冬,唐军来到咸阳西侧的陈涛斜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房琯凑了2000辆牛车当兵车。这些牛车一开战就被叛军的锣鼓和浓烟吓得四处乱窜,把己方的阵型也搅的稀烂。
不到一天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肃宗新组建的禁军一战送完,这皇帝确实太懂政治但是太不知兵了。
人事即政治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的高光时刻有很多。首先是据守太原,保住了山西。后汇合唐军主力在收复洛阳后追击一路逃窜的安庆绪。直到官军邺城惨败时,李光弼也是仅有的能带领主力完整撤退的将领。
随后唐军退回河洛地区,郭子仪因为战败背锅,李光弼出任朔方节度使。安史叛军再次南下。双方进入了耗时耗力的僵持阶段。此间李光弼在河阳战胜了士气正旺的史思明,但是不久因和仆固怀恩配合不佳在邙山败北。
自从唐军在香积寺和陕州击败叛军后就屡屡进入先扬后抑的状态。本来形势大好,可以在邺城把安史叛军一波送走,但是肃宗不设置总指挥,让9节度相互节制,又空降太监鱼朝恩监军。最后唐军被史思明逆风翻盘,唐军丢弃了大量物资和民夫。此战后安史之乱进入又臭又长的垃圾时间。
邙山大战唐军败北,再次丧失收复洛阳机会
河阳之战后,唐军本来形势也不错。洛阳虽然陷入敌手但是真的不着急收回。肃宗又是强令李光弼、仆固怀恩和叛军野战。由于前期精锐消耗的太多,唐军已不是叛军对手。大战之前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不对付,太监鱼朝恩和李光弼不对付,最后大军没有背靠邙山列阵被史思明击败。再次收复洛阳失败,好倒是唐军熬到安史叛军再次内乱,史思明被杀又占据了优势。
人事即政治,肃宗屡屡在军力占优的情况下下派太监插一脚。就是防止朔方军的将领做大,好巧不巧这时朔方军的两个军头一个是契丹人一个是铁勒人。在李亨看来就是隐形的安禄山史思明。他出于政治制衡只能派信得过的太监鱼朝恩监军。
神策军
肃宗第一次组建隶属中央的野战军失败后并没有放弃。759年9节度战邺城失败后,有一支来自西北的边军(原来驻扎在西北姚州,后被吐蕃占领),没有随唐军大部队退守洛阳和山西,而是直接退入了陕州。
前文屡屡提到的太监鱼朝恩在陕州改编了了这支没有“故乡”的边军,并加入了陕州留守的士卒。改编后这支边军原来的将领伯玉入朝,鱼朝恩成了这支边军的实际领导者。由此这支边军升级为禁军。从此太监执掌禁军,成为了李唐中后期皇权最有力的制度保障。
结合着肃宗此前多次太监监军的举动可以看出,“深谋远虑”的肃宗早就在安排安史之乱后对于朔方系将领的“打压”。所以就政治水平来说,安史之乱时期的肃宗、代宗都是老谋深算的玩家。762年肃宗病死,曾经李光弼、郭子仪的上司天下兵马大元帅——李豫同志继位,继续坚持老爹的政治路线。朔方系的将领依旧非常憋屈。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郭子仪的老谋深算不同,世人对李光弼的评价是,“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即他对战局和国家大事的足智多谋,但对自己却考虑得很少,或者是欠考虑,在对朝廷的打压上他只用一个“躲”字,想以此来化解所有的灾难。
唐中期的太监是皇权的打手,还不像后期那样可以废立皇帝
身处高位的他也明白没有皇帝的默许,太监怎么能三番四次的找武人的麻烦。那个和蔼可亲的小领导,李豫也成了腹黑的君王。但不同于仆固怀恩脑子一热反了,李光弼还是一直恪守忠君爱国的底线。
但即使是李光弼也对朝廷有所保留,他开始听宣不听调。
因为发生了来瑱事件。驻守襄阳的节度使来瑱在安史之乱后期有拥兵自重的想法,被代宗召回长安不久被赐死,家人被流放。安史之乱后期很多将领因为经年累月的征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部队私兵化。中层军官只认老领导不认长安的天子。
来瑱被杀后,朔方系将领也迅速蜕变为军阀
代宗李豫可能是想杀鸡儆猴,但是下手太重行事又太突然起了反效果。此时手握重兵的朔方系将领被这一刀吓醒了。此后不论是仆固怀恩还是李光弼或是其他低阶一点的将领再也不敢奉旨回京。来瑱的部下梁崇义干脆窝在南阳自立。仆固怀恩后来莫名其妙的反叛也和这次代宗擅杀大将有很大关系。
(借用梁山微木老师的图)代宗继位不久,境内藩镇割据已初步形成
安史之乱最后李光弼还是听从调遣完成了对浙东起义的镇压。帮朝廷保住了东南的财税供应。但长安和洛阳他已经不敢回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这个契丹人最后能做的只是问心无愧罢了。
765年,李光弼病逝于徐州,死后被加封为司空、太子太保。谥号“武穆”。加上生前就已经位列凌烟阁。这已是大唐对一个藩将最大的认可。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
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这是杜甫所写的《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诗中对李光弼是满满地同情,杜甫哀叹何止是这位名将何尝不是哀叹那个海纳百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唐一去不复返了。
千年后回看这段历史更觉安史之乱不但是唐王朝的转折点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