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62、夷族忠臣李光弼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62、夷族忠臣李光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1693 更新时间:2024/4/8 16:06:29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人称“李郭”。李光弼是契丹人,属于夷族,但他忠于唐朝,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历代人们所赞颂。

两唐书记载,李光弼,是辽宁朝阳人,与安禄山是同乡。他的父亲叫李楷洛,原是契丹的一名酋长,武则天时期投靠了唐朝。李楷洛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升迁至左羽林大将军,被封为蓟国公,在与吐蕃作战时病死,谥号“忠烈”。

李光弼小时候喜欢玩耍打闹,长大后擅长骑马射箭,并且严肃坚毅,沉着果断,有出色的谋略。他继承父亲的爵位,后来在与吐蕃、吐谷浑作战中有功,升任云麾将军。

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副使,因为没有正使,他代行节度使的权力。李光弼听说史思明围攻常山,急忙率五千兵马,东进救援。李光弼率军还没有赶到,常山就沦陷了,颜杲卿被害。史思明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又去攻打其他郡县。

留守的叛军不多,李光弼一举收复了常山郡,只见城内残垣断壁,遍地尸体。李光弼把他们妥善安葬,并祭奠哀悼,又打开监牢,释放被叛军俘虏的士兵。李光弼知道叛军决不会善罢干休,立即组织军民,抓紧修固城墙,安排滚石檑木,准备抵御叛军攻城。

史思明听说常山丢失,十分气恼,派出两万兵马,企图夺回城池。李光弼虽然兵少,但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因而战斗力很强。李光弼专门培训了五百多人的神箭手,个个箭不虚发。叛军大队人马到来以后,随即攻城。神箭手大显神威,攻城的叛军还没有来到跟前,就被射杀了一大半,少数侥幸冲到城下的,又被檑木滚石砸得血肉横飞。叛军久攻不下,损失了大量兵力,只好撤走了。

常山保卫战获得大捷,有力鼓舞了军民士气。信都、清河、博平等郡的官员,带着各自的队伍,都来依附李光弼,青壮年也纷纷参军,李光弼的队伍迅速扩大。李光弼率军攻打被叛军占领的赵郡,只用一天时间,就把赵郡收复了。

这个时候,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也进入了河北,李光弼与郭子仪联手,力量更加强大了。他们或者联合歼敌,或者分兵进攻,打得史思明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李光弼与郭子仪联合,在嘉山打了一场大仗,重创了叛军主力。史思明狼狈逃窜,败退到大本营范阳去了。河北全境基本收复。

李光弼足智多谋,常常出奇制胜。有一次,他与史思明隔河对峙。史思明有一千多匹优良战马,十分爱惜,每天都令人牵到河边洗澡。李光弼见了,心生一计,在军中挑了五百匹母马,赶到河边。史思明的战马见了,纷纷游过河来,从此便成了唐军的战马。不过,这件事情,两唐书并没有记载,而是《太平广记》说的。《太平广记》是古代纪实小说,不一定真实,但李光弼很有计谋,却是真的。

公元757年,李光弼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他便赶赴太原上任。不久,史思明和部下蔡希德,率领十万兵马进攻太原,企图经太原从北路袭击灵武,支援据守长安的叛军。当时,李光弼手下的精兵,都被调去收复长安了,城中兵卒不足万人,而且多数是老弱病残,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危局,将士们都很惊慌。李光弼召集大家说:“打仗靠的是谋略和勇气,不在于人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我们不仅能够守住城池,还能大量消灭敌人。”将士们看到李光弼坚毅沉稳的表情,感到有了主心骨,军心稳定下来。

有人建议说:“赶快组织军民加高城墙,便于防守。”李光弼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派少数人加固城防,而组织大批人员在城内挖地道,地道直通城外,一连挖了多条。谁也搞不清楚,李光弼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战斗打响以后,叛军仗着人多势众,凶猛地向城池扑来。李光弼事先在城墙上,安装了许多抛石器,能把石头抛出很远,威力很大。叛军刚一发动进攻,无数的石块就像冰雹似地砸来,叛军死伤一大片;叛军冲锋到半途,雨点般的箭矢迎面飞来,又射倒一大片;少数冲到城下的,城上檑木滚石纷纷打下,叛军被砸得鬼哭狼嚎。就这样,叛军多次发动进攻,均被打退。

史思明恼羞成怒,命令大批士兵蜂拥而上,冒着滚石箭雨,不要命地向前冲锋,冲到城下,竖起云梯,奋力攻城,战况异常激烈。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弼命令敢死队悄悄从地道出城,从叛军背后发起了攻击。叛军做梦也没想到对方会有这么一招,疑似唐军从天而降,顿时慌了手脚,胆战心惊,争相逃命,死伤惨重。

叛军十万兵马,围城一个多月,太原城屹立不倒。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刺杀以后,史思明滋生了当皇帝的野心,他见太原久攻不下,便留下蔡希德继续围城,自己回到范阳,筹划大事去了。蔡希德就更不是李光弼的对手了,连战连败,损兵折将,最后只好灰溜溜地撤走了。

太原之战,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也是平乱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李光弼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不仅成功保卫了太原城,而且牵制和消灭了大量叛军,为郭子仪收复两京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758年,两京收复以后,唐肃宗命九个节度使率军围攻相州,因为没有统一指挥,唐朝六十万大军一败涂地。唐军各部溃散,唯有李光弼的军队保持完整,安全地撤回太原。唐肃宗撤了郭子仪的职务,由李光弼接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李光弼率军转战四方,沉重打击了叛军,在河阳之战中又获大捷。李光弼在战斗中经常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为了防止被俘受辱,李光弼始终在靴子里藏有短刀,时刻准备在危急时刻自杀殉国。李光弼作为少数民族将领,对唐朝一片忠心,实属难能可贵。

公元763年,祸乱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被平息。李光弼一直是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公元764年,安史之乱结束不久,李光弼积劳成疾,不幸病逝,终年五十七岁。朝廷赐谥号“武穆”,令百官为其送葬。

后世对李光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是唐代中流砥柱,挽狂澜于既倒之人。《新唐书》评价他说,“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安史之乱终被平定,除了唐朝军民顽强奋战之外,与叛军内部矛盾丛生、自相残杀有着很大关系,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死的。请看下一集,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被亲儿子杀的。

更多文章

  • 李光弼和郭子仪,都是唐朝的中兴名将,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安禄山,王忠嗣,节度使,史思明,五代十国,唐朝,军事制度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中兴的功臣,可以说唐朝要是没有他们两人,可能安史之乱就真的将其终结了,好在有两人的存在,唐朝才能够延续下去,两人的军事天赋以及战略眼光,就算放眼整个唐朝历史,也名列前茅。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两位中兴名将,最终结局却截然不同,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一年多就抑郁而终,郭子仪却一直活到

  •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逆商决定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正史漫谈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哥舒翰,节度使,高仙芝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廷在平叛的同时,内部的人事斗争、政治博弈一刻也没落下,甚至还越发的复杂、尖锐。其中,为了遏制武将权力在战争中的膨胀,引发的矛盾尤其突出。作为战功赫赫、力挽狂澜的两大顶梁柱,郭子仪、李光弼面对了类似的困境,但却因不同的应对方式,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在古代,如何对手握重兵的武将进行制衡,

  • 一代名将李光弼,名气为何不如郭子仪?埋头做事,输给了人际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安禄山,哥舒翰,节度使

    在安史之乱那段时期,如果单论军事能力,李光弼若自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甚至连郭子仪也得甘拜下风。但为啥他在后世的名气远远不如郭子仪?说得直白点:在国人的心目中,既能做事、又会做人,那才是顶级人才(就像如今被捧上天的曾国藩);李光弼虽业务水平一流,但为人过于耿直,搞关系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

  • 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为何名气不如郭子仪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王忠嗣,安禄山,哥舒翰

    公元746年,唐朝大将王忠嗣,调任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节度使。作为盛唐时期最有名的一员大将,王忠嗣当年曾被唐玄宗认作干儿子,从小在皇宫当中长大,享受皇子级别的教育。长大之后,王忠嗣更是被按照‘霍去病的标准’培养,为大唐立下了无数战功。尤其是在这一年当中,王忠嗣更是身兼四镇节度使,几乎掌握了唐朝北方所有的

  • 唐代宗把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唐朝,唐代宗,李光弼,郭子仪,节度使,史思明,五代十国

    764年,唐代宗把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泪流不止地说:“我这一生都在外领军打仗,如今既不能奉养母亲,又愧对朝廷,我是个不孝子啊!”唐代宗为什么要软禁李光弼的母亲呢?这一年正月仆固怀恩发动了叛乱,这让唐代宗对同是胡人,且功劳比仆固怀恩大的李光弼起了疑心。为了试探李光

  • 河阳之战:李光弼奇招迭出令人叹为观止,惨烈之处却让人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清临讲故事标签:李光弼,史思明,河阳,唐军,郭子仪,节度使

    河阳之战发生背景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实际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有几场关键战役都对最后的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是睢阳之战。此战虽然最后以张巡被杀、睢阳沦陷而告终,却成功牵制了安禄山的几十万大军达十个月之久,不但屏障了朝廷仅剩下的江淮半壁,而且使郭子仪从容收复两京,安史叛军错

  • 运去英雄不自由,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的最后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时尚娱美人儿标签:唐军,南唐,唐朝,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仆固怀恩,五代十国

    最后一战763年时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名将大多化为枯骨,高仙芝、封常清被玄宗赐死,哥舒翰潼关战败晚节不保,李嗣业在邺城被叛军重创而亡,郭子仪在乾元2年759年后就被朝廷雪藏。神通将军李嗣业在平叛中战死,标志叱咤西域安西军辉煌的终结762年代宗继位时,官军和叛军都已经疲惫。关中、河洛、河北、两淮这些地

  • 在河阳战役中,李光弼如何以两万兵力击退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光弼,史思明,河阳,唐肃宗

    作者:赵心放李光弼(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李楷洛曾任左羽林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出生于将帅之家的李光弼,自幼聪明好学,文武皆备。从军后,以善于谋划、用兵有方、作战勇敢著称,堪称中唐一代名将。(一)巧用地道战破敌天宝十四年(755年)唐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历史上著名的“

  • 郭子仪面对唐朝对其的打击不动声色故不似李光弼一般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且昕剧场标签:郭子仪,李光弼,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廷在平叛的同时,内部的人事斗争、政治博弈一刻也没落下,甚至还越发的复杂、尖锐。其中,为了遏制武将权力在战争中的膨胀,引发的矛盾尤其突出。作为战功赫赫、力挽狂澜的两大顶梁柱,郭子仪、李光弼面对了类似的困境,但却因不同的应对方式,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在古代,如何对手握重兵的武将进行制衡,

  • 唐朝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李光弼,史思明,王忠嗣,安禄山,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唐朝三百年,涌现出很多知名将领,安史之乱后,能被人们熟记于心的将领就变得很少了。李光弼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新唐书》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朝的少数民族将领不少,李光弼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汉族名字,但他其实是契丹人。他是营州柳城(现在辽宁省朝阳)人,家族也算是契丹族中的贵族,他的父亲担任契丹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