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发生背景
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实际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有几场关键战役都对最后的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是睢阳之战。此战虽然最后以张巡被杀、睢阳沦陷而告终,却成功牵制了安禄山的几十万大军达十个月之久,不但屏障了朝廷仅剩下的江淮半壁,而且使郭子仪从容收复两京,安史叛军错过了一举灭亡唐朝的最佳时机。
二是太原之战。此战李光弼以不满万人的弱卒对抗史思明的10万大军,不仅守住了太原城,避免叛军将河北、河东、河南连成一片,还杀伤了叛军的有生力量,歼敌六万有余。太原之战可以说是大唐气数的命运之战,此战之后,唐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三是邺城之战。此战之前唐军已是大优的局面,不仅将大燕皇帝安庆绪堵在了邺城,还连战连捷,斩杀叛军三万多人。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神风”让二十万唐军溃散而逃,转眼间烟消云散,唐朝和安史叛军的命运瞬间逆转。
此战过后,唐朝又“屋漏偏逢连夜雨”,汴州节度使许叔冀临阵倒戈,其治下的运河漕运节点——汴州也划归叛军治下,如此一来,史思明的势力直逼淮河流域,在战略上已经占有较大优势。
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之四——河阳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如果论战役的精彩程度,河阳之战绝对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此战中李光弼奇招迭出,让人叹为观止!论战斗的惨烈,河阳之战也不输任何战役,惨烈之处绝对会让你潸然泪下!
再次斩将立威
在灾难性的邺城之战后,唐军主力被迫退往黄河以南固守。作为背锅侠的郭子仪被撤职,李光弼成为唐军实际意义上的统帅。
虽然唐肃宗对李光弼非常信任,不仅把幽州长史、河北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给了李光弼,还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元帅是李亨次子赵王李系,只挂名不任事),但当时的唐朝王牌军——朔方军上下对李光弼却非常不感冒。
据史书记载,李光弼为人不苟言笑,治军严整,而郭子仪为人宽厚,有事都与部下商量着来,这也造成朔方军将领桀骜不驯,再加上李光弼是顶替老上司而来,这难免让朔方军产生是李光弼从中搞鬼的想法,所以李光弼接手朔方军后,首先面临的就是队伍不好带的问题。
然而时不我待,当时史思明已经亲率10万精锐兵出汴州,兵锋直指洛阳。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弼已经没有时间再慢吞吞的与朔方军联络感情,他只得再次祭出“斩将立威”的手段。上次在太原之战,他用之祭旗的是御史中丞崔众,这一次是朔方军大将张用济。
张用济原本是郭子仪的铁粉,一直跟着郭子仪混,所以对于李光弼的到任极度不满,当接到李光弼宣他去洛阳的军令后,甚至一度准备起兵攻入洛阳驱逐李光弼,“欲以精锐突入东京逐光弼,请朝廷仍用子仪。”最后在朔方都知兵马使仆固怀恩的阻止下,才悻悻然作罢。
李光弼本就打算斩将立威,现在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自然是欣然笑纳。几天后,李光弼带领数千骑兵,巡视各大军营,他绕道黄河,在汜水驻扎,然后招众将议事。张用济最后一个到达,李光弼二话不说,以违抗军令为由,将张用济斩首示众,“众将悚然”。
当然,李光弼知道这次斩将立威与上次不同,朔方军将士虽然面上唯唯诺诺,但心中定然不服,所以他又使出了后招,宴请以仆固怀恩为首的朔方军将士,席间李光弼大加赞扬朔方军为朝廷做出的贡献,并表示与叛军所得战利品和赏赐他分文不取,全部归将士所有。
就这样,李光弼用张用济的人头和对其他将士的恩惠收揽了朔方的军心,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了准备。
弃守洛阳
面对即将到来的史思明10万燕军,李光弼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弃守洛阳。
东都洛阳原本是防备安史叛军南下江淮、西进长安的要冲,现在汴州失守,叛军南下的通道已经打开,再加上洛阳年久失修、多次陷入叛乱,早已称不上是一座“坚城”,所以鉴于洛阳的战略地位已经丧失,李光弼选择主动弃守。
因为是主动放弃,所以临行前,唐军不仅将城内的物资清空,还将全部人口疏散。这样,史思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有建筑物的死城。
而且,李光弼也没有完全放弃黄河南岸,任由叛军再次攻击长安。他选择了黄河北岸的河阳城作为大军驻地,因为黄河河道在河阳城这里变得较为狭窄,非常容易被驻防的部队切断,所以,河阳城就如一颗钉子一般死死钉在了叛军西进的战略要道上。而且驻军河阳还能威胁叛军老巢范阳,使云集河南的叛军有粮草断供的危险。同时,只要条件成熟,也能顺流而下,将史思明的地盘全部拦腰截断。
李光弼弃洛阳守河阳可谓一举三得,尽显名将风范。
所以,守住河阳就是重中之重,只要守住,此战就可谓是大胜。
为此,李光弼对于河阳城的防御很是下了一番功夫,河阳原来就有三城,南城、北城筑于黄河南北两岸,中洋城筑于河中沙洲上,李光弼不但让人在南北岸构筑要塞,在沙洲上建起堡垒,还用船只拼成浮桥,将三个据点链接起来。这样既可以堵住逆流而上的路线,又能在某处遭遇围攻时发兵支援。如此一来,河阳城就成为一座横跨黄河两岸的“三位一体”城市,可谓固若金汤。
拉锯战
公元759年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正式进入洛阳,驻军白马寺。第二天,史思明看到唐军的防御工事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原来就在太原城下领教过李光弼的守城之术,现在一看,这仗直接没法打。
无奈之下,史思明只得与“前贤”一样,采取了骂战,寄希望于李光弼突然头脑发晕,出城与自己野战。
李光弼当然不会头脑发热,中敌人激将之法,但这次与太原之战有所不同,不但兵力是原来的数倍(三万有余),而且麾下皆是勇敢善战的朔方精锐,同时李光弼也想立威,所以就发生了“白孝德阵斩刘龙仙”的一幕。
当时,史思明派出麾下勇将刘龙仙在城下骂战,据载,刘龙仙仗着自己武艺高强,“刀入鞘、箭入壶”,还翘起右腿搁在马鬣上,大声谩骂李光弼。仆固怀恩请战,李光弼以“此非大将所为”拒绝,左右又推荐了白孝德。李光弼问他需要多少兵,回道:“挺身取之”。白孝德出战,大军鼓噪助威。
白孝德单人独骑而前,刘龙仙一开始不以为意。见到白孝德将要靠近时才想整顿战马,收拾兵刃。白孝德遥遥招手,予以制止。而刘龙仙也不以为意,依然谩骂如初。白孝德突然怒目圆睁,叱骂刘龙仙知道他是谁不。刘龙仙闻言竟然真的问来者为谁,白孝德通名当时,挥动双矛驱马奔腾而至,刘龙仙来不及放箭,绕着河堤败走,被白孝德驱马赶上,取了首级。围观的史军为之大骇,向后退却。
当然,对于这样的武将单挑,李光弼是不反对的,但是想让他出城与史思明野战,那是门都没有。
心理战
眼见一计不成,史思明又生一计——心理战。
安史叛军来自幽云,带有良马千匹。为了在心理上给唐军造成威慑,史思明命人每天傍晚驱使战马在河岸饮洗,并且将战马循环出入,显得不计其数。
见此,李光弼下令挑选母马500匹,然后将马驹留在城内,待史军马匹放至南岸水边,就将黄河北岸母马全部赶出,母马思驹,尽力嘶鸣,史思明的军中雄马不顾阻拦,全部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唐军所获。
史思明偷鸡不成蚀把米,气急败坏,然而黔驴技穷无计可施。
两军相持很快就有一个月,因为李光弼预先将洛阳城内的粮食搬空,近10万人的史军只能从遥远的汴州运量,一来途中损耗所到无几,二来汴州的储粮有限,这种坐吃山空的感觉让史思明芒刺在背,再加上李光弼随时可以进军邺城和范阳,史思明只得部署攻打河阳城。
火攻
由于有浮桥的存在,唐军出兵迅捷,史军攻南岸,李光弼便令全军南岸集结,同时用水军战船放石弹支持;史军攻北岸,唐军又迅速回撤,而且史军还要从下游绕路百里,人困马乏,战斗力大打折扣。于是史思明在试探了一番后,决定先摧毁唐军浮桥。
火攻是水战的利器,无论是三国时的赤壁之战,还是南北朝时期的钟离之战,都是以火取胜,所以史思明准备采用火攻。然而这一切早在李光弼的预料之中。
一天深夜,史思明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从黄河上游而下,靠近浮桥。面对史思明的意图,李光弼事先准备了数百根长杆,每根的长度都超过百尺,末端固定在浮桥的巨木上,长杆尖端裹上了坚硬的铁叉。当史军火船靠近浮桥时,长杆尖端的铁叉立刻叉住火船,同时唐军又在桥上发炮石,船不得近,片刻间,燕军火船立马“玩火自焚”,全都烧成了灰烬。史思明的火攻之术彻底失败。
巧取二将
随后,史思明又想重施邺城故技,截断唐军粮道,李光弼亲自率军在野水渡守备。消息传出,史思明派出两员猛将高廷晖和李日越前往偷袭,并说捉不到李光弼提头来见,“不擒得李光弼,返必杀汝!”
两员猛将凌晨赶到野水渡的军寨外,却见守栅者对他们哈哈大笑,说果然不出李司空之所料。两人闻言大惊,问明李光弼已在夜间离开,守栅的兵少“不足千人”,将领也很平常,无名小卒一个。二人商议良久,任务完不成,回营必被斩。于是先后请降。“雍希颢引日越至河阳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廷晖因亦降。”
事后,有人问李光弼为何这么容易得降二将,回道:“此人情耳,思明尝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必可取。高廷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思明必使其一人来劫我。日越不能获我,于势不敢归去,是以降也。”
兵法云:“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李光弼已深得其精髓,故有此计。(《新唐书·李光弼传》)
血战
虽然李光弼奇招迭出,但未伤史军根本,到了最后关头,还是避免不了一场血战。
史思明连翻失策之下,内心的愤怒已经达到极点,既然“花活”玩不过你,那就用人命来填吧!十月中旬,史思明下令同时对河阳城发起三路强攻。
因为南城离叛军近,所以史军进攻的重点是南城,仅在这一个方向,史思明就投入了将近一半的兵力。南城守将是郑陈节度使李抱玉,李光弼给他的命令就一句话,“死守南城两天!”
从清晨到黄昏,早已被逼疯的史军一直在进攻,从未停歇,虽然李抱玉和唐军战士奋力死战,但是当夜幕来临时,南城城墙还是被燕军撕裂了几道口子。
危殆之际,李抱玉行诈降之计,他声言粮食已尽,要求停战,明天出降,然后连夜修缮城池,次日继续坚守。史军一而鼓,再而衰,被缓过劲来的唐军表里夹击,杀伤甚众,南城得以坚守。
史思明军中的周挚见南城难以攻下,于是率领本部兵马两万并力进攻中城。
坚守中城的正是李光弼自己,他派荔非元礼率军在中城外低矮的羊马城坚守。作为辅助的防御手段,羊马城并非坚城,四面只有一重栅栏和一条深、广各二丈的壕沟。十月十二日,燕军恃众逼城,他们一路填平堑壕,拔除围栅,进军极为迅速,对此荔非元礼无一令发出。
李光弼深感纳闷,派人前往询问。荔非元礼回答说:“我军欲守乎?欲战乎?既然欲战,贼为吾填堑开门何为禁之?”
李光弼闻报,甚为赞叹,称荔非元礼的思虑为己所不及。“善!吾所不及也,勉之!”
而且,荔非元礼率众出击,并不是无脑的猛攻,而是打打停停,敌退我退,敌进我进,一而再三。“良久,贼疲惫,元礼乃率众鼓噪出栅奋击入贼阵,纵横攻击,大破之。”
“墙头草随风摆”,周挚见中城也不易攻,又攻北城。李光弼充分发挥浮桥的作用,令中城大部军士进入北城防守。同时,李光弼也亲身回到北城督战。
据载,李光弼战前召开军事会议,询问敌阵中战力最强的方位,回答是西北隅。当即点将,猛将郝廷玉负责主攻。廷玉要求派骑兵五百,给他三百。再问战力次之的是哪里,回答是东南隅。点将论惟贞主攻,惟贞请铁骑三百,与二百。
出战以前,李光弼申明军令,诸将必须奋力冲杀,不能后退一步,否则斩之。同时,李光弼也以短刃放在靴子里,对众将说,战事凶险,我位列三公,不可死于敌手。万一战事不利,各位死于敌前,我当自刎于此,不令诸将独死。
诸将出战不久,郝廷玉奔还,李光弼料想此战不利,派人去执行军法。郝廷玉赶紧解释,战马中箭,回来换马。那赶紧换,赶紧回去。郝廷玉马不停蹄翻身再战。仆固怀恩方面有所退却,李光弼派使者去斩仆固怀恩,怀恩一见使者提刀而来,便如打了鸡血,提刀驰杀,死战不退。
此战最后的热血之处,让人不禁热泪盈眶。小编无此功力,因此摘录史书如下:
于是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震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走。擒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其河南节度使安太清,退保怀州。 ——《新唐书o李光弼传》
这时的史思明还在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惊怒之下,吐血晕倒,部下只好代为传令退兵。
河阳之战的胜利不仅让胜利的天平再次倒向长安那边,还让史思明打出了心理阴影,以后只要遇到李光弼,不是退避三舍就是绕着走,李光弼已成为史思明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