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年,唐代宗把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泪流不止地说:“我这一生都在外领军打仗,如今既不能奉养母亲,又愧对朝廷,我是个不孝子啊!”
唐代宗为什么要软禁李光弼的母亲呢?
这一年正月仆固怀恩发动了叛乱,这让唐代宗对同是胡人,且功劳比仆固怀恩大的李光弼起了疑心。
为了试探李光弼,唐代宗下令,让李光弼到洛阳任职东都留守。然而李光弼借故没有收到诏令,“抗旨不尊”留在徐州,拒绝赴任。这一行为让唐代宗更加确信,李光弼已经心怀不轨。
谁都知道,李光弼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唐代宗就派人将他的母亲“请”到长安,以此来要挟。
既然李光弼是个孝子,那他为什么宁可背负着不孝的骂名,也要违抗圣旨呢?既然敢违抗圣旨,为什么临终前又愧疚不已呢?这要从李光弼的戎马生涯说起。
大唐一代名将李光弼出生于辽东契丹族,他的父亲李楷洛就是一员名将,李光弼从小喜欢骑射,最爱读的就是《汉书》。
受到父亲影响,少年时期的李光弼就进入军营,担任左郎将,因为善于谋略,且治军严明,很快就声名大振。
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在听说了李光弼的“大名”后,当即调38岁的李光弼为兵马使。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王忠嗣更加赏识李光弼的才华,不但格外器重他,还常常对人说:“光弼日后,必定居我之位。”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进攻来势汹汹,唐玄宗下诏征求良将,郭子仪向唐玄宗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利用怀柔政策,厚待前来投降的叛将史思义,然后根据史思义提供的情报,在常山设置埋伏,奇袭叛军,史思明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不久后,他又联合郭子仪在嘉山大破叛军,将史思明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大唐军队士气大振,河北十几个郡县纷纷投降大唐,彻底扭转了河北不利的战局。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李光弼被加封为户部尚书,并被派往太原驻守,因为那里是守住叛军北上灵武的最后一道防线。
太原守卫战的胜利让唐肃宗大喜过望,他立即下诏奖赏李光弼,同时加封他为魏国公。然而重赏并不代表信任,李光弼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一点。
759年,唐肃宗命令李光弼和郭子仪以及其他九位节度使,奉命率领十万大军前去讨伐安庆绪。但唐肃宗却不设主帅,而是派心腹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领军事大权。
邺城的安庆绪被围攻,于是向史思明求救,当他带领大军来到离邺城六十里的魏州时,却下令按兵不动,并且在魏州称帝。
史思明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看着大唐的军队和安庆绪斗,他瞅准时机趁机出兵,好坐收渔翁之利。
李光弼对鱼朝恩进言:“眼下这种境况,我们应该分别出兵,进逼史思明,进而收复邺城。”身为军事统领,鱼朝恩怎能容忍一个下属站出来对自己指手画脚,他断然拒绝了。
不久,李光弼的担心就被验证了,双方决战当天恰好遇上了沙尘暴,六十万官兵丢盔弃甲,狼狈败走。此战后,鱼朝恩把一切罪责都推在郭子仪身上,看到唐肃宗如此信任宦官,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他知道这个“官”没那么好当。
761年,李光弼和史思明再一次大战于洛阳城外,李光弼认为只要等待时机,伺机而动就能大败叛军。但鱼朝恩却看不起李光弼的做法,他向唐肃宗进言:“尽快出兵,叛贼可灭。”
李光弼坚持己见,却让唐肃宗对他产生了意见。最终,李光弼还是拗不过诏令,和仆固怀恩、鱼朝恩一起出战,惨败的结果不言而喻。
鱼朝恩几次三番的进言,导致军队屡次惨遭失败,然而唐肃宗依然信任他,就连后来即位的唐代宗也很信任他,这让忠心耿耿的李光弼对朝廷心寒不已,何况唐代宗信任的另一个宦官程元振也看不惯李光弼。
763年,吐蕃进攻,唐代宗仓促逃出长安,急诏李光弼前来守卫。然而李光弼心有不甘,所以迟迟不肯动身,一再拖延,不去救驾。
唐代宗忌讳他手中的兵权,只得将不满压在心底。直到仆固怀恩的叛乱,让唐代宗立刻警觉起来。
当初没能及时救驾,李光弼始终觉得愧对朝廷,后来母亲被软禁,他又担心走狗烹,飞鸟尽的下场,没能及时尽孝。
李光弼为此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忧郁成疾,病重而亡。他的一生征战沙场,浴血奋战,居功至伟,战功赫赫,谁知却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落得“忠”、“孝”都不能两全,不得不说,真是人生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