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宗把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

唐代宗把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姑娘聊历史 访问量:3324 更新时间:2023/12/21 10:21:31

764年,唐代宗李光弼的母亲“请”到宫里,半年后李光弼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泪流不止地说:“我这一生都在外领军打仗,如今既不能奉养母亲,又愧对朝廷,我是个不孝子啊!”

唐代宗为什么要软禁李光弼的母亲呢?

这一年正月仆固怀恩发动了叛乱,这让唐代宗对同是胡人,且功劳比仆固怀恩大的李光弼起了疑心。

为了试探李光弼,唐代宗下令,让李光弼到洛阳任职东都留守。然而李光弼借故没有收到诏令,“抗旨不尊”留在徐州,拒绝赴任。这一行为让唐代宗更加确信,李光弼已经心怀不轨。

谁都知道,李光弼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唐代宗就派人将他的母亲“请”到长安,以此来要挟。

既然李光弼是个孝子,那他为什么宁可背负着不孝的骂名,也要违抗圣旨呢?既然敢违抗圣旨,为什么临终前又愧疚不已呢?这要从李光弼的戎马生涯说起。

大唐一代名将李光弼出生于辽东契丹族,他的父亲李楷洛就是一员名将,李光弼从小喜欢骑射,最爱读的就是《汉书》。

受到父亲影响,少年时期的李光弼就进入军营,担任左郎将,因为善于谋略,且治军严明,很快就声名大振。

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在听说了李光弼的“大名”后,当即调38岁的李光弼为兵马使。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王忠嗣更加赏识李光弼的才华,不但格外器重他,还常常对人说:“光弼日后,必定居我之位。”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进攻来势汹汹,唐玄宗下诏征求良将,郭子仪向唐玄宗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利用怀柔政策,厚待前来投降的叛将史思义,然后根据史思义提供的情报,在常山设置埋伏,奇袭叛军,史思明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不久后,他又联合郭子仪在嘉山大破叛军,将史思明的军队打得丢盔弃甲。大唐军队士气大振,河北十几个郡县纷纷投降大唐,彻底扭转了河北不利的战局。

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李光弼被加封为户部尚书,并被派往太原驻守,因为那里是守住叛军北上灵武的最后一道防线。

太原守卫战的胜利让唐肃宗大喜过望,他立即下诏奖赏李光弼,同时加封他为魏国公。然而重赏并不代表信任,李光弼很快就感受到了这一点。

759年,唐肃宗命令李光弼和郭子仪以及其他九位节度使,奉命率领十万大军前去讨伐安庆绪。但唐肃宗却不设主帅,而是派心腹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领军事大权。

邺城的安庆绪被围攻,于是向史思明求救,当他带领大军来到离邺城六十里的魏州时,却下令按兵不动,并且在魏州称帝。

史思明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看着大唐的军队和安庆绪斗,他瞅准时机趁机出兵,好坐收渔翁之利。

李光弼对鱼朝恩进言:“眼下这种境况,我们应该分别出兵,进逼史思明,进而收复邺城。”身为军事统领,鱼朝恩怎能容忍一个下属站出来对自己指手画脚,他断然拒绝了。

不久,李光弼的担心就被验证了,双方决战当天恰好遇上了沙尘暴,六十万官兵丢盔弃甲,狼狈败走。此战后,鱼朝恩把一切罪责都推在郭子仪身上,看到唐肃宗如此信任宦官,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成为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大元帅。但他知道这个“官”没那么好当。

761年,李光弼和史思明再一次大战于洛阳城外,李光弼认为只要等待时机,伺机而动就能大败叛军。但鱼朝恩却看不起李光弼的做法,他向唐肃宗进言:“尽快出兵,叛贼可灭。”

李光弼坚持己见,却让唐肃宗对他产生了意见。最终,李光弼还是拗不过诏令,和仆固怀恩、鱼朝恩一起出战,惨败的结果不言而喻。

鱼朝恩几次三番的进言,导致军队屡次惨遭失败,然而唐肃宗依然信任他,就连后来即位的唐代宗也很信任他,这让忠心耿耿的李光弼对朝廷心寒不已,何况唐代宗信任的另一个宦官程元振也看不惯李光弼。

763年,吐蕃进攻,唐代宗仓促逃出长安,急诏李光弼前来守卫。然而李光弼心有不甘,所以迟迟不肯动身,一再拖延,不去救驾。

唐代宗忌讳他手中的兵权,只得将不满压在心底。直到仆固怀恩的叛乱,让唐代宗立刻警觉起来。

当初没能及时救驾,李光弼始终觉得愧对朝廷,后来母亲被软禁,他又担心走狗烹,飞鸟尽的下场,没能及时尽孝。

李光弼为此终日郁郁寡欢,最终忧郁成疾,病重而亡。他的一生征战沙场,浴血奋战,居功至伟,战功赫赫,谁知却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落得“忠”、“孝”都不能两全,不得不说,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更多文章

  • 河阳之战:李光弼奇招迭出令人叹为观止,惨烈之处却让人泪下

    历史解密编辑:清临讲故事标签:李光弼,史思明,河阳,唐军,郭子仪,节度使

    河阳之战发生背景安史之乱的平定,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实际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有几场关键战役都对最后的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一是睢阳之战。此战虽然最后以张巡被杀、睢阳沦陷而告终,却成功牵制了安禄山的几十万大军达十个月之久,不但屏障了朝廷仅剩下的江淮半壁,而且使郭子仪从容收复两京,安史叛军错

  • 运去英雄不自由,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的最后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时尚娱美人儿标签:唐军,南唐,唐朝,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仆固怀恩,五代十国

    最后一战763年时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名将大多化为枯骨,高仙芝、封常清被玄宗赐死,哥舒翰潼关战败晚节不保,李嗣业在邺城被叛军重创而亡,郭子仪在乾元2年759年后就被朝廷雪藏。神通将军李嗣业在平叛中战死,标志叱咤西域安西军辉煌的终结762年代宗继位时,官军和叛军都已经疲惫。关中、河洛、河北、两淮这些地

  • 在河阳战役中,李光弼如何以两万兵力击退了史思明的十几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李光弼,史思明,河阳,唐肃宗

    作者:赵心放李光弼(708-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李楷洛曾任左羽林将军,朔方节度副使。出生于将帅之家的李光弼,自幼聪明好学,文武皆备。从军后,以善于谋划、用兵有方、作战勇敢著称,堪称中唐一代名将。(一)巧用地道战破敌天宝十四年(755年)唐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历史上著名的“

  • 郭子仪面对唐朝对其的打击不动声色故不似李光弼一般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且昕剧场标签:郭子仪,李光弼,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廷在平叛的同时,内部的人事斗争、政治博弈一刻也没落下,甚至还越发的复杂、尖锐。其中,为了遏制武将权力在战争中的膨胀,引发的矛盾尤其突出。作为战功赫赫、力挽狂澜的两大顶梁柱,郭子仪、李光弼面对了类似的困境,但却因不同的应对方式,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在古代,如何对手握重兵的武将进行制衡,

  • 唐朝中兴第一名将李光弼

    历史解密编辑:范炜标签:李光弼,史思明,王忠嗣,安禄山,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唐朝三百年,涌现出很多知名将领,安史之乱后,能被人们熟记于心的将领就变得很少了。李光弼因为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在《新唐书》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唐朝的少数民族将领不少,李光弼虽然名字看起来像是汉族名字,但他其实是契丹人。他是营州柳城(现在辽宁省朝阳)人,家族也算是契丹族中的贵族,他的父亲担任契丹酋长

  •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差距那么大?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郭子仪,李光弼,安禄山,节度使,王忠嗣,唐军,五代十国,中国军事制度,军事制度

    当年狄仁杰的一个举动,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叫“李光弼”的孩子,那时候没人会预料到这个孩子竟然成了再造大唐的第一功臣。李光弼的老爸叫李楷洛,外公叫李楷固。哥俩咋成了翁婿俩?误会了,史书虽然没交代李楷固与李楷洛的关系,但肯定不是哥俩。二人虽不是哥俩,但应该同属于柳城李氏。按古代“同宗不婚”的铁律,他们两

  • 李光弼的太原之战——守城艺术的极致

    历史解密编辑:讲不完故事标签:李光弼,唐军,史思明,郭子仪,太原,太原市,中国军事制度,唐朝,军事制度

    李光弼,中唐最出色的统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虽然名望不如郭子仪,但其军事才能远在郭子仪之上。李光弼一生征战无数,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引以为傲的经典之作——“太原之战”,就被后世兵家评为“守城艺术的极致”。这一战,他妙招迭出、屡出奇兵,可谓一战封神。下面

  • 李光弼:平“安史之乱”名将。一战斩敌1万活抓8千,立盖世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唐军,大将,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王忠嗣,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763年,大将郝玉从战中退回,李光弼大惊,命人砍郝玉的头。没想到,郝玉说完一句话后,便再上场作战。结果,李军斩敌1万,活抓8千。李光弼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他还很喜欢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年轻时,李光弼加入了唐朝的部队,在王忠嗣手下任职。王忠嗣手下有很多良将,但他,看重的人,只有李光

  •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为什么最后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光弼,史思明,安史之乱,节度使,郭子仪,仆固怀恩

    在名将圈,唐朝“郭李”是一对吸粉无数的组合。“郭”指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中收复两京,再兴大唐。“李”指李光弼,他在安史之乱中数次以少胜多,成功遏制叛军的攻势。李光弼是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麻烦点说,他的祖先是契丹酋长,父亲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简单点说,他出身显赫

  • 李光弼:誓死效忠唐朝的胡人将领,安史之乱后立下兴唐第一功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唐军,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安禄山,哥舒翰,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一行人如同惊弓之鸟一样,很快就逃离了都城长安。途经马嵬驿,御林军起事杀掉了杨国忠等人,玄宗皇帝无奈,只得下令让杨贵妃自尽,眼见自己的心肝宝贝“宛转蛾眉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早在入蜀地之前,当地父老就曾遮道哀求,恳请玄宗皇帝将太子李亨留下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